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310章 王安石的心,活了!

正文 第310章 王安石的心,活了!

  第310章 王安石的心,活了!


  赵煦到了保慈宫后,几乎没有费任何力气,就让两宫同意他召见司马光。


  因为赵煦通过日拱一卒的办法,已经成功的让宫里宫外,都习惯了他时不时的召见大臣独对。


  事情就是这样的。


  赵煦第一次单独召见、接见大臣。


  两宫担心他做不好,朝堂上的宰执也担心他出洋相。


  所以,他第一次顺利的召见了沈括后。


  朝野都是纷纷吹捧——我大宋兴盛有期!


  到现在所有人都麻木了。


  也都习惯,并接受了赵煦时不时的单独接见大臣,甚至给大臣安排工作、给大臣下令让他办事,都已经不再会掀起波澜。


  就连汴京人也习惯了。


  汴京新报,时不时的刊载一下——官家今日崇政殿召见XX。


  很多人都是哦了一声,就把眼睛挪去看三国,或者看看今天胡飞盘又说什么话了——他会不会否定自己昨天说过的话?


  这可是现在汴京人的生活乐趣。


  不过呢,赵煦还是认认真真的,规规矩矩的做好他的细节。


  每次召见大臣前,都和两宫商议,召见后,也会来汇报一番。


  有事情先商议好,得到同意再做。


  这既是表明他的态度,也是他能够日拱一卒,而没有引起任何不良反应的根本原因。


  得了两宫同意赵煦就当着两宫的面,让石得一去通见司,将传召司马光后日入宫独对的旨意下达。


  至于为何选择后日?纯粹是赵煦需要调整一下心态。


  ……


  司马光激动的接过了通见司送来的许他后日上午,崇政殿陛见独对的诏书。


  他立刻面朝福宁殿方向,再拜顿首:“老臣司马光,恭遵旨意!”


  他已经知道,天子是在看了他的上书后,就立刻去了保慈宫,向两宫请旨的事情。


  皇恩浩荡!


  “官家果然是信老臣的!”司马光在心中欢喜不已。


  心中那少少的担忧,已经不翼而飞。


  因为他知道,只要他能让官家信任他,并接受他的道。


  那么,王安石就算能赢了现在的他,也绝赢不了将来!


  官家一旦亲政,只要念及他司马光的赤诚肺腑之言,采纳他的忠贞之见。


  那么天下大治,四海升平,只在眼前。


  于是,司马光回家后,就开始整理那些他这些日子来一直在整理和收集的案例。


  这一桩桩案子,这一个个例子,都足以说明,王安石当年错的离谱!


  ……


  北方的汴京,没有雨雪。


  但在遥远的南方,江宁府之中,却已经下起了大雪。


  保宁禅院内,王安石遥望着半山园里,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色。


  手中的信件,在他指间跳动。


  信,来自遥远的京东路,登州!写信的人叫苏轼,随信而来的还有几十斤的海鱼干。


  苏轼告诉他——介甫相公,这些海鱼干很好吃的,而且对身体很有好处,我吃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人都精神了很多……想起介甫相公身体似乎不太好,所以就送来些海鱼干,给介甫相公补补身子。


  随信而来的还有好几种做法。


  根本就将他王安石近些年来,一直参禅吃素的事情,都给忘到了九霄云外。


  “这个苏子瞻!”王安石回忆着去年这个时候,苏轼莫名其妙跑到了江宁来见他的情况。


  然后在两天之内,就和他,还有整个保宁禅院上下都打成了一片。


  他甚至开始拉着禅院的几个高僧,谈论起佛法来了。


  虽然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诗词文章的风格,都有了明显变化。


  已经不再随意谈论国事,甚至刻意的避开了政务。


  但事实证明,苏轼还是那个苏轼。


  他只是悄悄的将自己的想法,从文字里隐去了。


  但他骨子里的豪放和不羁,却是丝毫未改!


  依旧是那个敢说:汝以有限之才,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的苏子瞻!


  不过,除了这些事情。


  苏轼在信里和他说的另外一个事情,引起了王安石的注意。


  宋用臣,正在带着数万青壮民夫,修整河北的道路、桥梁,甚至还派了一千多人,来登州帮着修葺道路、桥梁。


  王安石知道,在之前,宋用臣带着这些人,在北流道清淤清了一个多月。


  这让王安石一开始有些担心。


  因为钱正在源源不断的从府库流失。


  而官府一旦缺钱,王安石知道,会怎么做?


  再苦一苦百姓!


  然而,王安石稍微打听了一番后,通过那些从河北回来的商贾,得知了那些河北清淤工地上的事情。


  他就哑然一笑。


  商贾们告诉他——河北清淤营地,常常休沐、空闲之时,遍地皆酒坛!


  几乎是——辄得工钱,既行买醉、勾栏、赌博之事。


  而酿酒卖酒甚至开赌场的人,都是同一个人——宋用臣!


