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靖明 > 第294章 可封王

正文 第294章 可封王

  第294章可封王


  大臣们忘不了,皇帝登基之初的第一次朝会就挑动着勋臣武将的心思。


  参策们更清楚,国策会议上第一道所谓“百世不移国策”就是南洋海上长城。


  皇帝开疆拓土的心,人人都明白。但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四年,皇帝先是支持杨廷和清革皇庄皇店、动勋戚们的利益;又是设了皇明记,让他们拿出资产“入股”;最后还因为新法,张伟被斩了,湖广三卫叛乱。


  在这军务会议设立之前,陛下对军权方面只重一个京营,其余尽是敲打之意。


  如今,勋臣武将立下不世之功的机会来了:叛乱不定年年有,但开疆拓土只看心有多大!


  当然了,也要看他们有没有胆色、有没有能耐去帮助皇帝开疆拓土。


  议题一提出,收到的就是疑虑。


  说作疑虑,读作反对。


  “陛下,宣德年间弃交趾,盖因久其民久不服王化,致有以交趾一地病大明之势。交趾若有内乱,王师平之不难,然其后何以使之为北御鞑靼、瓦剌根基之一?”


  出声的是彭泽。


  他很有名,资历很老。


  当年,他是跟王琼一起争兵部尚书的人。他与杨廷和的关系很好,辞任总理国务大臣的杨廷和,终究还是留了一个不可小觑的人在京城。


  彭泽什么别的官都不当,只以一生阅历在军务会议做个参谋。


  现在他一开口,人人都想到了杨廷和。


  皇帝想动交趾的心思,杨廷和难道不是早就能想到?


  如果轻易言兵以致新法崩溃,最终新法党魁必定死无葬身之地。莫非彭泽就是杨廷和留下劝谏皇帝不要又想新大略的人?


  朱厚熜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应,他面不改色:“故而先只是秘密筹划,此谓之预案。朕能给你们的,是外察事厂的二郎们冒着性命之危传回京里的消息,源源不断的消息。根据这些消息,根据大明实际的国力、战力,你们要做的便是推演。既包括战事走向的推演,也包括收复交趾之后如何治理会导致什么结果的推演。”


  看了看彭泽之后,朱厚熜又看向王守仁:“战事不可轻起,朕也不会轻起。这军务会议既成立了,诸位名为参谋,当有大大的题目来思考。这交趾,便是题目。军务会议如何就大明军国大略谋划好诸多预案,朕拭目以待!”


  是的,只谋划,受伤的只有众“参谋”的脑细胞而已。也许有些人会为此多白一些头发,但提前想一想方略,用不用、打不打再另说嘛。


  但这真的只是一个题目吗?


  不可能的。


  王守仁看着朱厚熜,心里默默思考着。


  永乐征交趾,宣德弃之,其中自有原因。复杂之处,王守仁不确定皇帝是不是已经全然了解。


  很重要的一点是:陛下为什么说收复交趾后可以作为北击鞑靼、瓦剌的根基之一?


  众人的目光汇聚到了杨一清身上,他是军务会议总参谋,他有什么评判?


  杨一清开了口:“永乐六年,史载太宗皇帝得安南,安抚人民三百一十二万有奇,获蛮人二百零八万七千五百有奇。”


  他开口就是数字,面对今天这个新题目,杨一清首先表现了同样天才级别的记忆力。


  众人思索着杨一清列这些数字的原因,只听他很平静地问皇帝:“敢问陛下,若克复交趾,杀,还是抚?”


  武英殿内一阵寂静。


  王守仁心头也如压着巨石一般,凝重地看向皇帝。


  杨一清说话很简单,一句话直指本质。


  交趾在明初时,便有了数百万人丁。交趾虽有大片宜粮之地,要养活那么多人丁,还有多少余粮可供输运到大明腹地,使大明有更充足的粮饷?交趾是北击鞑靼、瓦剌的根基之一?


  太难了。


  而宣德年间为何放弃了交趾?叛乱不断,继续治理下去成本太高。叛乱是需要条件的,那么多人丁的支持、自宋以来数百年已然自成一方的惯例,没那么好打破。


  杀,那意味着要杀掉数以百万计的交趾人丁,再迁大明百姓过去。这样的例子,史册上多的是。


  迁民实边,也不见得好用。强如盛唐,征高句丽后迁了多少人丁过去?八年后就又回来了。


  迁民实边,除非军威极盛,已经杀得那边再无力反抗,杀得良田都无主了。


  非如此,就只能借鉴云南的经验,花上数以百年慢慢消化。


  云南的经验都不见得在交趾好用,云南原先才多少人丁?是交趾的数百万众吗?


