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我只是个孤独的搬运工而已
东京电视台,简称“东视”,是由日本著名报社“日经”,也就是经济新闻报所创办的一家民营出版社,所以其最大股东为日本经济新闻社。
在六七十年代,东京电视台还只是一家地方性的电视台,主要是报道东京地区的新闻,还算不上是全国性电视台。
直到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东京电视台也开始攻城略地,在各地发展地方电视台,然后再把各地的地方电视台连贯起来,组成一个地方电视台联盟性质的集团。
用这种铁索连舟的方法,加上更接地气的报道,所以东京电视台在两千年之后,逐步成为一家巨无霸型的电视台,成为日本五大电视台之一。
当然,后世东京电视台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动漫梗了。
简单来说,就是其他电视台呢,遇到一些突发性的紧急事件或者世界性的重大事件,都会插播新闻,但东京电视台往往不会这么做,而是照常播放动画片。
因此,后来就传出,一旦东京电视台突然中断播放动画片,插播紧急新闻,那就说明是真正的紧急事件了,而只要东京电视台不插播新闻,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大事件,大家该干嘛干嘛,不要紧张。
总之,东京电视台恐怕是日本最接地气的电视台了,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初,这家电视台还处在蓄力阶段,所以主要新闻受众还是东京圈,并且在年轻人里很受欢迎。
所以啊,像一群大学生突然排队购买一本新出的小说这种事情,日本其他电视台都绝对不会去采访,采访了也不会做成新闻片,做成片子更不会被播放。
但东京电视台就不一样,人家真的就去采访,然后一本正经的做成新闻,接着再播放出去。
这下好了,本来《挪威的森林》还只是在一个小的文学圈子里传播,知道的人其实不多,甚至这些人都把这本书当暗号,用来搞联谊聚会的筛选品了。
结果被东京电视台这么一本正经的一报道,好多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立刻就关注起来。
其实这个排队购书的新闻本身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排队购买的人群本身。
问题一,是来排队购买《挪威的森林》这本书的人,全都是东京著名大学的大学生,比如东京大学这样的一流高校,简单来说就是全都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一个垃圾学校都没有。
问题二,是来排队购买《挪威的森林》这本书的人,八成都是妹子,大多数还都是眼镜娘,颜值还挺高。
日本一流大学的妹子本身不多,高颜值的就更少。
这么多高颜值高学历的妹子,聚集在一起排队购买一本小说,而且看起来还都很激动,很兴奋的样子……
好吧,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确实很有看头,至少很养眼。
所以,本来只是关注动漫之类的年轻男子,很快被这些妹子吸引,进而就对那本《挪威的森林》感到好奇。
年轻男子好奇的是,为什么那些高颜值高学历的妹子,会这么喜欢那本《挪威的森林》,是不是这里面有什么东西吸引妹子?
如果有了这个好奇心,进而就推导出,如果我懂了里面的诀窍,或者我看过这本书,跟妹子讨论这本书的话,会不会让妹子动心,进而有共同话题?
就这样,很多高校男子开始行动起来,纷纷开始打听并购买《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而这些人一旦看进去了,很快也会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并再次形成另一个讨论圈子。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只是通过年轻学子之间的口口相传,这本书就开始爆火了。
要知道,东京可是大学聚集区,这里的大学生,也是最容易传递消息的。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日本,世界各地都差不多,要不然的话,互联网也不会先从高校开始了。
东京的大学多,大学生也多,大学生一旦都喜欢上《挪威的森林》这本书,那购买力绝对惊人。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能去东京上大学的,要么就特有钱,要么就特有才,而不管有钱的还是有才的,都不缺钱,因为东京的大学都有很高的奖学金跟补助金,所以只要能在东京上名牌大学的,基本都不缺钱。
大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三万本《挪威的森林》很快就被一扫而空。
书卖的太快,书店一时补不上货,就再次在各个书店出现了排长龙求书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好奇。
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饥饿营销。
就这样,当第二版共十万本《挪威的森林》再次上市的时候,再次被一抢而空,从发售到被抢空,总共用了不到一天。
问题是,这一次的情况,就不再是大学生排队购书了,而是被黄牛党截胡了。
因为日本的黄牛党是目光很敏锐的,他们自己也会读书,有自己的判断。
所以当那些日本黄牛党发现,《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很不错,深受大学生喜爱后,很快就发现了致富之路。
他们的做法就是提前把新上市的书大批量的以批发价买来,然后再加价卖给别人,或者去其他城市售卖。
对于书店老板来说,能快点出货自然好,毕竟出货快,回款快,所以他们当然乐意用稍微加点钱的批发价卖给那些书贩子跟黄牛党。
可问题是,这样一来,就让很多渴望尽快获得这本书的年轻人不满了。
年轻学生不满了,那会怎么样呢?
游行啊!示威啊!
