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195章 汴京沙盘

正文 第195章 汴京沙盘

  第195章 汴京沙盘


  元丰八年六月辛巳(十九)。


  因放经筵,正好沈括求见。


  赵煦于是再次驾临崇政殿,接见沈括。


  这次沈括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带了宋用臣派去辅佐他的那几个内臣。


  这些内臣,共同抬着一个用布盖起来的东西,到了殿上。


  赵煦见着差不多就猜到了那是什么?


  果然,沈括揭开盖着的布后,一个微缩的汴京城模型就出现在他眼前。


  赵煦走到殿中,亲自观看这个用泥土塑造而成的汴京模型。


  汴京的规模,让哪怕在现代留过学的赵煦也是见而惊叹。


  旧城左军三十六坊、右军十坊。


  新城东厢九坊、西厢二十六坊、北厢二十坊,南厢二十坊!


  此外还有东京、京东、京西、京南、京北诸厢。


  真正参差数十万户,延绵不绝。


  御街、河流、桥梁、道路……


  作坊、场务、堆垛场,也都可以在这泥塑沙盘模型上找到。


  “这里就是天马坊了?”赵煦指着安上门外的一个厢房问着。


  “回禀陛下,正是天马坊!”沈括回答着。


  “朕听说三炭场之一,就在天马坊?”


  “确如陛下所知!”沈括介绍着:“天马坊炭场,石炭、木炭以四十万秤为一界,常常堆磊数界,以供旧城日用……”


  赵煦点点头,这些他自然知道。


  汴京城,是一座以煤炭为燃料的城市。


  在大宋立国之初,太祖、太宗就已经设立石炭场,供给京城百姓燃料。


  毕竟,汉唐定都关中,最后把关中的树木砍光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而大宋在立国之初,就已经知道了,植被的重要性!


  整条汴河以及京城附近的黄河沿河堤岸上,遍栽榆树、柳树,甚至是大宋祖制,同时也是沿汴河堤岸百姓的义务。


  这是有诏书依据的。


  建隆三年,太祖诏:汴、黄河两岸,每岁委丈吏课民多栽榆柳,以防河决。


  开宝五年再诏:自今沿黄、汴、清、御等河州县,除准旧种艺桑枣外,委长吏课民种榆柳及土地所宜之母,仍按户籍上下定为五等,第一等岁种五十本,第二等以下递减十本。民欲广种艺者听逾本数有孤寡穷独者免之。


  所以,旧党攻击堤岸司,最大的理由就是——变祖宗圣法,为一二蝇头小利,而舍国家河防之重!


  为了钱,树都不种,你们还是人吗?


  所以,大宋各地大城市,石炭(煤炭)的使用量非常高。


  已经成为平民百姓的取暖和做饭用的主要燃料。


  特别是汴京,国家有法令,禁止随意砍树烧炭。


  能烧木炭的,那都是达官贵人。


  平头百姓,只能用石炭为燃料!


  由此,汴京城的石炭使用量,连年新增,而且成为了国家大政!


  大宋在汴京内外,设立三个大型石炭场,专门售卖石炭。


  起初,石炭还抽税。


  但现在,已经完全罢废了石炭税,转而鼓励商贾运炭来汴京。


  实在是,石炭和粮食一样,对汴京城太重要了。


  特别是到了寒冬时节,都堂宰执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石炭价格和供应量上。


  因为,曾经发生过一个特大的人祸——真庙时,驸马都尉柴宗庆和一批外戚勋臣,趁着汴京严寒天气,垄断石炭供应,操纵价格,导致当年汴京城内冻死了数百人!


  这还是官府记录的,没有记录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柴宗庆等人,自是赚的盘满钵满。


  正是因为发生了这个惨剧,所以自那以后,每到冬天,石炭供应和价格,就成为了都堂宰执关注的重点。


  赵煦的父皇甚至在熙宁七年、十年,都下诏命增设石炭场。


  想着这些,赵煦就问:“沈提举,百姓烧石炭是如何烧的?”


  沈括看向赵煦,答道:“陛下,石炭放炉子里烧就是了……”


  赵煦点点头。


  他自然知道,现在大宋对煤炭的利用,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水平。


  既不知道要洗炭去硫,自然也不会制作蜂窝煤和煤炉。


  更不会知道一氧化碳中毒该如何预防。


  至于烧焦这种高科技,大抵也不懂——赵煦也不懂,只是听说过。


  但不要紧,这不有沈括和专一制造军器局的数千工匠吗?


  所以,赵煦随口说道:“沈提举,格物致知,万物皆可格……”


  “这石炭,提举不妨也格一格……”


  “若能格出些道理,说不定可以福泽天下!”


  沈括听着,心头动了一下。


  石炭也能格出道理来?


  他看着面前的少主,忍不住问道:“还请陛下赐教……”


  赵煦于是问道:“沈提举,石炭可有什么缺陷?”


  沈括想了想,想起了曾经听说过的一些事情:“臣听说,石炭似乎有毒……曾毒死过不少人……”


  “毒在何处?”赵煦道:“这便是可以格的地方!”


