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你是想让我来,或者说是甄家来与这位公主建立信任吗?”
甄宓的眼波灵动,毫不在意地看着刘辩问道。
“嗯,你父亲是经商起家的,相比文人,商人有更多的开拓性。”
“不用想都能知道,若是此刻将大宛公主的事情告知朝臣,会受到多大的阻力。”
“朕需要一条新的商路,能探知西域各国的商路,而这条商路,必然需要有能力,且与朕亲近的人来经营。”
刘辩缓缓说道。
“多谢陛下。”
甄宓知道,这是刘辩给她的礼物。
这礼物的本质,则是一种隐秘的权利。
而这种隐秘的权利,是甄宓日后能在刘辩后宫中站住脚跟的根本所在。
这位清冷如仙子一般的才女知道,相较于感情,需要才是最稳定的。
婆罗娜依走后,甄宓亲自为刘辩沐浴更衣,期间刘辩与她聊起了诸多征战期间的事情。
一转眼天色便已经暗了下来。
而甄宓的父亲甄逸也带着自己的长女甄姜来到了皇宫。
“陛下,甄国丈已经到了。”
张让开口继续说道,“正殿的宴会也已经安排好了。”
“嗯,请国丈直接入座吧。”
刘辩说罢,拉起了甄宓的手,便在张让的簇拥下,走入了正殿。
不多时,甄逸带着甄姜与一位小女娃,走入了正殿。
“罪臣见过陛下。”
甄逸不敢抬头,只是看到了刘辩的衣角,便拉着甄姜与小女娃跪倒在了地上。
“国丈免礼。”
刘辩说罢,示意甄宓将甄逸扶起来。
“快起来吧爹爹,这是家宴,陛下不喜规矩太多。”
甄姬一边扶起甄逸一边在他耳边悄声说道。
甄逸看了一眼自己的小女儿,浑浊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欣慰与惊喜。
他无论从此刻甄姬的状态还是衣着,都能看得出在她宫中过得很好。
更不用说,堂堂大汉的天子,能为一个后妃,在战乱期间,派禁卫大将出兵保护其家人了。
而此刻的甄姜却与甄宓有了明显的对比。
两姐妹相差不过五六岁的年华,可形貌状态却是天差地别。
此刻的甄姜虽然依旧秀美,但从她的衣着与鬓角的白发能看出其受过的苦楚。
甄宓陪着自己的家人在殿内入座。
刘辩望向了甄逸开口道,“国丈,这位便是当初嫁给吕布的姐姐吗?”
刘辩的语气温和,可落到了甄逸耳中,却如同天落惊雷。
“陛…陛下,启禀陛下,甄姜并非自愿下嫁,而是受到了袁绍的强迫。”
“当时若非姜儿挺身而出,只怕我甄家满门都要被袁绍与吕布所害啊!”
甄逸有些惊恐地回答道。
其实其中的故事,刘辩也清楚,袁绍用上蔡令这一小官,收缴了甄家几乎全部的财富。
更加为了讨好吕布,威逼利诱甄逸嫁出了自家最好的女儿。
当年甄宓若不是自作主张,来了一次京城,只怕受苦的便不是甄姜了。
“国丈不必惊吓,其中是非曲直,朕自然是知道的。”
“只是可惜了国丈辛苦积累的家资,一朝便化作了泡影。”
“哎,身外之物能换取一家老小的性命,臣已别无他求了。”
甄逸闻言,摸了摸眼泪。
这一幕落在了甄宓眼中,立刻让她悲伤了起来。
刘辩见状,罕见地收起了高高在上的姿态,端起了酒爵,走到了甄逸身前,将酒爵塞入了他的手中。
“国丈无须忧虑,朕已经在京中为国丈备下了居所,不日便能完工。”
甄逸闻言,看了看身后的甄姜。
他是朕的害怕,若是留在京中,日后甄姜与她的女儿,会成为那些想要上位的文臣攻讦的目标。
刘辩见他没有回话,立刻说道,“姐姐与甄宓多日未见了,不如暂时留在甄宓宫中。”
“至于这女孩嘛,既然是姐姐的女儿,朕当授予其君主的身份,由宫中教养,不知国丈和姐姐是否愿意?”
刘辩话语柔和,甄逸却是长大了嘴巴,有些不可置信。
刘辩扶住了甄逸继续说道,“此刻吕布已经逃往益州,姐姐若是愿意再嫁,可由朕做主,挑选京中的俊杰之才。”
此刻,刘辩已经展现了能做到的最大的诚意。
甄逸作为经商起家的商人,自然知道若是再没有表示,便是不给面子。
当即,甄逸拉起了甄姜与那小女孩,再次跪倒在了刘辩面前。
“陛下天恩浩荡,我甄氏一门无以为报啊。”
甄逸苍老的脸上,留下了泪水。
甄宓见状,适时的扶起了自己的姐姐与侄女,将她们带回了座位之上。
她的侄女显然自出生开始便没有享受过如此美味的食物。
虽然脸上的渴望已经溢于言表了,但家传的礼教却依旧约束着她。
这让小女孩的在原地有些坐立不安,显得十分可爱。
甄宓见状,立刻拿起一旁的糕点逗弄着她。
甄姜见状,立刻有些惊恐地拦住了甄宓,“妹,陛下还在呢,如此无礼,怕是要受责罚的。”
甄宓见状,有些俏皮地凑到了姐姐的耳边,“姐姐,咱们陛下可没有那么多规矩。”
“为了让我们在宫里过得舒服,陛下还特意简化了私下的礼教呢。”
甄姜闻言,露出了十分震惊的表情,千言万语化作了一道艳羡的目光。
而刘辩则已经将甄逸扶到了自己座位旁,开口道,“国丈,你以经商起家,不知道西域的商路是否有了解?”
甄逸微微一愣,开口道,“启禀陛下,西域商路虽然利润颇丰,但也需要极大的投入。”
“不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甚至是全部齐备的情况下,走一次商都有可能血本无归的。”
“这不仅是因为商路上有许多的强盗,还有西域各国之间不断变换的邦交有关。”
刘辩闻听此言,十分满意。
“朕近日里遇到了一位行商的胡女,自称是大宛国的公主,不知国丈对婆罗这个姓氏是否了解。”
甄逸闻言,立刻开始思考。
“启禀陛下,婆罗这姓氏倒是不常见,而老臣早年经商路过大宛之时,也确实听闻过婆罗之姓氏。也许这位胡女真是大宛国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