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明皇长孙 > 第721章 澳洲开发,上昆仑奴?

正文 第721章 澳洲开发,上昆仑奴?

  蒸汽机的发明,预示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而这个开始,现在已经出现在大明之初。


  这简直是个恐怖的故事。


  现在的大明,原本在经济上,就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原本来说,因为老朱禁海的缘故,所以海路上的贸易并不发达,虽说官方同样进行的贸易,相当于海面垄断,可实际上明朝的海贸更大的意义在于宣扬国威,而并非是经济贸易。


  海面上的大量经济,实际上都被走私海商给吞走了。


  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前几次,明面上的数据经常出现了亏本,这是很难想象的。


  这自然跟朱棣好面子的关系更大,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出海贸易固然费用巨大,但是郑和采买的珍奇之物亦是不少,尤其以西洋各国的香料为最。


  作为一种奢侈品,香料在西洋贸易中承担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为明初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只是在这个时候,朱棣多次远征蒙古,导致国内的经济发生了倒退的景象,并且由于供给大军,征调兵役,以至于稍微一些灾荒出现,地方官府都没有应对的办法。


  军饷和俸禄也是个大的开支,国库在没有开源的情况下,根本难以支撑,因此朝廷也只能更多的发行宝钞饮鸩止渴,这也导致宝钞的通胀更加严重。


  比起郑和带回来的那些,收支完全不能平衡,毕竟郑和虽然擅长航海,但他本身作为从小在宫里长大的宦官,对于商贾之事也只是稍微有些接触,并且也没想着来靠航海给国库增加收入。


  并非是郑和不想,而是他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商机有多大。


  一直到几次后,有了经验,才让下西洋的行动开始有了赚头。


  比如在永乐五年第一次郑和下西洋归来之后,明朝就大量的用胡椒苏木折俸发给官民,涉及人数达二十多万,且之后多次以胡椒苏木作为钱钞代替物来给官员士兵发俸禄。


  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成化年间,由于后期胡椒苏木大量流入,市价也在下降,后面官员就再也不买账了,所以这种做法在成化年间也就终止了。


  后边郑和下西洋,其实已经是收入大于支出了,按理说朝廷应该可以一直推行此事。


  不管赚多少,反正是有得赚,而且还能顺带宣扬大明国威,这有何而不为呢。


  其实这里头还存在一个底层百姓的因素。


  朱棣时期可跟如今的朱英大不相同,他沿用的还是先前历朝历代徭役那一套。


  也就是说下西洋的船征发劳役和工匠免费建造,木头从西南征发,运输过来也靠徭役,茶叶丝绸要么实物税要么低价征发摊派,将士都是卫所抽调。


  这等于是朝廷在不断的白嫖底层劳动力,所谓的花费巨大,关键还是在于朝贡贸易,朱棣对各国的赏赐。


  且这样的白嫖,对于朝廷来说成本低廉,然实际上给底层百姓来到了巨大负担。


  然而如果仅仅只是郑和下西洋,这对于明朝来说不算什么。


  结果是朱棣在让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还有许多方面。


  首先自然是六次亲征蒙古,其二就是迁都北平,除此外跟下西洋差不多的行动还有李达通西域,海童抵迤北,侯显使西番。


  后三个的花费不算大,可前三个,哪个不是单独提出来都能让大明基层动荡,震摇国本之事。


  偏偏这三个的每一个,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搞定的。


  等于说朱棣在靖难之役当上皇帝后,这三个事情差不多都是一起在搞。


  期间还包括打安南这样的事情。


  朱棣在前头打蒙古的时候,朱高炽于后方监国,常常为了可能是几十两银子就跟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


  老朱抠抠搜搜一辈子存下来的家底,几乎都要给朱棣败光了。


  这里头除开经济因素外,还有明朝内部政治因素的关系。


  迁都,亲征蒙古,那都是朱棣在搞,以朱棣诛十族留下的威风,虽说朝廷没有怕朱元璋那样怕朱棣,可尽皆都是畏惧居多,偶尔上奏朱棣说不看那就不看,大臣们也就打打嘴炮,实际影响意义不大。


  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在于郑和。


  郑和,三宝太监,明朝内廷宦官之首。


  仅仅如此也就罢了,郑和率两万八千人下西洋,这是宦官负责外交和统兵的开始。


  除此之外,宦官还逐渐掌握了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等大权,这一切都是从永乐年间开始。


  宦官干政势必剥夺了外府官僚的权力,朝臣的作用和影响开始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朝臣抵制郑和下西洋,就成为对宦官干政的一种抵抗。


  你赚钱不赚钱我不管,可你不能影响我的权力啊。


  郑和下西洋的行动越是成功,这就让皇帝越发把权力交给宦官。


  本身从朱元璋的时候开始,对于官员的不信任度就非常高,认为但凡为求当官,无有不贪者。


  朱棣其实是受到了朱元璋很大影响,在各方面行事上亦是如此。


  并且因为这皇位不是老爹给的,而是从侄子手里抢过来的,是以朱棣心里总是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他害怕自己驾崩后,在地下无颜面对老爹。


  朱元璋的影响太大了,哪怕是在选择后边继承人的时候,也是因为一个梦,梦到了朱元璋。


  在梦境中,朱元璋递给朱棣一个大圭,然后对朱棣说道:“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梦里的朱棣吓得够呛,哆哆嗦嗦接过了那大圭。


  梦醒后,朱棣把这个梦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徐皇后。


  徐皇后作为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她从小熟读经史,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这个梦的理解:“子孙之祥也!”


