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大名,肃顺也有所耳闻。他一向主张重用汉人,又大力支持胡林翼、曾国藩等湘军大佬。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他都应该救援左宗棠。
不过,肃顺熟悉咸丰的为人,不能冒昧行事。怎么救左宗棠,里面大有讲究。他沉吟片刻,对郭嵩焘说道:
“左季高的事,我不便主动提出来。你不妨找个有名望的人上个折子,言辞要恳切,足以打动皇上。到时候,皇上必会问我,我再趁机进言。”
郭嵩寿犹疑了一下,说道:“前线的涤生、贶生,还有骆秉章等人都曾上折子营救左季高。难道,以他们的声望,还不足以救季高吗?”
肃顺苦笑一下,说道:“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在上折子,官文不会上折子?满人糊涂蛋不会上折子?况且,曾国藩、胡林翼手上握着兵权,他们上折子给皇上,岂不有拥兵要挟的意思?”
郭嵩焘点点头,分析道:“朝廷正倚重湘军打仗,有曾国藩、胡林翼的力保,咸丰应该不会要左宗棠的性命。只是,左宗棠背上这桩大官司,日后还怎么大用?”
肃顺的浓眉挑动了一下,问道:“左宗棠此人,真有那么厉害?”
郭嵩焘端正了身子,正色说道:“左公之才,十倍于我。陶文毅公(陶澍)第一次见左公,就托孤于他,并而与之结为亲家。
“林文忠公(林则徐)第一次见左公,就将衣钵传授于他。骆秉章请他做师爷,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曾国藩为人沉毅坚韧,可惜见识不高,谋略不奇。胡林翼文武双全,可惜身体羸弱。而左宗棠谋略过人,见识高远,身体强健,对西北研究甚深。大清中兴,实赖此人。”
郭嵩焘接连搬出陶澍、林则徐等名臣,又暗指左宗棠之才在胡林翼、左宗棠之上,令肃顺颇受触动。他想得更远,说道:
“左宗棠既然如此有才干,我自然要想办法救他。樊燮京控是件奇祸,可若弄得好,也能把坏事办成好事,让左宗棠从此名扬天下。”
郭嵩焘咂摸着肃顺的话,内心对肃顺生出许多崇敬。他这个想法,却是郭嵩焘没有想到,也不敢想的。
肃顺办法多,诡计也多,说道:“樊燮京控,弄得满城风雨。那些不明事理的满人糊涂蛋,也趁机起哄,非要置左宗棠于死地。
“若让他们得逞了,岂不教前线的湘军将士寒心?岂不让天下有志之士寒心?岂不让皇上背上一个不辨忠奸、擅杀贤良的骂名?
“此事看似是个小事,实则影响士林的观瞻,关系大清的气运。我想好了,要在这件事上做篇绝大的文章。我们不仅要救左宗棠,也要让他因祸得福,名扬天下。事成之后,左宗棠出山也是水到渠成。”
肃顺越说越兴奋,忍不住站了起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
一个十三四岁的俊仆,进进来添茶。肃顺才回到炕上,喝了口茶水,继续说道:
“筠仙,搭救左季高这件事,你不便出头。我想,有个人最合适,吴县潘祖荫。他与湘军没有什么瓜葛,又是名士领袖,皇上极信任他。他的话,皇上一定能听进去。”
郭嵩焘忍不住呵呵一笑,说道:“亭公高见。”
郭嵩焘绝顶聪明,自然也能想到潘祖荫这个人。吴县潘氏是个大族,家世清贵。
潘祖荫祖父为乾隆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叔祖潘世璜,则是乾隆乙卯科探花。
潘祖荫本人,则是咸丰二年壬子科的探花。他虽然年轻,资历浅,但家世清贵,诗雅风流,很得咸丰的宠信。
咸丰平生最羡慕的,就是潘祖荫这样的翰林名士。两人年龄相当,咸丰常常召他一起读书,讨论书法、诗文等艺术。
潘祖荫在短短几年内,官职迁转很快,历任侍读、咸安宫总裁、南书房行走、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等官职,与咸丰朝夕相处。
可以说,咸丰在紫禁城内,与肃顺、潘祖荫最为亲近。他在国事上倚仗肃顺,在诗文雅事上与潘祖荫相善。
