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秦国第一大功臣
卫青:这结局一点也配不上白起将军的一生。
李靖:这等功绩,这等战绩,这等为了大秦背下的黑锅,但最后却是一个拔剑自刎的结局!
韩信:将领,名将,死在自己手上的多不胜数,有又几个是善终的,是不是@宋高宗赵构。
赵构:……
李世民:韩信大将军,你的结局也不怎么好啊!
韩信:……
不管韩信的结局是什么样,白起的结局岳飞的结局,都给这些将领心里下了埋伏,他们不能只争军绩,更是要有政治的嗅觉,给自己找好退路,不然难以善终。
“现发放奖励防御玉牌一枚(可挡十次重要伤害),固体丹两颗,恢复身体健康,战马十万匹,白起将军所带领下的将士战力加10%,受伤恢复程度加2%。”
白起:值了,虽说丢了性命,背负了骂名,可是后世人懂我,给我白起证明,值了!值了!
白起突然释怀了,他做到了该做的,后世之人认了他可了他的能力,还有什么可恨的呢?
而另一方,秦昭王也是看完了光幕,他的脸色急剧的变化着,而后沉声道:“来人,斩了范雎!将他的人头送到武安君府中,让武安君息怒!”
“我所讲的是秦国的战将,而在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中,除秦国的白起、王翦外,还有赵国的廉颇、李牧,这时候应该是发放商品的时候了,不过今天呢给大家讲一讲这位排在“第五位”的将军,战国这四位的功绩大家也都知道,可是有一人在这征战的年代,给大家添了一缕色彩,他也被称为“秦国的大功臣”,或许大家猜猜能知道是谁吗?”
刘邦:按照张姑娘说得第五位将军的语气,或许我猜到是谁了。
刘彻:哈哈!这一位我也猜到了,做第五位将军必须的!
张飞:怎么能说第五呢,我觉得该第一,这位可是一人干死了两大赵国大将。
曹操:也就白起将军能为之一战,我也觉得该榜首,哈哈!
“听大家的语气,我知道都猜到了,就是我们的郭大聪明——郭开,仅凭一张嘴,干死了两大将军,战国战神,秦朝第一功臣。”
“郭开,赵国人,无德无才,心胸狭窄,喜欢挟私报复,眼里只有利益、没有道德底线,口才出众,懂得把握人心,很会阿谀奉承,深得赵孝成王之心,让他做了太子赵偃的伴读。”
“郭开名为陪太子读书,实际上却极尽溜须拍马,好玩好吃供奉太子,把太子哄得很开心,赵偃即位之后,任命他为太傅,担任下一任太子赵迁的老师,他故技重施,又成功地俘获了太子赵迁的芳心。”
“不得不说,郭开对君王心思的揣摩很深,嘴上的功夫了得,以伴读的身份深得两位君王的喜爱,不过此人心眼小,得罪他没有人会有好果子吃,在一次的宴会上,就因为廉颇得罪了他,被他公报私仇,逼走。”
“在一次赵孝成王组织的宴会上,当时还是小吏的郭开,想巴结廉颇,于是满脸谄媚、极尽奉承,大将军廉颇看不惯郭开这种唯利是图的小人,曾公开呵斥他,让郭开很没面子。于是郭开一直怀恨在心,没少在太子赵偃面前说廉颇的坏话。太子赵偃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罢免了廉颇的军权,派乐乘去接替廉颇。廉颇很生气,挥师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自知违抗君命难逃一死,无奈投奔魏国。”
“后来赵国经常受秦国的围困,国无良将,屡战屡败,所以新即位的赵王迁想再起用廉颇。于是赵王迁派了使者到大梁去探望廉颇,看看他是不是还能带兵打仗。
郭开为了防止廉颇再掌兵权,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设法破坏此事。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名将廉颇,没有战死沙场,而是败在了小人郭开的手里,再没能为赵国领兵,最终郁郁寡欢,死在了当时楚国的国都寿春。”
“我们种花国人或许知道廉颇的多,了解郭开的少。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大将,曾和蔺相如一道为捍卫赵国的尊严和利益立下了汗马功劳,给后人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美谈。但赵孝成王过世后一代名将廉颇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先是被剥夺了兵权,接着被迫逃亡到魏国,最后流落到楚国渡过了他凄凉的晚年。”
“第二位李牧是赵国末年名将,早期在赵国北边与匈奴作战,全歼十多万狼骑,使得匈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后期抵御秦国,在肥之战重创秦军,使得王翦寸步难行、寸功未立,受封武安君,是赵国唯一赖以支撑危局的擎天柱,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可是就这样一位栋梁,也难逃郭开的那张嘴,”
“公元前229年,秦国派老将王翦进攻赵国,李牧率军抵抗,王翦围赵一年毫无进展。于是秦国再次祭出“反间计”,重金贿赂郭开。”
“不得不说,秦国的反间计用的真是好啊。”
“郭开见钱眼开,见利忘义,毫无道德底线和家国情怀,他散布流言,“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说李牧准备与秦军里应外合攻灭赵国。”
“昏庸无能的赵王迁于是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的位置,并将李牧诛杀,将司马尚免职。三个月后,赵国被灭。一代名将李牧,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赵国自毁长城。”
“郭开凭着一己之力,逼走廉颇,杀死李牧,劝降赵王,妥妥的“大秦第一功臣”。廉颇、李牧名垂青史,郭开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