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明第一武夫 > 第411章 清军的主动撤退

正文 第411章 清军的主动撤退

  固山贝勒尼堪的话语落下后,众将一时都陷入沉思。


  眼看没有人开口,略作沉思的吴三桂,开口打破了平静。


  “佟大人,何大人,敢问现在武昌城中,军需物资情况如何?”


  三十出头年龄的吴三桂,方脸大耳,轮廓分明,身形高大,嘴上颔下留下一撇胡子,整个人看起来颇有威严。


  身为辽东将门子弟,吴三桂十几岁就在辽东战场上抗击建奴。


  兜兜转转打了十几年,靠着祖上的余荫,以及自身的努力,他一路做到总兵官职。


  在洪承畴督师辽东期间,也是深受洪承畴器重。


  说实在要是搁在五年前,谁要说会做叛徒汉奸,他定会毫不犹豫拿刀砍了对方。


  可自从松锦一战,洪承畴和他舅舅祖大寿投降后,辽东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尤其是京师的陷落,崇祯皇帝的自缢,以及家人的被杀。


  让吴三桂应接不暇,完全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尤其是在接到清廷摄政王多尔衮,舅舅祖大寿,洪承畴等人先后给他写信招降。


  许诺封王的爵位时,他几乎没有怎么考虑,便投降了满清。


  入关之后,满清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侵占北直隶,山西、陕西、中原等大片领士。


  以至于吴三桂也是时常的暗自庆幸,自己的投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而,荥阳一战,朱云飞率领的明军,两蹶名王,斩杀了孔有德、耿精忠的消息传来时,着实让他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尤其是几个月前,无为战役中英亲王阿济格的覆灭。


  更是让吴三桂心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虽然没有与朱云飞照过面,但吴三桂却朱云飞产生了莫名的畏惧和防备之心。


  阿济格、孔有德、耿精忠、博洛、阿巴泰是什么人,吴三桂是有很深的了解。


  可这些人,如今都死在了与朱云飞的对战之中。


  尼堪、洪承畴在九江的组织的战局,也同样以惨败告终。


  眼下朱云飞亲率二十万水陆大军前来,武昌城中虽然有十二万大军,可双方的兵力依旧悬殊。


  对于武昌一战,吴三桂没有信心。


  但这话他不能明说,所以他只能把粮草问题,抛了出来。


  只要粮草不足,他就有借口提出在武昌决战的借口。


  满清湖广总督佟养和、湖广巡抚何鸣銮二人,实际赴任时间都不长。


  加上湖广又是前线,他们两个地方督抚,实际工作并没有完全展开。


  面对吴三桂的询问,二人一时都不知如何回答。


  “平西王,这个问题还是我来回答吧。”之前一直负责湖广地方具体事务的沈志祥,起身站了起来。


  “左梦庚投降之后,我军确实接收了大批的钱粮,但几十万大军近一年的消耗,加上又给朝廷上缴一部分。”


  “今年江西的秋粮,还未来得及征收,江西就已经沦陷。”


  “湖北也就武昌、汉阳、黄州、荆州、襄阳五府的收成。”


  “目前武昌府库的钱粮,倒是可以支用两月,若朝廷能够派遣援军支援武昌,我们坚守两个月肯定没有问题。”


  沈志祥的话一出,智顺王尚可喜皱眉道。


  “据我所知,肃亲王(豪格)已经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大将军,正在率军攻打巴蜀大西贼张献忠。”


  “豫亲王(多铎),定国大将军率领的朝廷主力,入冬以来也在黄河北岸,攻打南明督师孙传庭的人马。”


  “现在朝廷别说没兵可派,即便有兵,从京师赶到武昌,只怕我军也已经败北了。”


  尚可喜现在的畏敌心思,比吴三桂还重。


  无为战役中,他完全是侥幸逃了出来的。


  前不久的池州、九江战斗中,明军展现出来的战力,已经让他意识到,现在的明军战斗力,已经恢复到九边边军最强战力时期。


  身为明军总兵出身的尚可喜,可是深知九边明军强盛时期的战斗力,绝对可以把边塞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吊打的。


  面对这样强盛的明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想要战胜他们,胜算几乎是微乎其微。


  为此,尚可喜内心也是十分抗拒,坚守武昌与明军进行决战。


  尚可喜虽然没有明说,不能坚守武昌城。


  但他的意思却是很明白,坚守必败。


  “坚守武昌,不如退守襄阳,自古以来,湖广的要冲在襄阳,只要守住襄阳,来日卷士重来不难。”


  吴三桂没有想到尚可喜,会比自己更着急反对守武昌。


  有了尚可喜的建言,吴三桂心中暗喜,连忙开口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反之,镇守武昌的话,不说能不能坚守,即便能坚守,可武昌周边,群敌环视,随时会面临下一波的攻击。”


  “尤其是现在我军水师丧尽,明军水师船坚炮利,长江之上,战船列阵,足以炮击武昌城墙。”


  “故本王支持智顺王的提议,放弃武昌,退守襄阳,与肃亲王、豫亲王结成犄角之势,再图后续之功。”


  吴三桂这一开口,基本代表了武昌城内,一半的军队意志。


  以至于想要借此机会,在武昌城挫败朱云飞,一雪前耻的尼堪,脸色瞬间就阴沉了下来。


  “洪大人,沈公爷,你们怎么看?”


