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其它小说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135章:平倭主帅

正文 第135章:平倭主帅

  其实就姚广孝来说,对于现在的朱英,段位太低了。


  或许之前有些忌惮,毕竟身份不一样。


  但是现在嘛,简直不好太简单。


  随便整一下,就不是姚广孝能够承受得住的,哪怕燕王朱棣,也不可能保得下来。


  姚广孝看上去慈眉善目,实则道心如铁。


  目前的姚广孝对于大明来说,还是非常低调,除了在儒释教的圈子较为出名外,也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最初见到姚广孝的时候,朱英就想拉着他一起共谋大计,可惜未能如愿。


  而今天宴席过后,朱英的心中,已然是对姚广孝对了杀心。


  这个祸害不死,总是会想尽办法冒泡。


  想要弄死姚广孝,只需跟老爷子说一声,那就是必死的局。


  只是这般人才,就这么死了,着实有些可惜。


  思索间,朱英突然就笑了。


  “真是魔怔了,连姚广孝都压不下去,还谈何征伐天下,这样的祸害,丢到海外去,岂不是更好。”


  “一身本事,也不能浪费了,好歹还能发光发热十几年。”


  “至于愿不愿意,这个可就由不得他了。”


  朱英反应过来,现在的自己跟以前的自己身份不一样了。


  别的不说,老爷子还能活挺长时间的。


  有了一两年的时间,在老爷子的帮助下,大明的兵权若是还不能掌控在自己手中,干脆自裁以谢天下得了。


  比起曾经的地狱难度开局,现在的大明对朱英来说,简直不要太过于简单。


  “倒是一个好计谋,真就天时地利人和了。”


  朱英回想起方才在宴席上,朱棣的请求。


  以朱棣好面的心态,这样的计策只能是姚广孝想出来的。


  他也能感受到,朱棣当时的一些不适,就像是自己的属下,突然变成了自己的上司,这样地位的转换,朱棣一时间还没有调整过来。


  不像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一般,之前没有太多的接触。


  而这个计策,只能说姚广孝的时机把握得太过于精准了。


  现在的朱英,最为在乎的就是名声。


  毕竟身世无论如何,都存在一定的质疑,在现在还未入宫公开身份的情况下,好的名声对于朱英本身有很大的加持。


  一旦拒绝,姚广孝这等人,自然会有更多后续的安排。


  京师不同边疆,终究是文人治理天下,文人一张嘴,黑的都能给你整成白的。


  强压固然可以,但其中损失的对比,相对来说是亏损的。


  “不就是想当平倭主帅,拥兵养寇自重嘛。我成全你,可是谁又规定了,平倭的主帅,只能是一个人。”


  “北元战役的时候,晋王当年输过燕王,想来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吧,若是还来一次,那么你能不能重现当初呢。”


  书房里,朱英冷笑着说道。


  那一次也是燕王朱棣,最为出名的一战,在那等功劳光环的照耀下,晋王朱棡显得像一个小丑般。


  虽然当时晋王朱棡,是接到了朱元璋的谕旨,这才离开去迎接太子朱标。


  “明天去找三叔聊聊,想必他会很愿意,去沿海平倭,和燕王再来一次。”


  ........


  燕王府。


  朱英走后,朱棣和姚广孝在书房里密谈。


  “大侄子这关好过,但是父皇那里,怕是没这么简单。”


  朱棣皱眉说道。


  “殿下放心,只需朱英开口,陛下那里,或许有些波折,但想来问题不大。”


  “东南沿海倭寇这次的情况,比以往要更为困难一些,不是一般的大将,无法执掌。”


  “况且陛下现在的心思,也不会将这等功劳,放在其他勋贵身上,不管如何说,殿下都是陛下亲子,定然要比外人可信。”


  姚广孝安慰道。


  “若是不能,该当如何。”朱棣沉声问道。


  姚广孝闻言,深思片刻,说道:“现在陛下尚在,不能打草惊蛇,也唯有退回北平,静候时机。”


  说出这话,姚广孝也是无奈。


  不管他再怎么合纵连横,陛下镇压天下,谁也翻不起半点浪花。


  以陛下的性子,任谁展露出丝毫威胁,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且太子薨逝,朱英出现,这京师的顶尖权力圈子,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为了皇位稳固,陛下绝不会手软,有一个杀一个,有一千杀一千。


  便是强行出头,哪怕是燕王殿下,怕也只有削除王爵,幽禁京师。


  “就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吗。”


  朱棣心有不甘的问道。


  对于皇位,他早就垂涎已久,不然大哥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朱棣也不会收留姚广孝了。


  而现在时机来了,眼看他离皇位那么近,却又是再生波澜。


  原以为弄个假的,没成想假的还变成了真的。


  这个大侄子,可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比之侄儿朱允炆,要更加难对付。


  朱棣现在都有些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偏要将朱英带到京师来。


  现在好了,反而给自己,在皇位的前面加了一座大山。


  听到朱棣的话,姚广孝微微沉默后,缓缓摇头。


  哪怕他再是运筹帷幄,然而时不待我,不可能有只手翻天的能力。


  .....