  杨一清提出的问题,是道德上的极大拷问:抚,不足以短期反哺;杀,朱厚熜要背这种道德包袱吗?


  朱厚熜摇了摇头:“不杀,也不抚。”


  杨一清愕然地看向他:开疆拓土,你不杀又不抚,要怎样?


  “朕做生意。”朱厚熜给出了他们意料之外的答案,“国与国间,只讲利益。朕出兵助黎氏,他若夺回大位,用什么向朕换?朕不要区区一句称臣。”


  王守仁心中一动:“谅山、谅江、新安三府,尽是镇南关以南险要之地。若只是三府,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一些其他险要之地,设一处行都司。”


  大明掌握了陆路上直入交趾的那些险要之地,以后随时都能再进一步。交趾膏腴之地失了这些屏障,就只是囊中之物。


  这也算开疆拓土了,而且后续不需要多大的成本。那里人丁不多,作为边镇,武力弹压住就好。


  朱厚熜点了点头:“不够。这回报,可不足以成为朕将来北望根基之一。”


  顿了顿之后他说道:“在这里,朕先说说皇明记这几年在交趾的成果。”


  皇明记奉旨从交趾买粮、雇人在广东应役,这几年的时间里是流水般的银子花了出去,换回的除了大量实物物资,还有交趾内部一个不小的人群。


  把一些皇帝没义务告诉他们的经营状况说了一下,朱厚熜就看着他们:“朕意收复交趾,非为青史虚名,而是为谋实利。先坐看莫氏篡权,再助黎氏复国,师出有名。功成后,要那三府之地外,朕要开恩,许其可年年与大明贸易不绝。但是,为了保证贸易顺利,朕要云屯诸港,特别吉婆大岛!”


  红河下游河流密布,分成了数条河流入海。唐时,他们对外贸易的重心在更靠南的位置。但人口涨起来之后,红河下游冲积平原必须更倾向于农业。如今,交趾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地方在名叫白藻河口的一带。


  云屯港,也就是现在的下龙湾。


  但朱厚熜说的是云屯诸港。


  这意味着,如果靠近海边的新安府也被拿到手了,交趾水陆两路直插平原地带的两个咽喉就都捏在手上。


  “只怕交趾必不肯应允。”王守仁说了一句,然后像是对其他人补充一样,“云屯港极为险要,南洋诸舟船要想北上到我大明诸港,必经云屯港!自云屯港,只要破了安兴城,便能沿白藻河直抵升龙城。”


  这安兴城,就是后来的越南海防,此时也是海防一大重镇。


  朱厚熜却说道:“朕不同于太宗,黎氏昔年侵我国土,太宗遣张辅讨而灭之。如今的黎氏,昔年也是假意请降。如今黎氏后人如又请到朕头上,前车之鉴岂可不妨?朕要谅山、谅江、新安,只为防着交趾将来再依地利侵我边疆。要那云屯诸港,只为多多采买交趾好物,交通贸易。”


  随后便轻飘飘地说:“王师既至,携胜之威,黎氏若不肯,自有肯的人。而后朕守约退兵,以后云屯诸港便只驻三五护航战舰,安兴城则银钱往来以数倍计。”


  王守仁不禁问道:“下一步呢?”


  他始终记得,皇帝想要的是南洋海上长城,莫非在交趾,一个云屯港要塞便行了?对于交趾膏腴腹地,皇帝真的没想法?


  朱厚熜笑起来:“做生意嘛,讲究的是诚信为本。朕不派官吏去征收粮赋,都用银子买,就是买得越来越多,也都买得起。此外,卖去交趾的大明好物,也有赚的。但若将来有人毁了约,拿了定金不交货,那就不好说了。”


  “……定金?”


  朱厚熜点了点头:“如今,魏彬那边在交趾采买粮食、糖、铁砂等,都是按年来预订。粮食还没种下去,今年要多少,定金便先付两成。”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他是不杀人,但这样大批量地买粮运回来,交趾这几年难道不在乎这件事?


