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其它小说 > 大汉:从封狼居胥到千古一帝 > 第151章 卫宁的奏疏

正文 第151章 卫宁的奏疏

  第151章 卫宁的奏疏


  卫宁送走汉武帝,心中有些温暖。


  自从娘亲走后,就再也没长辈对他这么好过,他很幸运,遇到了卫青,遇到了汉武帝。


  两个人都是位高权重,却都对自己爱护有加。


  不管怎么样,也需要替汉武帝想一想,不管后人怎么评价他,最起码现在卫宁觉得他很好。


  天子缺钱……我有什么办法能帮他在国家层面增加税收呢?


  卫宁坐在书房内沉思,一时间也没好的想法。


  ……


  这两天驿站生意开始正式投入,卫宁期间召见过田忠和赵策一次。


  他需要先掌握一下各地的经济情况。


  卫宁很少外出,活动范围仅仅是蓝田、长安和定襄。


  这三地的物价经济水平他是知晓的,也熟稔于心,其他地方他就不得而知。


  卫宁需要田忠和赵策,收集各地各行业的收入情况、消费情况、各商业物品的物价等等。


  这可以方便他直观的了解大汉,士大夫们从来都不重视这些细小的事,他们重视的是如何实现王朝大治,如何劝谏君主仁政。


  这些对卫宁来说都太假大空了。


  赵策和田忠的办事能力都很可靠,效率也高,尤其田忠,这让卫宁更加欣慰。


  当初收拢田忠为己用是个无比正确的决策。


  仅仅不到五天时间,田忠已经将一份粗略的各地经济情况汇总给卫宁。


  春二月,天气稍稍变暖。


  卫宁坐在侯府书房内认真的看着田忠送来的地方经济情况。


  起初他只是为了简单了解各地经济情况,好便于他随时调整驿站的基础价格。


  但看着看着,卫宁眉宇却忽然蹙了起来。


  他发现越各地物价十分不平衡,譬如醋在长安仅仅卖五钱三厘一斗,但到了新郑等地,却要卖到五钱八厘,越是到北方越是夸张,有些地区甚至卖到了八钱九厘。


  各地区不同,原材料的获取自然也不同,价格高低不同其实可以理解,但差一点半点没问题,这实在差的太多了。


  长安是富饶地区,价格便宜没问题,但新郑等地都在关中,也不算偏远,为啥价格会被抬这么高?


  卫宁命人去召了田忠过来,问田忠原因。


  田忠嗨了一声,对卫宁道:“卫侯爷,额一开始也不晓得这同一件东西在不同地方会差别这么大。”


  “你真厉害,要不是你让额去收集这些,额都发现不了。”


  他多少也算跨入低层权贵阶级,对物价自然不会如此敏感。


  还是卫宁让他收集物价他才知晓这里面猫腻这么大。


  “额后面查了原因,说也简单,地方物价的高低,全都是商人们自己决定的呀。”


  “看他们心情。”


  卫宁瞪大眼睛,一脸惊愕的看着田忠:“啊?”


  田忠点头:“是哇,就是这样,假不了。”


  市场调节在汉朝还没出现,最起码现在还没出现。


  起初卫宁以为物价的高低是根据地方的富饶和贫穷程度以及物品取得的难易程度、成本等因数决定。


  他是怎么也没想到各地的物价高低,居然是根据商人的心情。


  这太荒唐了!


  卫宁点点头,先让田忠离开。


  <div class="contentadv">秦汉的商业才起步,统治者们农业都没整理明白,更别提花功夫在商业上。


  也就到汉武帝时期,国家没钱了,才开始重视商业,准备从商人手中攫取利益。


  但如果这种野蛮的抢夺商人利益而不加以遏制市场的话,会辐射到全国百姓,给百姓带来灭顶之灾。


  卫宁坐在书房内思忖片刻,他认真的写了一封奏疏,然后对外道:“给送去皇宫,交给天子。”


  “喏。”


  做完一切后,卫宁便带着红将军出门,在长安城区和郊外漫无目的的转了起来。


  他在家中想了很久,也想不到用什么办法能帮汉武帝在国家层面弄点钱,所以才出来转一转,整理整理思绪。


  ……


  未央宫。


  下午的时候,汉武帝处理好了奏疏,在纸张推广全国之后,国家办事效率也随之提高。


  汉武帝批完奏疏后,就躺在榻上小憩了一会儿。


  等醒来后,内宦才小心翼翼的对汉武帝道:“启奏陛下,镇北侯给您送来一封奏疏。”


  “哦?”


  汉武帝饶有兴趣,这个小子居然也上奏疏啦?


  他还没见过卫宁给自己写奏疏了。


  朕要好好瞧瞧,这小子写了什么。


  汉武帝将卫宁的奏疏打开,仔细的看了一遍,脸色从最初的轻松惬意,渐渐变的凝重起来。


  等汉武帝看完后,他深吸一口气,对外道:“去!召桑弘羊和李蔡、庄青翟过来。”


  “喏。”


  没过太多时间,桑弘羊和两位大汉丞相便恭敬的来到未央宫大殿。


  汉武帝不动声色的将手中奏疏交给三人,道:“都好好看看,说说想法。”


  李蔡和庄青翟看完后,面色微微变了变,又将奏疏交给桑弘羊。


  桑弘羊是财官,这奏疏说的也就是财政之事。


  奏疏的内容是卫宁的陈述,陈述各地方商业价格不平衡,尤其奏疏中段几个字,格外刺眼。


  “若新郑醋价十钱,长安五钱。定襄米价一百文、关中五十文。如此当如何?”


  “国家是否该调控市场,维系各地物价水平。”


  这些事儿,大家从未考虑过,也没听下面官吏说过,小民倒是叫苦不迭,可他们没有发言权啊!


  北方的百姓苦,但士绅不苦啊,你这边价格高,那就高啊,我花钱从长安那些价格低廉的地方运输商品到这边卖,我能赚很多钱啊,这是好事。


  所以谁会将这些事告知朝廷?他们是既得利益阶层啊。


  他们不知道,但卫宁知道,卫宁认为这事儿很重要,所以他写了奏疏给汉武帝,也希望汉武帝能出手调控各地市场。


  不然最终受害的还是地方小民百姓。


  等桑弘羊看完,额头冷汗涔涔,小心翼翼看着汉武帝,却发现汉武帝脸色有些发黑。


  汉武帝嘲讽的道:“呵呵,人家镇北侯没任朝官,都比伱们这些高官要多管闲事啊!”


  看似在嘲讽卫宁,实则在讽刺桑弘羊和两名宰相不作为。


  “臣,臣等……知罪。”三人齐齐抱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