  而这些日子来,来自其他各地的书信。


  比如说,王安礼的妻弟谢景温,从潭州离任时写信告诉他——潭州永兴场,自以‘胆水浸铜法’以来,月得铜倍之!


  永兴场的铜矿产量,已经倍增了!


  韶州岑水场,那边也有人说——胆法以来,矿冶得铜,数倍于往年!


  于是——广南东路之民,蜂拥而来。


  都是为了发财的人!


  官家推恩,许胆法得铜减免一成课利。


  这一成课利一减,对于民间的百姓,特别是形势户们的吸引力就大增!


  王安石根据着这些信息,因此知晓,今年天下州郡各处铜矿矿冶,起码增产了百万斤甚至更多的铜!


  一贯铜钱一般重五斤,官钱以七分铜,两分锡,一分铅铸造。


  换而言之,光是增产的这些铜,就足够多铸二三十万贯的钱了。


  这还只是官府抽的课利和和买的铜料。


  民间拿去铸成铜器,进行售卖的铜料的数量,肯定在这个之上。


  这还只是今年这几个月的增产。


  明年,胆法全面推广、落实,而且采矿人数大增后。


  一年下来,新增的制钱,怕不是要达到百万贯之多?


  一岁多得百万贯铜钱?


  王安石想着,重新拿起了手里的信件。


  他看着苏轼信上介绍的那几种海鱼干的做法,尤其是其中一种被苏轼称为:东坡肉炖东坡鱼的做法。


  王安石忽然舌头生津,多年没有再次出现的食欲,重新在心头浮现。


  于是,他笑了一声:“老夫原来已经动心了呀!”


  过去,他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


  而现在,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他修持了接近九年的佛法,已经动摇。


  他的心,不再平静。


  那曾经犹如一潭死水一样,毫无波澜,对这个世界没有了任何留恋的心思,现在再次摇动。


  就像当年,他在江宁得到先帝旨意,起复他入京再拜宰相的时候那样。


  他记得那个时候,他在京口的瓜州,仰望着头顶的明月兴从中来,于是写下的那句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轻轻念着然后他又想起了,他当年受先帝之命,拜任执政,主持变法前,写下的那首诗:“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也在澎湃。


  因为,他通过了各种渠道,得知了各种事情。


  譬如,蔡卞、陆佃等人告诉他:当朝中有人想提议,将三经新义和字说,从科举甚至太学中剔除的时候。


  来自集英殿经筵上的一句轻飘飘的话,让所有人噤若寒蝉——礼:父丧,三年不改父之道,谓之孝也!朕躬圣人之道,而矢志不渝!


  刘莘老和王彦霖,只是碰了一下,先帝的就配法。


  那位官家,就像在道路上,被太平车撞了一样,立刻倒地不起——是的,在王安石的视角,他是这样看待刘莘老和王岩叟的遭遇的。


  那位官家,虽然做的看似天衣无缝。


  但还是留下了痕迹。


  此外,吕希哲,每隔一段时间,在写信和他说经筵上的一些事情。


  更让王安石那坚固的内心,开始出现裂痕。


  加上这种种事情,桩桩事情。


  最后,由苏轼的这封信,将他内心的坚冰,完全破碎。


  自从丧子之后,就万念俱灰的心脏,重新跳动了。


  当王安石意识到这一点。


  他便抬起脚,沿着禅院的回廊,向着已经很久没有去过的家走去。


  当他回到家,很多人都诧异的看着他。


  王安石却是平静的说道:“苏子瞻来信,教了老夫几道菜……”


  “老夫打算亲自试试!”


  说着,他就直接向着厨房走去。


  王安石的妻子吴氏,闻讯而来,看着自己的夫君,那个从小就认识,青梅竹马长大的獾郎,后来的王官人、王学士、王相公,以及今天的王半山。


  看着他走入厨房,然后准备开始生火。


  吴氏走进去,看着自己的丈夫,问道:“郎君会生火吗?”


  王安石笑了:“请夫人教我!”


  吴氏上前挤开他,眼中都有着泪水。


  谁都知道,她的丈夫身体不好,应该多吃肉,补补身子。


  可他却执意参禅打坐,执意斋饭素食。


  今天,他终于做出了改变!


  吴氏不关心这是为什么?


  她只知道,她的丈夫的心,又活过来了!


  王安石看着妻子的神情,也露出歉意。


  “这些年辛苦夫人了!”


  他悠悠说道:“往后,獾郎不会再让夫人担心!”


  他得多活几年了!


  不仅仅是要看司马光、吕公著的笑话。


  他还得活着看到,那位官家,那位少主,到底会做到哪一步?


  新法,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心血。


  有很多很多人都为此付出了一切!


  其中,就有他的爱子:王雱!


  这些年,王安石心灰意冷,除了丧子之痛和感觉自己已经不受重视了之外。


  也有他在民间,看到了新法的一些弊端,深感无力。


  但现在,希望出现了。


  他要活着,看到希望变成现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