  原来重利驱使之下,总有人铤而走险。只消魏彬最开始开了个头,现在都是交趾几个大户自行采买好粮食,偷运至广州拿尾款。


  而将来若大明得了那云屯港,那么运粮食和各种货物到云屯港直接卖的,成本更低、获利更多。


  大明确实只用守着一个云屯港,就能坐收交趾之利。溢价买粮的成本,比正儿八经去治理交趾全境所要付出的成本低多了。


  但长此以往,交趾国内粮商势必囤积粮食。若国内粮价高涨,则可在国内售出;若是丰收,也有皇明记兜底采买。


  粮食,始终是命脉。交趾有识之士岂会一直坐看?交趾百姓若吃不起粮,岂不内乱?


  到时候若把麻烦甚至战火引到了大明头上,那就是再次毁诺、撕毁约定,大明再次师出有名。


  还绕不开那个问题:将来,杀,还是抚?


  “大明不管其他,只要能不侵我境,谁能从安兴城送来大明要的货物,大明不管。”朱厚熜没有感情,“至于他们自己内部,吵也好,打也罢,大明也不管。黎氏若再请出兵,再拿条件来换,大明将卒的血又不能白流。”


  大家听懂了,陛下是自己不动手,让他们自己人先杀上几轮。


  朱厚熜点明了其中关键:“此乃大明与交趾之约,非朕与黎氏之约。朕为大明之主,只要那交趾之主也认这约,不犯我境,允与通商,朕还要为大明百姓忧心,哪能尽数管得了他国之内政?”


  “……若此,最后交趾必有先依安兴城之利而扫灭群雄者。君以此兴,必不能止,迟早想找到良机,收复三府与云屯港。”


  朱厚熜也认同这一点,随后说道:“这只是朕大致的想法,如何谋划,正要卿等详细推演。总之,此次目的便是让黎氏名为主,交趾实成割据之势。多年后,若交趾再犯我大明,便遣军诛之。经数年乃至十数年、数十年,交趾必有一股依赖大明的强大力量。此辈不同于昔年于交趾所置土官,只知挟势欺压交趾百姓。”


  “这些人是生意人,懂得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他们,就是帮大明治理好交趾的关键。而届时,他们只要一个稳稳的正统。朕,则只需要一个能不用太费力能为大明带来利益的交趾。故而,将来可封交趾王,不论其人是宗亲,还是武将,又或者统帅儒将!”


  他抛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饵,最后才道:“朕舍得,朕也不怕将来三世后大明交趾再成仇敌。昔年太宗只以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贡生、落地举人去交趾为官,彼辈只为发财;监军内臣等,也穷尽搜刮。朕不同,朕只做好国与国的生意,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将来遣去云屯市舶司管事之人,也必须是参策推选、朕钦点的俊才!”


  分封,在这个时代仍旧是至高无上的诱惑——一块真正能由自己做主的化外之地。


  只要遵守两国约定,不去追求完整全部的权力,大明只怕还能派军保护好他的法统。


  如今,皇帝给出了这个承诺。


  王守仁终于明白了,那南洋海上长城,将来其实是一个个依靠大明海贸之利、受大明保护的分封之国。大明,只用在每一国里,都有一座要塞之港。


  这种模式,迥异于当年在交趾设三司,由大明吏部铨选官员、直接治理。


  若这种法子行得通,确实只用付出较小的成本,就能源源不断把南洋诸多好物运回大明。


  治政安民,官吏们、军队支出的费用永远是最高的,朝廷还要天天忧心此起彼伏的内政破事。


  将来这些问题,都交给那交趾王?至于交趾与大明之间,大明天子与交趾王只谈利益。


  第一次军务会议在把内部各省都司和治安司人选确定、商议了卫所与募兵改制的方略后,开始系统谋划起对外的方略。


  而皇帝陛下向他们传递了全新的理念。


  大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不要虚名,不听一句称臣就乐呵呵地数倍赏赐。


  他传递了一个新的准则:国与国之间,利益考量为先。


  只要承认大明的利益,满足大明的利益,谁做别国的王,大明天子不在乎!


  杨一清心里感觉很古怪。


  陛下似乎其实也根本不在意什么帝位法统……


  念及这么多年以法统为名发生的很多事,他不禁看了看正在听着臣子们讨论的皇帝。


  那帝位法统的由头,也只是工具罢了对吧?


  只不过它好用,总比争辩还没见到效果的新法到底行不行,要更容易“说服人”。


  在大明,伱可以不同意新法,但陛下既然说过了这视同谋逆,那你不能谋逆。


  依稀有点熟悉,似乎是杨廷和曾经被皇帝扣过的帽子那种套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