  正是在这个时候,喜讯传来:世子朱高炽的正妃张氏生下一子。


  这个孩子就是朱瞻基,朱棣的长子长孙。


  本来不喜世子朱高炽的朱棣,登基之后迟迟不立太子,也因为这个事情,而定下朱高炽的太子位。


  郑和下西洋的事情,一直在持续,永乐年间虽有上奏,但也没用。


  朱棣驾崩,朱高炽就位后,大臣们对于攻击郑和下西游的事情,就越发上头了。


  而在暗中,郑和下西洋对于走私海商的打击力度,也是非常之大的。


  毕竟禁海的政策一直在,而走私海商的贸易利润巨大,而郑和的船队,可谓是海域霸主,这些走私船怎么能够抗衡。


  不仅是船队,朝廷的目光也逐渐的转移到了海上,从许多方面对走私海商的打击力度加大,这其中有着朱棣再次创下锦衣卫的功劳。


  朱棣驾崩了,朱高炽本身自然不会有其父朱棣那么强势,本身在成长期间,一直都受到了朱棣的打击。


  不过其中,郑和的意义很大。


  尤其是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这给朱瞻基很大压力。


  郑和,就很关键了。


  很多人看到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却忽略了其身份。


  在朱瞻基即位的时候,郑和可谓是三朝元老,而且自朱棣靖难登基后,就是百官之首。


  加上朱棣对官员的不信任,宦官干政,这个时候的郑和,俨然已经成为了大明最有权势的太监。


  哪怕是六部尚书,那在郑和面前也只能是恭恭敬敬。


  其实有明一朝,宦官虽然腐朽,但他们对于皇帝的忠诚是毋容置疑的,哪怕是后世遭万人唾弃的九千岁魏忠贤,那对于皇帝的忠诚也非常高。


  魏忠贤虽然贪,可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至少不会贪图边关军饷。


  郑和对于朱瞻基,也同样是忠心耿耿。


  因此朱瞻基权力的稳固,郑和在其中是出了不少力气的。


  于此同时,郑和也是文官们的心腹大患,只是他们暂时无法对抗。


  第七次郑和下西洋,朱瞻基受到了很大阻力,但依然可以实施下去。


  可郑和于路上病逝后,就很难再进行第八次了。


  其实哪怕是到了这个时候,皇权还是有着很大的统治力,至少朝廷上的意思,朱瞻基有着决定权。


  可郑和去世后仅两年,朱瞻基也去世了。


  这就让明朝皇权有些尴尬,而朱祁镇即位仅九岁。


  主少国疑,明朝的皇权,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顺序的向下跌落。


  而文臣集团,自然就顺势崛起。


  朱英就不同了。


  首先,他来到大明的时候,是个商人,还是个走私贩子。


  同时,有着前世的利益,他更加注重的是实际,而非是假大空。


  和郑和下西洋的境地不同,李景隆下西洋,政治因素是一方面,可朱英不在乎。


  他要的是钱财。


  出发的时候就准备了大量的货物。


  如果说大明是厂家,那沿海的占城,真腊,暹罗,他们就是批发商。


  到暹罗的外商们,就属于经销商了。


  欧洲,中亚这些地方,自然便是零售商。


  李景隆下西洋,带的就属奢侈品最多,搞的就是抛开中间商赚差价。


  朱英的要求很简单,你曹国公带队下西洋,赚钱是第一要素。


  这可不算郑和那廉价成本,而是把人工,材料,都计算在内了。


  莫说赚多少,要是亏本了,那就治你的罪。


  反之,赚得多,也是功劳。


  不管怎么说,李景隆带着这么多军队下西洋,即便是首重赚钱,那也是对大明威严的宣扬。


  况且现在大明的经济已经开始迈向高度繁荣。


  有道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朱元璋是逮着贪官杀,而朱英呢,则是逮着商人的羊毛薅。


  所谓是我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伞撕烂。


  小商小贩的,朱英当然不会搞,他搞的就是那些后边有世家支撑的大商。


  抓兵权,搞变法,弄工厂,分股份等。


  这些手段,放在前世真不算啥,或许其他人要是在朱英这个位置,还能比他干得更好。


  一个大的套子,把世家大商套进去了。


  羊毛总是会薅光的,所以朱英促进开海,让商人们去赚取海上的钱财,还让大明水师给海商保驾护航,自己也参与了进去,如大明远洋贸易商会。


  他放开了所谓的大国之风,在朝贡贸易上,开始对各国进行减少。


  朝贡贸易或许有稳定边关的作用,比如大明的影响力,可朱英不在乎。


  比如你占城,真腊,我就是不给你朝贡贸易上搞优惠,你还能咋滴,我就是不给大额封赏,你还能打我大明不成?