  日月流转,晨光破晓。


  朱英还在批阅奏章的时候,朱元璋就来到了院子里。


  “大孙如何,这处理国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吧。”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看着大孙苦笑的样子,他就莫名的高兴。


  年轻人嘛,怎么可以备懒呢,自然是要多多努力才行。


  “爷爷,不是我说,这哪是什么国家大事呀,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还能上个奏章,这不是耽误时间嘛。”


  朱英吐槽说道。


  随着奏章越来越多,朱英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杂。


  大到灾荒安置,小到偷鸡摸狗,这些事情全部都来了。


  这真要是到了以后,当了皇帝,还不得被这些琐事磨死,他都不知道老爷子这般年纪了,哪来这么多精力处理这般多的事情。


  “可不要小看这些琐事,这些琐事掌握在手里,才是权力的所在,这些官员,一个个心思乱得很,稍微有些不注意,就钻空子。”


  “咱早前对他们还有些相信,后来出了一档子事,就让咱彻底的失望了。”


  “除了会钻营结党,没几个能办实事的。”


  朱元璋闻言,沉声叮嘱道,对于官员,现在的他已经完全没了信任可言。


  看上去仪表堂堂,暗地里男盗女娼,贪污受贿,简直不堪入目。


  早期的三大案,更是让朱元璋心寒,唯恐担心政令不出京师这样的事情发生。


  也正是如此,朱元璋在下达谕旨到地方的时候,都是用大白话。


  并非他不懂雅文,而是老百姓不懂。


  雅文这种,不是说认识几个字,就能理解的,换一个人,就是一种解释。


  这些事情,作为从小自贫民出生的朱元璋,深有体会。


  朱英闻言,眉头皱起,他不知道怎么开口去跟老爷子说,关于制度的问题。


  搞点番薯,马铃薯,或者个人崇拜这些。


  他还是有把握的,甚至前沿的目光,更是心中笃定,可以让大明腾飞。


  但是制度这玩意,太过于模糊了。


  前世也没接触过,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不是说照搬前世的制度就可以了。


  而是要讲究一个因地制宜,前世的制度,也只有借鉴可言。


  再者说了,他对于前世的制度了解的程度,也是非常的有限。


  真要现在说出个所以然来,也是白扯。


  只是他能知道,现在这般把事情都压在一个人身上的做法,肯定是会有很大的问题的。


  只是古代的社会环境,但凡老百姓有口吃的,能活下去,大明的根基就算是稳固。


  思索了一番,朱英没在这个问题和老爷子掰扯,转而说道关于秦王朱樉的事情上来。


  听到朱英对于老二的话,朱元璋笑着说道:“这小子,倒是有些心思,把主意打到你身上来了。”


  “大孙你是如何想的。”


  听到老爷子的问话,朱英也不犹豫,直接说道:“自家人过去,当然更放心些,四川那等地方,土司甚多,本就需要教化一番。”


  “不过在这等事情上,二叔可干不了,待平叛之后,应是即刻召回才是。”


  朱元璋点点头。


  老二那暴虐性子,他当然了解,搞得整个藩地民怨沸腾。


  四川那等地方,要是交给他去治理,怕是天天起义造反不断,可不就仅仅只有一个月鲁帖木儿了。


  “行,就按大孙说的办,这小子待了这么久,也该是出去活动活动了。”朱元璋应声说道。


  对此结果朱英也不意外,再大的气,现在老爷子也都撒过去了。


  仅仅只是禁足,也没剥夺秦王朱樉王爵的身份,甚至宗人令的职位都还保留着,足以说明老爷子也只是教训一番。


  沉吟一下,朱英再次说道:“还有一事,是关于沿海倭寇的事情。”


  朱元璋闻言没有多想,问道;“沿海倭寇那边大孙放心,目前粮草已然调集,周边大军也在路上。咱还把水师也调了大半过去,定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倭寇,之前朱元璋都是以防御为主,这次把大明水师都调过去了,便就是为后一步的征伐倭国做准备。


  打仗这样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前期的准备工作,远比想象中的更要复杂麻烦。


  就算是再怎么想去征伐倭国,也要等到明年才能出击。


  而且现在火药司,已经在开始大面积制作颗粒火药了。


  虽然火绳枪目前还未造出,但到了明年,也应当有一批量,可以先投入军队试试效果了。


  “爷爷,关于此次的平倭主帅,可是有了人选。”朱英问道。


  朱元璋一听这话,心思流转,顿时就猜出了大半。


  “是老四那个家伙吧,怎么着他还不死心呢。”


  朱元璋大半生都在打仗里度过的,有成立大明二十五年,什么事情没有碰到过。


  加之昨日从锦衣卫那里得到朱棣宴请大孙的事情。


  现在大孙这话一出,就不难猜测。


  “爷爷猜得没错,四叔正是有意这次平倭主帅。”朱英也不意外,老爷子的精明想到这些很是正常。


  朱元璋闻言,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问道:“依大孙看来,此事要如何定夺。”


  “既然四叔想去,那便让他去吧。”朱英平静的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