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搞化学的不能惹 > 六六一 错了方向

正文 六六一 错了方向

  刘大双是不想再搞捐款这些事情了,他宁愿举债一亿来进行这场战争。


  老百姓已经够苦了,他不想消耗他们的爱国热情,只要大家好好工作,积极参战就是对边区政府的最大支持。


  至于其它渠道的捐款,刘大双知道会有一些,但顶不了多久,毕竟战争的消费是个惊人的数字。


  他坚信,只要干翻了东瀛人,还这一亿元债务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有一点,他保住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文物,让这些离开家的宝贝又回来了。


  文物都是不可复制的文明传承,真的是没一件就少一件,这个世上再也不会有了。


  令刘大双欣慰的是,他见到了二百多册《永乐大典》。


  这是华夏史上最齐全的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也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僧道、科技、工艺、医卜等重要内容。


  只可惜,几百年来,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只剩下了几百册,其它的不是被抢、被偷,就是不知所终。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即按西洋历为1404年。


  可令人奇怪的是,恰恰是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爆发了所谓的“文艺复兴”,科学、艺术突然爆发式发展起来。


  刘大双一直怀疑,本来就是一帮放牛养羊,互相攻伐的土著,有什么理由一下子发展起来?


  很大可能,他们当年来到东方的一些人得到了一部分《永乐大典》。


  而且,最有可能得到的是科技及艺术部分。


  借助于这部分书籍的帮助,欧洲人那笨笨的脑袋开了窍,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相反,在《永乐大典》编纂过程中,民间的大量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被收罗一空。


  成书后的《永乐大典》又一直没有刋刻出版,致使华夏许多科学知识被阻断了发展进程。


  华夏自始皇焚书之后,汉代又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凡是当官之人,多为儒家弟子,号称习得经世济民之术,实则醉心于诗词歌赋而不能自拔。


  五代以后,又佛教盛行,更是阉割了大众的思想,让百姓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而默默忍受今世的苦难。


  华夏社会长期形成了一个把人划分等级的概念,即所谓“九流”。


  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农工商被人为地划分到后三种。


  最有希望促进华夏科技发展的反而是最让人看不起的。


  只能说,华夏的发展史点错了科技树,走上了一条死路。


  一帮醉心于帝王术的皇帝、官员阻碍了华夏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自唐代开始了科举考试,打开了平民晋升之路,不再是士家门阀垄断官场。


  但这“高考”的指挥棒还是错了,考试内容仍旧是经史子集中济世救人那一套。


  一手好字,一首好诗,一篇花团锦簇的好文章,便成为广大学子追求的目标。


  故此,华夏史上留下了无数的好诗好词好文章,也创出了无数引以为傲的书画。


  一辈子屁都不干,拿枝烂毛笔整天写呀画的。


  字写不好,便弄个谁都看不懂的狂草糊弄人。画根本都没掌握基本的动植物知识,画出个四不像,美其名曰“大写意”。


  偏偏这些东西有人追捧,说的天上有地上无的。


  有个书圣写了个“鹅”字,便成为天下文人心中的至宝。


  相反,两千年前就能制造出无人机、机器人的墨家学派却无人理睬,终至没落,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天旱了,有文人赋诗《悯农》,却无人想到去发展抽水机械。


  交通不便,宁愿上百万人去修条运河,也无人想到建造快速交道工具。


  ………


  阿尔山深处,一条小火车路轨直接通进去。


  一队二千人的工程队一年到头在这里施工。


  山底下已经掏空了,正在用水泥混凝土建成一个个仓库。


  这是正在建造中的恒温恒湿仓库,准备用来保存大量的文物。


  靖安的气候过于干燥,对于很多文物的保护还是不利的。


  像纸张、木材等,还是需要一定的湿度。


  再有一个,也是为了安全,刘大双可是十分害怕这些无价之宝有什么意外。


  费尽心思收回来的,绝对不能再出任何意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