  唯一例外的,也就只有北元了,毕竟那地方是真穷啊。


  牛羊肉,皮草这些特产,看起来不错,实际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于整个大明来说,真就那么回事。


  唯一能够利用上的,也就只有人力了。


  所以朱英大搞北元雇佣协会,为的就是让这些草原的家伙们稳定下来,不要总是打秋风,影响大明边关,搞得大明这里动不动就要打仗。


  其实北元雇佣协会搞到现在,国库的支出是很大的,从另外的角度去看,等于是在养肥草原。


  其实早有臣子上奏,北元实属威胁,如此壮大之下,一旦翻脸对于大明来说,可谓是养虎为患。


  只不过这个建议,爷孙俩都没有采纳。


  朱英有信心,在同时发展的基础上,要将草原远远的甩在身后。


  亦如现在的蒸汽铁甲船。


  这玩意目前不能远航,可对海域诸国,那是绝对的威慑力。


  而蒸汽机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方面。


  其中对于工业发展,那也是质的提升,是跨越式的进步。


  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后,意味着大明的生产力在原本的基础上,是数十倍的提升。


  除开蒸汽铁甲船外,蒸汽火车也能真正的开始打造了。


  不说大明全境开设的铁路线路,只要把南京到边关的线路打通。


  以蒸汽火车的运输能力,你北元,还算个啥事啊。


  蒸汽火车最恐怖之处,在于运输兵力的速度。


  哪怕是现在拉胯的蒸汽机,其动力也绝非是马力可以比拟的。


  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十二个时辰不阶段的运行。


  当初朱英想搞铁路,可惜最后不了了之。


  而现在,蒸汽机,它来了!


  蒸汽火车的运行速度,按照后世的计算方式,为每小时大约60公里到80公里,折合大明算法,也就是每个时辰一百二十里地起。


  从南京到边关,约为两千四百里地。


  而蒸汽火车十二个时辰,可走一千四百多里。


  这也就意味着,只需要两天不到的时间里,蒸汽火车就可以把大军直接运送到边关打仗去。


  即便算上蒸汽熄火,出点小故障啥的,三天也是稳稳够用了。


  当然,如果装上大量辎重的话,可能要慢些,速度上不来,可这速度,也是跨越时代。


  这意味着大明朝廷对于地方的统治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加强。


  实际上会有些出入。


  以大明现在的工业基础,铁路开山过河自然不行,不过关系不大。


  这些路段人力直接干,士兵们在火车上闲着也是闲着,大不了多设几段路就行了。


  想要完成这些,目前大明还有些难度。


  其中铁矿的稀缺是个大问题。


  并非是中原铁矿少,而是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铁矿就被大力开采,导致现在大多数地方的矿藏都很稀少,多数容易的都被挖掘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英首先要做的,就是蒸汽铁甲船的缘故。


  因为有了蒸汽铁甲船,意味着海上的距离缩短,运输能力加强,这就能大力对沿海,海岛国家地区的铁矿,运送到大明来。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倭国银矿最多,而澳大利亚铁矿最多?”


  从造船回来的朱英,就开始打铁矿的主意了。


  既然是大航海,蒸汽时代的来临,那么工业化革命的情况下,铁矿那就是重中之重了。


  “只是现在的澳洲,完全就是个绝岛吧,如果让朝廷去开发,这个难度可就太大了。”


  澳大利亚的地理烂透了,从一个整体来看压根不适合大规模殖民。


  澳大利亚北部是面向大明,那里全是荒漠和热带草原。


  对于大明来说,要沙漠我在西域就有,要雨林我去越南就好,费那个劲跑去澳大利亚干什么。


  且从东亚出发登陆澳洲的话,等待他们的要么是西澳的沙漠,要么就是北澳的雨林。


  对大明海商来说,去澳洲还不如去非洲。


  距离的长远并非是以地理长度来计算,而是以航行时间。


  去非洲,是有成熟的航线与完备的技术的,什么时候乘着信风到东南亚,什么时候乘着季风到印度,然后到非洲,这条航线无数人走过,十分方便。


  去澳洲,那可就要麻烦多了,是一条新的航线。


  就现在的航线来说,那都是建立在无数前人用性命探测的基础上,想要开辟一条新的航线,可没那么容易。


  况且,现在的澳洲,连部落文明都不是,完全是原始社会。


  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


  朱英想要拿到澳洲的铁矿,以大明朝廷现在的情况,是很难实现的。


  “看来,只能是借助外力了。”


  苦思冥想下,还真让朱英想到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让大明的百姓去开发澳洲,自然是舍不得的。


  可如果是昆仑奴呢?


  澳大利亚虽然不适合水稻,但小麦高粱还是能种的,其中草场也比较多,畜牧业也能发展。


  这些问题其实朱英也懒得去细想,后世澳洲反正是发展了,总是能种些吃的。


  现在他本来就很烦大明昆仑奴的事情,现在也算是有了个好去处。


  即便短时间内带不来多大的效益,但等个十年八载的,把采矿技术传播下,优质铁矿自然滚滚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