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科举

  第二天早上,张居正早早地就来到了朱翊钧门前,不论冯保如何劝解都不离去,弄得冯保是满头大汗,慌乱不止。


  毕竟朱翊钧不会惩罚张居正的,那么自己就要遭殃了啊!


  “张大人,陛下还在睡着呢,您等会再来吧。”


  面对冯保的催促,张居正就像没有听到似的,眼睛一闭,静坐起来。


  见到张居正这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冯保急得原地直跺脚。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朱翊钧才悠悠转醒,懒洋洋地说道,“冯大伴,更衣。”


  听到朱翊钧醒了过来,张居正直接推门而入,


  见到自己的师傅来了,朱翊钧也是吓了一跳,睡意直接一丝不剩了。


  “太傅这么早来见朕,所为何事?”


  “陛下,臣只有一事想问。”


  张居正虽然愤怒,但还是知晓礼制,在距离皇帝五尺的地方停下了脚步。


  “太傅请。”


  在他人的服侍下朱翊钧迅速穿上衣服,拉开帷幕,正对着张居正。


  “陛下昨日交给小女的童声考牌是什么意思?”


  见到张居正是来问这个的,朱翊钧也赶忙坐好,“太傅,是朕希望张小姐可以去参加科举的。”


  “陛下是要将我家闺女当作实验品吗?”


  张居正紧紧地盯着朱翊钧的双眼。


  但这也不怪张居正会如此担心,毕竟女子参加科举可是全天下的头一遭啊!而做这种‘第一次’的人,最后都没有得到什么好结果的!


  看着张居正有些凶狠的表情,朱翊钧也明白了他的意思。


  “太傅,当然不是,朕不会公布张小姐的姓名的,只会告诉天下的读书人有十位女子参加了科举。”


  听到这句话,张居正才缓缓地收回了凶狠的表情,恢复了理智。


  “陛下请恕老臣无礼,不知此举是为何意?”


  看到张居正缓和下来,朱翊钧慢慢地从床上踱步下来,与张居正一起席地而坐。


  “太傅,大明的读书人必须要有改变了!张小姐参加科举只是朕的第一步!接下来朕还要推广军官学校,技术学校,平民院校。朕要给大明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一个真正的晋升之阶!朕要将这天下从读书人的手中抢过来!”


  “陛下不动科举吗?”


  张居正有些疑惑地问道。


  “朕为何要动科举?既然这些世家这么看重科举,那朕就把它留给他们!到时候,朕要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何为科技改变生产力!”


  看着面前意气风发的朱翊钧,张居正还是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不过知道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女儿,还是觉得松了口气。


  “陛下,臣告退。”


  “太傅急着走干什么吗,马上都要早朝了,吃完饭再去吧。”


  “谢陛下。”


  ......


  早朝,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冯保尖锐的声音响起。


  礼部尚书陆树声出列:“禀陛下,乡试准备已全部准备完成,将在三日后进行。”


  “陆爱卿,朕要你加入的人,你准备好了吗?”


  “禀陛下,令牌,考房皆已备好。”


  看着堂下叽叽喳喳的朝廷重臣,朱翊钧也没有藏着掖着,


  “此次考试,朕派了10位女子参加此次的乡试。”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渲染大波,国子祭酒吕调阳走出队列,双膝跪地,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哦?为何不可。吕爱卿说来听听。”


  朱翊钧紧紧地看着吕调阳问道。


  “陛下,女子本就不学习四书五经,怎可参加科举?”


  “这十位女子是朕经过精挑细选后的结果,都曾熟读四书五经;更何况孔辉也给朕来信表示了支持这件事,此事修得再议。”


  听到朱翊钧将孔家都搬了出来,吕调阳也只好无奈地退回到队伍之中。


  “诸位爱卿,这十位女子都是有才学的大家子弟,朕就是想看看你们到底有多强,希望不要让朕失望。”


  见诸位大臣不在反驳自己,朱翊钧也不介意释放自己的好感。


  “此次考试,禁止任何人将手伸进考场!”


  在定下了总基调之后,朱翊钧顺势转移了关注点。


  “杨尚书,朕要你统计的受伤士兵的名册都准备好了吗?”


  “禀陛下,已经准备好了。”杨博站出来说道。


  “下朝后给朕递上来。”


  “是!”


  .......


  三日后


  今天正是帝都及其周围县县试取秀才的日子,十五岁的林亦就是一位典型的寒门子弟。


  与那些望族、名门、豪门、世家的子弟不同,他并没有名师讲解,没有经、注、传、诠、集等书籍;倘若不是最近市面上有了当朝首辅张居正对于名篇的注解,以林亦的学识万万是不敢今年参加的。


  对于豪门子弟来说,科举当然是越早越好,


  但对于林亦来说却并非如此,考试费,伙夫费...等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费用对于林亦家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正是以上种种,让林亦不由自主双拳紧握。他有信心在今年通过举人,甚至是贡生的测试!


  这一天,无数林亦们,都与家人辞别,走进考场,准备完成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次蜕变!


  .......


  在钟声响起之后,科举正式开始了。


  乡试的考卷还是比较难的,考四书义三道,每道答案规定在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此外,还考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以及经史时务策五道。


  考官高喊:“拜圣人!”


  林亦也起身对着房间内的孔子画像弯腰行礼参拜。


  “拜亚圣!”


  林亦再鞠躬。


  “拜众圣!”


  神圣的仪式之后,林亦缓步走回到试卷之前,研磨、提笔,开始答题。


  ......


  此时考试监考的县令、县尉以及吏部监考官还在笑呵呵地聊着考场之事。


  “大人,京肆之地今年总共有一千七百名考生参加,比去年多了将近一半啊!”蔡县丞相恭维道。


  “这才到哪,陛下的那两篇劝学你又不是没读过,后面的会试,殿试定会有许多老学究参加,那才是盛况呢。”王县令笑呵呵的回答。


  “听说青州不少大儒弟子纷纷加入乡试了,江南一带竞争更是激烈,听说有府城报名人数突破三千人啊!”监考官李松说道。


  “咱大明看来是有希望咯...”


  就在几人相互打趣之际,两位锦衣卫成员手持金牌推门而入。


  “传陛下旨意,此次考试与阅卷的六天时间内,禁止监考与阅卷人员出入考场。”


  此言一出,房内的十多人顿时傻眼。


  如此一来,已经收到的好处费该怎么办?


  王县令向窗外看去,果不其然,有数十位锦衣卫立在考场四周。


  “大人,那试卷运送怎么办?”蔡县丞走到带头的锦衣卫身边就要把银子塞过去。


  “蔡大人不必如此,我们自会帮忙收卷。”


  那人不经意间就躲过了蔡县丞的银子。


  山东,


  “传孔圣人之令...”


  江南,


  “巡抚有令...”


  河南,河北,


  “禹王有令...”


  ......


  在朱翊钧的安排之下,此次科举大概会成为历史上最为古怪的一届科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