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其它小说 > 大明:我有一座军火库 > 第三百九十六章 钞票(四)

正文 第三百九十六章 钞票(四)

  朱由棷虽然有着远超这个时代数百年的知识储备,不过他毕竟不是专业的金融财政人士,对于其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朱由棷有些不明白,为何在京城附近发行了数百万两白银的钞票,仍然有些不够用呢。


  带着不解,朱由棷找来了大明皇家银行陈春桃、林婉儿,内阁首辅刘静轩、财政部尚书席正久、税务部尚书苏林华等人。


  可以说,这些人就是现如今大明最懂经济学的一些人了。


  看着面前这些人,朱由棷开口询问道:“最近,京城附近发行了多少钞票?”


  “回禀陛下,”


  林婉儿开口回道:“到目前为止,京城、天津以及顺天府境内,总共发行了六百七十二万两白银的钞票。不过每天仍旧有大量的百姓们,前来各地分行,想要兑换钞票。目前,我们印造总局那边,正在抓紧时间印制第三批钞票,以期能够早一点缓解钞票短缺之事。”


  “六百七十二万?”


  朱由棷微微皱眉,开口说道:“这也不算少了啊,怎么还是短缺呢?你们下去看了没有?”


  “陛下,”


  财政部尚书席正久开口说道:“这段时间,财政部派人去周边进行了一番调查。虽然咱们第一批、第二批钞票,都是在京城附近发行的。不过一些百姓、行商,还是带着兑换了的钞票,前去其他地方。”


  “而且,”


  席正久继续说道:“根据大明皇家


  银行那边分享的数据来看,行商兑换的大数额钞票,占比约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么大批量的钞票,其中一大部分都进入到了南方各地区。综合这两个因素来看,京城这边的钞票发行数量,还是太少了。”


  “陛下,”


  抬头看着朱由棷,席正久继续说道:“臣建议,继续在京城一带发行第三批钞票,投放进入京城市场之中。至于之前咱们的担忧,恐怕会引起恶意兑换事件,完全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到目前为止,钞票的名声在市面上非常好,不会引起恶意挤兑的。”


  “是的,陛下!”


  陈春桃也点点头,说道:“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只有很小一部分百姓,为了验证钞票的真实性,前往异地进行兑换金银活动。其他绝大部分百姓,持有钞票之后,并没有进行兑换。咱们大明皇家银行发行的钞票,名声还是有的,信誉也有保障。因此,暂时不用担心恶意挤兑事件。”


  “唔唔。”


  听着席正久、陈春桃的话,朱由棷缓缓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加快时间,在京城附近发行第三批钞票吧。”


  “不过,”


  朱由棷话音一转,继续说道:“第三批钞票,依旧仅限于京城、山西、江南等地发行。其他地区,不发行,不兑换,但是可以使用。”


  “等到再过几个月,慢慢朝着其他地方推行吧。”


  说到底,朱由棷还是有些担忧。


  毕竟,他也不


  是专业的金融财政人员。


  若是一下子将钞票,从京城铺开到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之中,推广速度太快的话,还是有些不妥。


  若是真的发行了恶意挤兑事件,恐怕很难维持钞票的信誉啊!


  若是钞票信誉受损,恐怕以后再想立起来,就有些困难了!


  因此,朱由棷还是保持了稳健的操作风格。


  ……


  在这一次金融会议上,朱由棷和银行、内阁诸人,一起商议了接下来的政策。


  大明皇家银行也按照朱由棷的吩咐,开始印制第三批钞票。


  这一批钞票,依然是小面额的最多,继而是中等面额的。


  毕竟,京城之中绝大部分百姓们,最为需求的就是这些中小面额的钞票。


  为了保证第三批钞票的印制进度,朱由棷甚至吩咐了枢密院,调拨了一批近卫兵团的士兵,前往印造总局之中,协助大明皇家银行印制第三批钞票。


  有了近卫兵团士兵的协助,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第三批钞票很快也开始上市了。


  临近七月中旬,即便是已经到了秋收时节,第三批钞票上市的消息,还是引起了整个京城的沸腾。


  无数百姓们,纷纷前往各地分行排队,想要早一点兑换钞票。


  有了钞票,也就不用担心一些奸商,说银子质地不行、纯度不够、重量不足的问题了。


  钞票的好处,在广大乡村地区,尤为明显。


  因此,百姓们也乐于接受。


  兑换完了钞票之后,乡村地区的百姓们


  ,也开始在地里面忙活着秋收。


  今年的气候,也比往常好很多。


  没有旱灾、没有涝灾,风调雨顺的。


  因此,田地里面的庄稼,也都大丰收了。


  这是大明收复京城之后,第一个完整的耕种季节。


  百姓们家家户户都有十几亩田地,一部分按照朝廷的吩咐,种植了诸如红薯、南瓜等高产作物。


  而另一部分,则按照各家各户的喜好,种植自己喜欢的作物。


  果不其然,在秋收时节,红薯、南瓜的产量,简直惊人。亩产竟然高达六七千斤!


  如此高的产量,也让百姓们乐得合不拢嘴了。


  这段时间,朝廷农业部的技术人员,除了推广红薯、南瓜等作物的种植方法之外,也在推广红薯、南瓜的吃法。


  尤其是红薯,不禁可以烤着吃、蒸着吃、煮着吃,还能切成薄片晾晒成红薯干,也可以磨成粉、蒸黑窝头,还可以做成粉条。


  要是吃不完的,还可以挖一个地窖,存放在里面。


  而南瓜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


  最主要的是,能够储藏很长时间。


  因此,百姓们有了这两样高产作物之后,今年完全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更何况,除了红薯、南瓜之外,他们在一些田地里面,还种植了小麦、大豆、棉花、绿豆、高粱等作物,也能够偶尔改善一下口味。


  诸如这些作物,也使得百姓们笑逐颜开。


  一时间,就连市场上的粮食价格,都应声跌了下来。


  京城附近的大


  街小巷上,无数百姓们都在欢呼着——


  “大丰收啊!大丰收啊!”


  “感谢陛下!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