第314章代号:秋狝
京营武将大比的余波不绝。
那一天,京城南郊一个上午的数万大军全副武装行军,随后那个方向响了大半天的炮,现在这余波并不因为顺天府的“辟谣”而平息多少。
不是在议论是否真有叛乱,只是在议论御驾出城之后又回程,京营那边的震天炮响和大营中后来声传数里的“为大明而战”究竟是什么情况?
大战将起?
没听说哪里有叛乱啊,难道是边事?
边镇也没北虏寇边的消息传来,难道要北征?
朱厚熜面前,王佐答复着:“大比后京营安静下来,京城官民倒不担心眼前突发兵乱了。只是如今都议论陛下只怕有北征之意,局面果如陛下所料,臣已逮到了六个北元探子,他们为防万一,想把这消息传到北面。”
突然出现大军行军确实让顺天府南郊诸县的百姓恐慌了一阵,但参比将卒急着赶回五军营,一路上倒是与百姓秋毫无犯。随后动静也只局限于五军营大营,连京师九门都没关闭,五城兵马司巡逻通传之下,京城一应如常,一点点小骚乱很容易安静下来。
问题是,有些心思多的人信吗?
只要分析一下当前内外局势,就知道皇帝厉兵秣马的目标很难说是内敌——这哪还有多少内敌?现在都是上一次湖广叛乱时都忍住了不跳脚的聪明人。是现在朝廷官兵的实力比以前更弱了,还是今年陛下在明报上言辞恳切要推行惠民实事让民心更背离了?
所以目标自然是外敌。
什么时候不知道,但是看阵势,好像不简单——再过一两月,秋粮就收上来了,焉知此时不是战前准备?
这么重要的情报,还不赶紧传到北面去?
朱厚熜倒不在意抓了多少探子,这玩意是抓不绝的。
“议论不该轻启战端的有多少?”
王佐躬身答道:“都是没有官身的士子高谈阔论,臣还未收到呈报说有京官擅自议论的。”
朱厚熜点头:学得越来越乖了。
国策会议、军务会议、国务殿……有那么多大佬在上面,如今中低品官员就像京郊百姓一样是突然知道这件事。一点风向都没传出来,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京城衙署改革之后的这批官员们,都聪明。
朱厚熜笑了起来对他说:“袁红瑁正榜十二,陆炳十七,亲军都指挥使司共有六人上了榜,你有功。”
王佐连称本分,朱厚熜只说道:“功便是功。锦衣卫在你手上,是重要的改变过渡阶段。骆安说你是极聪明之人,那么朕的诸多想法,伱便要都参透了。”
“臣必尽心竭力。”
“武举殿试结束后,朕给你十人。五个留在特勤所培养,另五个,让严春生带到特战营里。”
“臣谢陛下隆恩。”
不为外人所知的是,如今锦衣卫内部也在悄然变化。
特勤千户所,划到了南镇抚司之下。而北镇抚司,如今又秘密设了一个特战营。
在湖广平叛中混入叛军立下大功的严春生径直飙升为正四品指挥佥事。箭术超群、胆大心细的他,现在以正四品担任着锦衣卫中最特殊的特战营。
皇帝对特战营提出的要求,简直让王佐感到头皮发麻:除了人均兵王,他们还个个要有一个专门的绝技,更要擅于神出鬼没、孤身求生。
用陛下的话说,他们将来要以区区数人队成奇兵,做到千万大军也做不到的事。
朱厚熜叮嘱他:“不必光盯着武艺高强的,要看看文试成绩,看看年纪。特战营里,要的是敢想肯学之人,要的是懂得与同伴联络配合。”
“臣记住了。”
朱厚熜让他离开了。
参比武将这次的大比和随后的演习,到底对哪边来说才是狼来了?
北元习惯于南下劫掠的时候只看见到据城固守的明军。但今年开始,大明的年轻皇帝年年搞一场“沙场秋点兵”。北元那个同样年轻的大汗以己度人,会不会觉得对方同样想要建功立业?
那么北元做好大决战的准备了吗?
朱厚熜自己很清楚,对北面还没到时机。
为此,情报、特种渗透作战,他都积极地准备着。
如果一年一场演习能让北元投鼠忌器、这两三年先消停一点,那么钱就花得值。演习的地点今年在京郊,明年能不能去宣府?
边镇演习演着演着,哪一年会突然变成真的?
总之,北元也得防备着大明的年轻天子是真的建功心切、头脑发热就北征了。他们防着,难道不要消耗钱粮?
比消耗,大明难道怕北元?