  尼堪是满清的固山贝勒,固然位高权重,在朝中一大半的朝臣,看到他都要礼让三分。


  但在军中面对实权派的异姓王吴三桂、尚可喜他也不得不给几分面子。


  尼堪身为湖广前线的主将,没有朝廷旨意的情况下,他也不敢贸然下达,放弃武昌的决定。


  而且现在武昌城中有十二万大军,粮草可用两个月。


  武昌城高堑深,汉末以来一直都是坚城所在。


  沈志祥虽然没有与朱云飞正面交过手,但自交战以来。


  连勇冠三军的阿济格都死在了朱云飞手中。


  对于接下来的武昌战役,他心中也是完全没有底气的。


  “武昌乃是四战之地,若无援军,卑职认为难以久持。”在尼堪凌厉的目光注视下,沈志祥硬着头皮说出了他的决定。


  “你……”愤怒的尼堪拿起桌案上的公文,狠狠甩在了大堂之上。


  “贝勒爷息怒,战略撤退,并不是失败,武昌周边地势平坦,易攻难守,确实不利于坚守。”


  思虑良久的洪承畴,一弹衣袖,躬身跪倒在地。


  脸色平静,目光坚定的他,沉声进言道。


  “从战略上俩看,失去九江这个屏障,武昌已经没有镇守的意义,与其与明军在武昌两败俱伤,不如坐山观虎斗。”


  “洪大人此话何意?”尼堪见洪承畴也赞同撤出武昌,便已经知道武昌是无法坚守了。


  一脸沮丧的他,听到洪承畴似乎话中有话,不由期待的问道。


  “贝勒爷,自汉末以来,荆襄九郡,首重在襄阳,其次在江陵,武昌乃江夏故地,守江夏必须要有水师为屏障。”


  洪承畴作为一个战略大家,熟读兵书历史典籍的他,对于荆襄大地的历史,自然是了然于胸。


  此刻他从历史的角度开始说起,接着又说道。


  “坚守武昌,胜则只能是两败俱伤,败则全军覆没。”


  “退守襄阳,积蓄实力,来日再战,南下可取江陵,东进可攻武昌,主动权依旧在我们手中。”


  “襄阳位于江汉平原上方,居高临下,这是襄阳地理上的战略优势。”


  洪承畴这一番分析,说的更透彻,堂下一种将领,无不是颔首表示认可。


  但洪承畴的话可没完,他要是只有这点本事,他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我大清入关之后,一路打的都是顺风仗,从而错估了局势,认为一战可定鼎天下。”


  “从而制订了大军分进而击的战略,但怀庆一战,朝廷意识到蚁贼李自成的实力。”


  “从而迅速调整了战术,让豫亲王率军西进关中,这才有了长安大捷,李自成败逃湖广的局面。”


  “李自成败亡,左梦庚的投降,让朝廷再次错估了形式。”


  “更让英亲王殿下误以为,南明已经没有还手之力。”


  “但是无为战役,太平一战,以及前些时日的池州之战,九江、德安之战。”


  “足以证明南明的军力已经开始恢复,尤其是朱云飞此人,统兵有方,实乃当今名将,我们绝对不能小觑。”


  洪承畴的这一番客观分析,再次得到众将的认同。


  湖广的大好局面,若能够稳打稳扎,绝对不会出现如今这样的局面。


  英亲王阿济格的败亡,归根结底就是轻敌冒进,这才导致全军覆没。


  即便是尼堪,也不得不承认,洪承畴的话是有道理的。


  但洪承畴说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说到重点。


  在众人的注视下,洪承畴中气十足的继续说道。


  “放弃武昌,让出长江通道,我大军云集襄阳,背靠南阳、关中,进可攻,退可守。”


  “加上襄阳的险要地形,明军即便想要攻取,那也势必要崩了他的牙口。”


  “昔日春秋时期,楚晋争霸,晋国退避三舍,从而打败了冒进的楚国,成为春秋霸主。”


  “所以我们放弃武昌,明军若追来,那就是逼我们拼死一战,三军将士必然士气大涨,此战我军必胜。”


  “反之,明军若不追击,必然南下湖南,对南明桂王的势力展开攻势。”


  “南明朝廷内斗成风,相互攻讦,实为常态,我们让出一步,实则是掌握了主动权。”


  “无论南明朝廷的兵马是南下湖南,还是北上襄阳追击,对于我军来说都是百利无一害。”


  “但要是我军死守武昌,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洪承畴最后一句话落下,尼堪也彻底被他说服。


  “洪大人高瞻远瞩,之前是本贝勒短视了。”


  尼堪沉声而起:“传我命令,各旗人马,立即收拾行装,把武昌城内能够带走的物品,尽数带走。”


  “不能带走的,都给我焚毁烧了,我要朱云飞那个贼子,在武昌城内连一棵草都捞不到。”


  “喳!”


  堂下的吴三桂、尚可喜、沈志祥、洪承畴、金励、蔡士英以及满清各大统领,无不是心中暗喜的应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