更何况这是反抗黄牛党之类的,又不设计重大事故,可以说毫无风险,那不趁机过去玩一玩啊。
人数一多,各大新闻就得报道,结果一报道后,大家都懵逼了。
原来这些大学生上街,居然是抗议书店把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说大批量卖给黄牛党,导致很多排队学生买不到,耽误了时间耽误了青春,更耽误了学业耽误了求知心。
这一报道,又开始深入了,然后很多新华画面就出现了很多奇葩现象。
说奇葩,是因为在具体报道这些学生诉求的时候,因为很多学生原先只是喜欢文学的宅男宅女,社交方面不太行,所以一被采访,立刻就激动的说起《挪威的森林》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深刻含义不拉不拉的。
那家伙,简直跟现场解说会一样。
这一下,就引起了更多人的好奇,同时有关部门也开始行动。
行动之一,是跟讲谈社去谈,要求他们加大印刷量,尽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行动之二,是跟各大书店谈,要求他们限量供应,不要当二道贩子。
讲谈社一看,好家伙,都闹这么大了,那好办,直接就来第三版,而且第三版的印刷量直接上到五十万本。
加上之前的两版,等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讲谈社就给《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先后印刷了六十三万册。
这个成绩,已经是很多知名小说家的成绩了,而且也超过了《挪威的森林》在另一个时空历史上的成绩。
在曹志强的前世,《挪威的森林》在1987年刚上市的时候,虽然销量也不少,但也只是三百五十万册,这是一年的销量。
如果具体到一个月的销量,等于《挪威的森林》平均一个月销量不到三十万册。
就算前世的原作者村上春树,在写《挪威的森林》之前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但他之前的名气并不大,至少在写出《挪威的森林》之前,还不算真正的一线作家。
所以,如果按照前世历史,《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需要三个月时间发酵,然后才因为质量过硬,加上符合时代特色,很对年轻人口味,才形成风潮的。
可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运气的缘故,《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只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因为种种原因而印刷了六十五万册,并且也是因为连续上了电视新闻,很快就被日本的普通老百姓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
结果就是,后面不光是东京的年轻人买了,其他城市的年轻人也很好奇这本书,都想买来看一看。
知道的人多了,好奇的人多了,买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买的人多了,被内容吸引的人也就多了,讨论的人自然也会多起来。
就这样,到十一月中旬的时候,总共不过一个半月多一点的时间,《挪威的森林》这本书,销量已经破了一百八十万,创出日本纯文学类图书月销量增长最快的记录。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实际上,当《挪威的森林》这本书第一次上了电视新闻,提前进行二版印刷,且印刷量直接上十万的时候,曹志强的合同就变了。
简单说,在二版的时候,曹志强的版税比例就不再是百分之八,而是到了百分之十五。
加上二版图书更精美,是精装书,价格更贵,售价是两千五百日元,等于这一下子,曹志强就拿到了三千多万日元的税后收入。
这笔收入看似不如出唱片赚的多,但这是文学圈子,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上十万的印刷量,等于曹志强一下就跻身“畅销小说家”的行列,再也不是单纯的歌手了。
当然,就算是歌手,也是有鄙视链的。
比如纯粹只会唱歌的,就远不如写歌的,而写歌的人呢,写歌词的又不如谱曲的。
换言之,会谱曲的,且能写出好曲子的,才是乐坛的大师,比如久石让这些人,就可以称之为大师。
同样道理,远藤实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级前辈,主要也是他谱曲特别厉害。
大师之下,才是写歌词的词人,词人之下,是会演奏乐器加会唱的歌手,再之下是不会乐器只会唱的。
只会唱歌的,又分实力派跟偶像派,所以偶像派是最低级的。
中森明菜跟小泉今日子,这俩人目前在理论上,就是最低级的只会唱歌不会乐器,且更多靠颜值的偶像歌手。
相对来说,小泉今日子还会写点歌词,只是她写的歌词实力一般,唱的也一般,让人印象不深,所以只能流行一时,却无法长久的让人铭记。
中森明菜则是靠独特的气质跟歌喉取胜,所以只要有一首好歌,就能让人印象深刻,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同样类似中森明菜的,还有中岛美雪,王非,张雪友之类嗓音特别的实力派唱将。
而曹志强,哪怕在歌唱界,也属于最顶级的那一批。
因为曹志强是自己谱曲写歌词,自己演奏乐器自己唱,而且他无论是写歌、奏乐,还是唱歌,都属于最顶级的,都是让人印象深刻。
曹志强的创作才华先不说,就说曹志强的钢琴独奏,还有他的清唱歌声,都独具一格,让人听过之后就知道是他弹的他唱的,具有很明显的辨识度。
这就是说,曹志强是典型的创作型歌手兼天赋型歌手,唱作俱佳。
像这样的人,一般就属于顶级天才了,已经脱离歌手这个职业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迈克尔杰克逊。
迈克尔杰克逊之所以被称之为无人能及的天王,就在于迈克尔·杰克逊也是一个唱作俱佳的天赋型歌手。
他的歌声辨识度很高,音乐跟舞蹈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的MTV,更是开创了剧情短剧的先河。
相比来说,曹志强在日本搞的MTV虽然也很有特色,尤其是《海啸》里男版女版两个版本MTV的剧情映照,更是被众人叹为惊止,惊呼创意无限,但其实这已经是在迈克尔杰克逊之后了。
真正牛逼的,是开创者,而迈克尔杰克逊,就是给MTV加剧情故事的开创者。
当然,也不是说在他之前没人那么做,而是在迈克尔·杰克逊之前,还从来没人能让MTV剧情化真正流行开来。
所以曹志强做的再好,也是在迈克尔·杰克逊之后,顶多属于发扬光大者。
好在曹志强并不在乎这些虚名,毕竟他现在的所作所为,根本就不是外界传说的什么追求艺术的,有轻微社恐的孤独艺术家。
相反,曹志强从始至终,在日本的所作所为,都是冲着赚快钱去的。
他之所以选择唱片跟小说,只是因为这两个行业他最熟悉,来钱也最快,且对外国人的身份限制最低而已。
要是有别的赚快钱,且稳赚不赔的法子,他肯定是选那种法子了。
因此,在日本当歌手跟小说家,纯粹只是经济上的考虑而已。
什么大师啊艺术家啊,在他看来都没有钞票香甜。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曹志强或许真的是有些孤独,但绝对不是孤独的艺术家。
“你们都误会我了啊。”
看着报纸上各种吹捧他的文章,尤其是吹捧他是当代歌坛最孤独的艺术家的时候,曹志强只是淡定的摇了摇头。
“我不是什么孤独的艺术家,我只是个孤独的搬运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