但有的官员并不理解。王佐口中不存在擅自议论的官员,只不过是因为这官员并非擅自议论。
他是直接递上来了一道奏疏。
身份敏感,费宏的国务殿那边票拟完又送了过来。
朱厚熜嘀咕:“堂堂状元郎,到了户部跟掉进钱眼了似的……这演习的银子不是朕从内库里拿的吗?”
顾鼎臣讪讪笑道:“杨侍郎是担忧大战一起,钱粮支应太过捉襟见肘。今年诸省开始改制募兵,五军营又新募兵卒近五万,新法毕竟尚未见全功,国库难嘛。”
他只见皇帝嘀咕归嘀咕,但是竟难得地亲自拿起了朱笔御批:不要慌,就一场演习。
放下了朱笔,朱厚熜把奏疏递给了顾鼎臣,而后就叹道:“还是缺钱啊。”
说罢沉吟片刻,而后开口:“黄锦,去问问皇庄那边,金坷垃用那鸟粪石试制的新肥,今年试用之后比对效果如何。懋榖,去国务殿那边问问浙江所奏之事议得如何了。陆松,去找一找英国公,问问他年底的十八家企业总结会筹备得如何。”
顾鼎臣听在耳中,见皇帝停顿了一下又看向自己:“九和,叮嘱一下通政使司,若是南京户部詹荣和各府黄册督巡有疏奏来,第一时间送到御书房。”
几人各自领旨,御书房内就剩下了王慎中。
“来,继续讲你说的文风之争。”
“……”王慎中只感觉其他人都在办实事,而他每天跟皇帝瞎侃,对外打交道最多的竟是林希元。
而且现在皇帝刚刚处理完几桩国事,怎么又切换到了对文风感兴趣?
“如今台阁体篇章冗赘而文意贫乏,弘治年间李东阳等七人称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然臣近来与懋贞谈及,倒觉得唐宋文章意定词立,文从字顺……”
御书房里在聊文学,五军营中仍在比武。
第一天,俞大猷对自己的那亲卫说道:“今日之战,对手是陆炳。我胜他不难,却难免大耗气力,明日才是劲敌。今日,包兄弟上阵吧。”
“包在老包身上!”
俞大猷叮嘱他:“这十一场里,我能进入前四便可,恶战在后。如今我已先胜两场,若你所说不假,同组剩下九人,这正将、陪将本领如何,我已心中有数。你敌不过陆炳便认输,也要保全身体,以待后面上阵。按我的安排来,既保晋级,我也能在决选前休养到最好。”
虽然打交道的时间还不多,但是俞大猷有秀才身份,是文试第一,又是会试第五,武艺在这一批正榜三十六人之中也位列前茅。
这几天里两人对练试试,包正川根本不是敌手。
在他这个亲卫包正川的心目中,俞大猷既有文人这种更“高级”的身份,谈吐之间所展现的兵法造诣已经令他心折。
现在,俞大猷更是手里仍旧没放下带来的书卷,镇定自若地安排了他的殿试武试,对于晋级显然自信非常。
这种自信既是基于实力,也基于他对信任包正川所提供的其余武进士们的亲卫实力是准确的。
但是每一场,是武进士亲自上阵还是派亲卫对敌,那是要靠俞大猷判断的。
所以真就这么有把握?
殿试武试也开始了,俞大猷仍旧要闯过这一关,才来到最能展现他本事的殿试文试。
恍惚间俞大猷有点感觉古怪:按自己的水平,哪怕这殿试武试靠策略再进一步、只夺得第三,有了二十分在手上,武艺比自己绝对更强的那两人,也绝对会在文试之中低于自己至少二十分。
他们毕竟三十多年的功力都在一身武艺上,会试文试考的东西也太简单、拉不开差距。
所以……这武状元的考法怎么像是为既有举人水平、又练了一身武艺、还精研兵法的自己量身定下的呢?
五军营里,严春生也来了。
顾仕隆认识他,所以看到了严春生,他不禁眼睛眯了眯。
“严佥事,一身好本事,回到锦衣卫里之后这一年多倒没听到你的消息了。”
严春生也笑眯眯:“国公爷贵人事多竟还挂念卑职,实在惶恐。”
“今日怎到了此处观战?”
“指挥让卑职来的。国公爷知道,殿试之后他们便要授职。蒙陛下恩典,允了锦衣卫十人。”
“十人?”顾仕隆眼睛瞪了瞪,“三十六天罡,十人归锦衣卫?”
“误会!误会!”严春生顿时说道,“副榜里也要取一些。如今近水楼台,指挥让卑职先来看看,挑些好苗子。人真多啊,都是来挑人的吧?”