潘祖荫虽是科场后辈,却在一帮年轻名士中风头极盛,俨然已是他们的领袖。
郭嵩焘说:“潘祖荫最识大体,又一向仰慕左宗棠的才学。我托他上折子,潘祖荫一定乐于帮这个忙。”
肃顺点点头,说道:“这事我倒不担心。樊燮不顾脸面,官文也跟着把事情闹大,以为能够取左宗棠性命。我偏不叫他们如愿。
“他们闹,我们也跟着闹,把左宗棠的名声抬出来。我听说,左宗棠未能进进士,一直耿耿于怀,也耻于做个微末小吏。
“经此事件,我们正好可以让他出山,戴罪立功。湘军赢下这口气,于士气军心大有裨益。世人也能窥知朝廷的意向,我们八旗里的那帮糊涂蛋,也能收敛一些。”
郭嵩焘赞道:“亭公深谋远虑,嵩焘佩服。”
肃顺笑了笑,说道:“筠仙,我这儿有两件事,正要向你求计。请你务必坦诚,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做官做到肃顺这种位置,想听真话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人都会揣摩肃顺的心思,挑他喜欢的话来讲,甚至不惜说谎。
肃顺看重郭嵩焘,原因之一就是他敢讲真话,凡事都有主见。
(历史上,郭嵩焘公正亮直,曾在广东巡抚任上参倒两广总督瑞麟。他对此非常得意,曾对曾国荃说“二百年督抚同城之大患,发其覆者,惟公与我两人”。
(清朝两百多年历史,巡抚扳倒总督的,只有曾国荃和郭嵩焘两人。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扳倒的是另一个满人总督官文。
(郭嵩焘还思想开明,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他在欧洲担任公使期间,对西方文明有了充分的考察,对中国传统文明开始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因为这个原因,他被清朝顽固派指责为汉奸,晚年极为落寞,死后连谥号都没有。)
郭嵩焘知道,肃顺必有极要紧的国事咨询他,便说道:“亭公请讲,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肃顺叹了口气,说道:“第一件事,是请开通商口岸。现在,东南沿海各省尽失,五个通商口岸也全部落入敌手。
“没有通商口岸,我清朝与夷人贸易极为不便。我已向皇上进言,请开登州、营口两处通商口岸,方便与洋人贸易。
“皇上原则上已经同意此事。但我想,若由国人管理海关,又要上下贪墨,朝廷收不上税,商业亦无从振兴。不如干脆委托洋人管理海关。筠仙,你怎么看?”
郭崇焘说道:“开放通商是大势所趋。亭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请开口岸,足见公忠体国。至于洋人管理海关,亦不妨试行。
“我听说,当年上海小刀会作乱,洋人接收江海关。布尔杭阿收复上海后,洋人信守承诺,将江海关税收如数解交上海道。
“洋人管理江海关,杜绝贪污,所收税额竟达华人管理时的三倍。这其中的积弊,可想而知。
“我赞成委托洋人管理海关。但我们可以选派良家子弟进入海关跟班学习,若干年之后,等我们掌握管理海关的诀窍后,再收回关权也不迟。”
肃顺很欣慰,说道:“第二件事,则是顺天乡试舞弊案。皇上着我彻查,指示我严惩元凶。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但牵涉到了当朝大学士柏葰。”
柏葰字静涛,巴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道光六年中进士。八旗子弟做官本就有优势,若能高中进士,日后必能出类拔萃。
这位柏葰也不例外,加上他为官清廉,操守很严,如今已经做到了大学士。大学士已是正一品,官居极品,可以被称为宰相。
肃顺有心整顿官场,正想借顺天乡试舞弊案整顿官场。他虽然跋扈,却也必需顾及柏葰的身份,为此有些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