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也定了侯爵的必要条件,无功不得封侯,这条奠定了士大夫晋升为侯的基础,防止后世滥封、乱封,鼓励士人为朝廷尽忠去谋取富贵,打通官员晋升渠道,这对汉朝长治久安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觉得刘邦实至名归,抛开其创业时期所展现的宏大气魄,就从建国之后他为汉朝江山稳定和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他不仅是一名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战略家,更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
秦始皇:我是安排好了,可谁能想到最信任的臣子背叛了我。
刘邦:这份背刺不好受吧,始皇帝,哈哈!看来我这安排是没有选错人啊!不错!不错!值得表扬!
刘恒:父皇的政策,让百姓越来越富足,我也是跟着你的脚步走的,这「文景之治」应该说得是我治理的朝代吧!
朱元璋:何止啊!应该是你和你儿子,两任皇帝创下了「文景之治」,我正在思考这个异姓王的问题,不瞒大家说,开国功臣,对于我们皇帝来说,真的是一种煎熬的威胁,我确实对于这方面有点考量。
李世民:意思就是你也有想除掉功臣的意思呗,你这光幕上一说,可就让陪你征战的大臣寒心了。
秦始皇:这是所有皇帝都会考虑的事情,你只有能力够强,何须考虑这些?刚建国,这时候除掉功臣,会让更多大臣寒心的。
赵匡胤:朱元璋你又这想法,不会你后面也除掉功臣了吧!这可就等张姑娘到时候讲了,不过这确实是个问题,特别是有些人受人爱戴超过了当今天子,那这个人就不可能再存在了。
白起:哈哈!对!就算没有反心,当今天子,也不会让此人再存在了,我算是看明白了。
张良:常伴吾身,就要多些考量。
刘备:这方面,我倒是从未想过。
张飞:大哥,俺们绝对不会反你的!
赵熙:刘备不愧为仁君,你的臣子们也都是好的,就像诸葛孔明,一生为了蜀汉操劳。
曹操:不感兴趣!一点都不感兴趣!
吕布:说到某人痛处了吧!
曹操:哪里痛了,我曹阿瞒一代枭雄,怕过谁?
范仲淹:乱世出英雄啊!
「我们继续了解下汉高祖的过。」
「要说过,韩信这个肯定算一个,前面有讲过,我就不在讲了,刘邦一生你说他不相信任何人吧,他也信任过一人,还信任过一群人,这两次的信任,让刘邦犯了两个错误。」
「这信任的一群人,就是他的家人,就是设立的这个分封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之后,独创性的采用了一个体制,叫「郡县制」!
「相比分封制,郡县制能有效实现中央集权,减少诸侯林立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然而,刘邦建立大汉朝之后,却在这一点上,开了历史的倒车。」
「刘邦采用的体制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但不管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刘邦分封了刘氏诸王,必然会埋下隐患。」
「果不其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时期,大汉朝发生了「七国之乱」,七个诸侯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虽说三个月平定叛乱,但也差点动摇了大汉帝国的根基。」
「一旦成功,那么汉朝可能还存在,但必然实力锐减,无法对抗匈奴了!」
<div class="contentadv">「但诸侯作乱的事情还没有结束,此后还有两次重大诸侯国带来的危机。」
「先是梁王刘武企图谋反,再就是汉武帝时期的「三王之乱」。」
「幸运的是,这些叛乱最终都被平定,最终汉朝采用「推恩令」,才彻底消除诸侯国的影响。」
「刘邦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或许认为,如果有外人谋反,那么刘氏江山还有各个诸侯国,能保持军事实力,最终依然刘氏坐江山。」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因为信任,所以才分封的诸侯王,其实才是西汉中前期最大的危机!」
「这是刘邦的一个政治错误,前面有例子摆在哪,还是使用了这个政策。」
「先春秋战国的历史证明,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建制是错误的,根本行不通。」
「对此,秦始皇、李斯就有深刻论述和独到见解,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建制,而积极推行郡县制。」
「可惜的是,刘邦在建国前后仍采取了这种愚蠢的政治决策,大肆封王,造成了极大的政治损失,付出了沉重的巨大代价。」
「虽然最后平定,还是致使四五十年内乱不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国家处于动荡之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任何人都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刘邦虽然知人,虽然善于用人,但也曾在不该用一个人的时候用了此人。」
「刘邦投身于事业时,岁数已经很大了,但因为他才华出众,又在最关键的时候把握住了时机,所以还算是顺风顺水。」
「但就在刘邦事业蒸蒸日上时,就遭遇了巨大的背叛,这个人的背叛,差点坏了刘邦一生的事业,差点害得刘邦没有出头之日。」
「这个人就是雍齿。」
「刘邦刚刚拿下沛县时,其实是很有豪情的,又是祀黄帝,又是祭蚩尤的,大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势头。」
「随即,刘邦这一伙人,攻下了丰邑,并把城池坚固的丰邑做为暂时的大本营,并命雍齿守卫丰邑,而后继续攻城略地。」
「但刘邦刚刚率兵出丰邑,雍齿就叛变了。」
「雍齿拿着丰邑投靠了魏王咎,刘邦失去了大本营。」
「可想而知,孤身在外的刘邦,得到雍齿叛变的消息后,内心该是多么地沮丧,多么地难过,多么地惆怅。」
「刘邦很努力地去夺丰邑,但丰邑实在是固若金汤,刘邦几次攻打,都没有拿下来。」
「走投无路的刘邦,只好率众投靠了项梁,才得以夺回丰邑,但从此也由一支独立的武装,沦落到听人号令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