严春生说的是五军都督府的人,而京营的大将们自然不会错过。
今年的武举先易后难,从会试的武试开始,几乎称得上考程繁琐。
但越是这样安排,越显得皇帝重视。
皇帝这么重视的武举,最终在会试之后还从三十六正榜里重新排定位次了的人,绝对是个个都前途无量。
这批人授职到哪里,将来立下功劳,难道长官不能跟着沾沾光?
个个都是潜力股,只看能奏请皇帝分到哪几人到自己那边。
顾仕隆忽然感觉有一点点不同。
过去,都是中低层武将们走勋臣的门路,经过五府报兵部,这铨选的流程一贯如此。
但现在,先是各省里比过一遭送入京中大比,而这新将的争位次也这么众目睽睽。首先是皇帝在关注、亲自看,送来的人都必须要有真本事,其次……这还需要走勋臣门路吗?现在变成了大家想抢到、提携入了皇帝亲眼的人。
重重决选虽然难,却也是皇帝为有本事的新人搭的青云之梯啊。
俞大猷看到的是武状元的选拔规则太有利于自己,顾仕隆看到的是军伍之中这种晋升制度带来的新变化。
再加上新军制、新操典、新军器、新战法……
三五年后,只怕整个大明军队都会有一个新面貌。
军务会议……陛下真的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谋,他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比所有人都大。
顾仕隆在这边主持武举殿试的武试,杨一清则在与李全礼、仇鸾双方开会,通报那“实战演习”的规矩。
为显公平、避免仇鸾的老兵营这边提早准备,直到此刻,他们才知道这演习要怎么搞。
给了李全礼两天的时间与前十的将卒队伍熟悉彼此之后,今天,两边的主帅、佐将全都到场了。
大门紧闭,杨一清坐在上面,肃然说道:“此次演习,还有个代号:秋狝!”
众人心头一凛。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左传里的这话,说的是自殷商年间就开始的于农闲时演武的传统。
但这个时节,熟悉军伍的人都知道,正是北元战马膘肥体壮之时,堪称战力最强。
“每年这个时节,天将大雪之前,是北虏最容易南下劫掠的时间。”杨一清继续说道,“此次秋狝,地点在密云。襄城伯,三日整训后,你便要先率军先去,接管石匣堡。”
李全礼微微一皱眉:“石匣堡?那处营寨,可容不下近五千军卒。”
杨一清凝重地说:“军务会议众参谋重研京北防线,那石匣堡北望古北口,西北是白马关和石塘岭,东北接应曹家路,乃各路南下兵马汇聚处。襄城伯先去,如何安营扎寨,布置防御,便是考较内容之一。”
“这么说,咸宁侯所率五军营老卒,是要攻来?”李全礼看向了年轻的仇鸾。
“三个方向。”杨一清点头,“侦骑尖哨如何布置,襄城伯也需用心。你们先行,而咸宁侯率部如何避开你耳目,便是考较他的科目之一。”
杨一清看向了众人,“都是大明官兵,自不能当真生死相搏。此次演习,分三个类目。”
众人赶紧凝神听好。
“其一,侦察。军务会议已在石匣堡正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定下几个险要之地,只告知襄城伯。分兵驻守之外,襄城伯是不是设疑兵、假据点,自己斟酌。咸宁侯则需察知有哪些据点。”
仇鸾有些头大:李全礼他们是先去的,而他们肯定还要留人注意老兵营的动静。说白了,这个阶段就是考较老兵营的夜行军。避过耳目让李全礼猜不到他们会从石匣堡北面的哪个方向来就已经很难了——得绕一个大圈,很累的。
还不告诉他有哪些据点,可能有疑兵和假据点。说穿了,大家都得熟知那里的地势,把哨骑侦察做好,再决定怎么攻怎么守。
“其二,劫粮草。如今据点中无粮,第一次过去时,只许带足十日口粮。其后石匣堡每次往各处转运,也不得多于十日口粮。演习结束之前,但凡哪处据点口粮断绝,那处守军便先判负,退出演习。”
说到这里他提醒了一句:“不要想着去左近村镇买粮,陛下安排了三百锦衣卫散在演习区域,违反规则都会被记着。”
“……”李全礼只想骂娘,难道他便靠着一群新兵疲于奔命、分兵据守多处指挥不畅还要考虑好粮草之事?
“那怎么决胜负?”
“先不急,还有其三,接敌。攻方若有人摸进了剩余据点两百步以内而守军仍未侦知,则守方直接判丢掉了那处据点。若已侦知,则先由随军裁判官记下那处据点攻守两方人数、所携军器辎重、两边口粮,即刻止戈。”杨一清沉声道,“都是大明官兵,这演习自然不能当真实弹攻守。”
仇鸾很疑惑:“便只是攻守据点?襄城伯若不管石匣堡呢?”