  “此外……”赵煦今天心情好,就多说了些:“百姓用炭之法,能不能改良?让百姓用炭更方便、更省钱呢?”


  说着,赵煦就摇头,道:“就是这样一来,爱卿身上的担子就太多了!”


  “不如,朕叫宋用臣来分担一下卿的负担?”


  沈括立刻把脑袋摇的和拨浪鼓般:“回禀陛下,臣如今每日晨起晚归,从不觉累!”


  <div class="contentadv"><div id="txtmid">


  “便是休沐之日……”


  然后,沈括就看到了少主那似笑非笑的模样,连忙恭身低头,不再说话。


  赵煦也不再提石炭的事情。


  而是看向这沙盘上标注的其他作坊所在。


  一一询问着沈括,也对照着。


  对于这个城市,赵煦的了解越发深刻。


  汴京城,正如赵煦在现代的老师所言,是一座立足于工商,站在了资本萌芽时代之前的城市。


  城中各坊遍布大小官营作坊数百处。


  民营的作坊更是数之不尽!


  这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巨大金矿!


  而在大宋,像汴京城这种级别的大型金矿,还有好几个!


  心中感慨着,赵煦忽然问道:“沈卿,此物可有比例换算?”


  “回禀陛下,臣以飞鸟图为算,大抵一里折二寸!”沈括恭身答道。


  说着他就介绍道:“臣曾奉大行皇帝之命,绘制天下州郡图,亦以飞鸟图丈量……以百里折为二寸!”


  赵煦点点头,这确实是沈括掌握的技术。


  也是当代最先进的丈量技术。


  以鸟飞出的距离折算成比例,沈括算是全世界第一个将比例尺用于地图绘制的人。


  “往后所有献来之沙盘,皆写好比例!”


  “沙盘?”沈括听着赵煦不经意提起来的词汇,眼睛亮起来,立刻躬身下去。


  “臣遵旨!”


  大行皇帝就很喜欢给东西赐名。


  无论是武器、城市、河流还是别的什么。


  所以,沈括对赵煦忽然赐名‘沙盘’来命名他制作的泥塑模型没有任何意外。


  ……


  送走沈括,叮嘱他尽快将京畿地区的沙盘制作好。


  赵煦就命人带上了沈括制作的沙盘,来到了保慈宫。


  将这沙盘,在保慈宫里组装起来。


  两宫一见,都是眼前一亮。


  赵煦和两宫介绍一番,两宫也都来兴致,围着沙盘,指指点点,寻找起街巷来。


  尤其向太后,她长在民间。


  看着沙盘,尤其沙盘上新昌坊所在的地方,以及附近的那一条条熟悉的街巷。


  向太后于是赞道:“巧夺天工!真乃巧夺天工矣!”


  “俞浩再世,恐怕也不过如此了!”


  太皇太后也很开心,因为她少年入宫,长大了才出宫和英庙成婚,成婚后一直住在濮邸,基本没有时间出去。


  数十年来,这位太皇太后,在汴京城的活动轨迹,不过是开宝寺、大相国寺、金明池、景灵宫罢了。


  她对外界自然是好奇的。


  而赵煦带来的这个沙盘,满足了太皇太后的好奇心。


  让她第一次知道了,她所在的汴京城有多大,也第一次知晓,原来汴京城竟是如此繁华,如此热闹。


  赵煦趁机在旁边说道:“有了此物,日后太母、母后,便可以随时知晓,汴京城中发生的事情,到底在何处了……”


  “未来甚至可以因此一览,天下山川河流走势……知晓万里之外的地理地貌……”


  两宫听着,眼睛渐渐亮起来。


  她们之前没想到的事情,现在被赵煦一提就明白了过来。


  这是军国重器啊!


  于是,两宫下诏,命沈括在专一制造军器局中特辟一司,专司沙盘营造一事。


  还拨给内帑一万贯,作为沙盘司的经费。


  更诏沙盘司所有营造之物,全部送大内,诏粱惟简、石得一,在宫中大内,择一靠近福宁殿的偏殿,专门收藏这些沙盘。


  同时,也诏给沈括空头宣名札子五份,由他提名并举荐有功匠人授官。


  这是大宋历代以来的制度了。


  对那些造出了堪用或者好用之物,涉及军国的,都会赏官。


  虽然官阶很低,大多不入流品。


  但对匠人来说也是一个激励!


  做完这些事情,两宫就在赵煦的建议下,命人将这沙盘,送去延和殿便殿。


  并命人在殿中一侧,专门开辟一个地方,用来放置沙盘。


  赵煦的理由自然是伟光正的——此以便来日朝会,朝臣上奏言事时,上下可知其所言之处地理!


  注:沈括的飞鸟图技术,后来失传了。


  但在北宋,却被应用广泛,多次用来划定国境或者军州的界限。


  注2:煤炭在宋代应用广泛,也是汴京城最主要的燃料。


  注3:北宋治河,除了修堤就是种树。


  所以宋代画作里,黄河两岸,树木茂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