如果他们根本不管石匣堡,人全散到外面去,铁桶阵一般呢?那还侦查个鬼、劫个鬼的粮草。
“如今虽知有演习,守军也不必想着钻空子。石匣堡内时刻不能少于千又五百固守,视之为主城。而若演习结束之前北面据点尽失,守军便告负。”
“……那演习究竟何时结束?”
杨一清笑了起来:“襄城伯是守将,敌军何时大举攻来,何时退兵,会告诉你吗?”
仇鸾眼睛一亮,那可就热闹了。
新兵本来就更弱了,虽然将更勇,但兵熊啊。
“从这京城南郊到密云一带,若是指挥得当,攻守双方在十月初十以前应该都能到那一带。那演习不会早于十一月初十结束,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用陛下的话说,主要是侦察与反侦察、攻守分兵与行军的较量。这段时间里你们两边的哨骑较量、劫抢粮饷之时都不可杀人。没办法,碰上照面了,只能拳脚肉搏分输赢。输掉的,这些将卒就退出演习。”
“……”
仇鸾顿时不那么快乐了。
他底下都是老兵,有没有兵器是两个样。至少这箭都不能用,非要上去肉搏,这算什么事?
可又不能建议真的上兵器,不把兵卒的命当回事。
听都听得出来,这是陛下的意思。
不仅如此,仇鸾觉得很多东西白准备了。
五军营的老兵,那主要都是打阵地战的。
这些老兵里在这样一些考较重点里的优势,顿时就被拉下来不少。
这一场秋狝演习,最主要的精力得放在侦察、行军、粮草上——他攻方难道就不吃喝?
“显统帅大军本事的地方多了。”杨一清看了看两个人,与他们不同,杨一清是真在边镇统帅大军多年,“行军打仗,不是只有阵前搏杀。”
“杨公,之前说若据点两百步内进了人便判负,这……咸宁侯若只派一二人趁夜摸进来……”李全礼并不轻松。
“咸宁侯,你需记住,只派一人摸进去是没用的。人少于据点守军,你的人全退出,守方一人兑你三人。”
杨一清的回答让李全礼轻松多了,而仇鸾则很郁闷。
“……总参,太麻烦了。”
虽说守方占地利,但也不是没有过几人就摸掉对面很多人的战例。现在,仇鸾感觉自己的老兵受到的限制更大了。
杨一清瞥了瞥他,不然呢?枪炮齐名真杀个死伤过千?
他又看了看李全礼,然后沉声说道:“想必你们也听明白了,这一场演习,演的是北虏打草谷、攻边寨。我大明将卒与北虏多年来,当真据寨接敌时,均算下来折一人能换几人,这个数字陛下那里有统计。虽都是边镇报上来的数字,不见得完全真,但权且以此来算。除了小队侦察和劫粮,剩余便都是接敌拔寨,人不会少。”
“故而,二位都需按这个数字来分派攻、守人数,这又牵涉到口粮转运。演习结束之前一旦接敌,就按这数字判每一处据点胜负。负的一方都退出演习,胜的一方退出相应人数。演习结束前,襄城伯也可派人夺回据点,规矩是一样的。这一次不把伤员需要照料这种情况算进去,已经是简单了。”
“……”两人都觉得已经很麻烦了。
“既如此,那所携军器辎重、口粮,为何也要记?”仇鸾问了一句。
如果只是拼人数,那……
“要记住,只有接敌了,因为不能真打才这样来判。可若攻方空手空脚跑过来,那是送死吗?接敌之前,诸事求真。攻方军器辎重口粮,不足三日用的,攻方判负。”
“……总参,可那蒙古人,都是骑马来去如风,以战养战啊。我这五军营可都是步兵车兵……”
“所以侦察在先,劫粮不战拔寨为上,行军隐蔽为上,提前侦知敌军动向增兵救援为上!”
杨一清凝视二人:“最后告知咸宁侯哪一日演习结束,若他战局不利,必会加紧攻伐,襄城伯自然也知道那是决战了。此次演习不必分出最后的彻底胜负,最终战局形势便是结果。再加上这段时间里的军令决策,便是参比武将和你们得失的评判依据。若真憋着一股劲不服气,将来,有的是机会,与敌军见真章!”
众人都心头一凛,参比武将中的前十也听明白了:很显然,这是最大限度只考察他们十个人和这些主将的指挥、日常安排、统帅能力,而尽量不因新兵老兵的战力高低受牵连。
这确实是演,但……这个演法,能在李全礼和仇鸾这两个人立功心切的统帅下看出一些真本事。
甚至包括他们这些将官在勋臣底下用事时候,怎么与之相处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