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其它小说 >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 第77章 风起!大明兴,南王帝!

正文 第77章 风起!大明兴,南王帝!

  第77章 风起!大明兴,南王帝!


  齐泰语气急促,反问道:“这真的可行吗?”


  朱允炆却是大惑不解:“黄先生这是何意?为何反而要拥戴他呢?”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黄子澄道:“南王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陛下难道就真的丝毫也不担心他的背后有什么,阴谋篡国吗?”


  朱允炆听到这里,顿时呆住。


  黄子澄沉着脸说道:“就算陛下不疑,我们也可以让他疑。”


  齐泰沉吟道:“只怕仅靠我们这些人,还远不够啊。”


  黄子澄脸上浮起一抹阴阴笑意,道:“他之前不是打过蓝玉一次,听闻蓝玉对他还颇为感谢?”


  “蓝玉此人,只知冲锋陷阵,缺谋少思。我们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牵着他的鼻子跑。”


  “只要蓝玉带头上书,请立南王殿下为储君,他的部下,自然追随。”


  黄子澄接着道:“听闻南王制作了燧火枪,我们借此大加宣扬,言南王若是继承大统,军中将士尽可得枪,只要一番鼓动,军士必定听从。”


  “南王本有诗名,民间百姓最喜传离奇之事,他年仅七岁,只要编一些故事,说他是天君转世,当继承大统,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形成浩大的声势。”


  “再让他们上书朝廷,请立太孙。”


  “我们再发动自己人一起造势。”


  “如此一来,文武百官,满朝勋贵,三军将士,乡野百姓,都有了。”


  “汉武帝能杀太子刘据,我大明的皇帝,就杀不得吗?”


  “此计的关键,就要看我们能造多大的声势。”


  “要让陛下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南王的算计,他想夺大明的江山。”


  “好!”齐泰赞赏道:“此计甚妙。”


  黄子澄道:“我们还可以来一个鱼腹藏书,写上“大明兴,南王帝”。”


  齐泰一愣,道:“这恐怕有些过了吧?”


  黄子澄道:“只要声势够大就行,真真假假,陛下也不可能分得清。此事你不必操心,我自会办好。”


  朱允炆听他两人商议,也是喜上眉稍,拜谢道:“一切就拜托两位先生了。”


  ……


  ……


  ……


  就在黄子澄等人密谋的时候,朱允熞却正应天府衙内忙着给学子们上课。


  应天府有自己的府学,里面的学子人数不在少数。


  当然,进府学读书,都是冲着科举去的。


  但实际上,真正能中举的,寥寥无几,更别说中进士了。


  大多数学子,可能也就中一个秀才,再回家开一个教馆,教教稚子幼童。


  朱允熞决意加征商税,同时也革新税制,那便需要大量的人才。


  后世推广九年义务教育,自然不缺认识字的人。


  但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是有限的资源,并不多。


  认识汉字实际上是非常高超的技能,远比学一门手艺,掌握一项普通的专业技术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后世教育的普及,让人们都习以为常了,才觉得不过如此而已。


  实际上,如果真让一个不认识字的文盲,让他去认识所有初中水平应该掌握的汉字,掌握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教育的难度,比收他为徒,教他学会耍杂技还高得多!


  后世国家的经济腾飞,离不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即所谓的“人口红利”。


  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义务教育普及,如果都不识字,则人口最多,也不存在什么红利,只会成为负担。


  完全不识字的文盲,甚至可以说没有培养价值。


  因为要培养他们来收税,做会计,那太难了。


  府学的学子,至少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他们都识字。


  尽管朱允熞年仅七岁,但他走进府学,给学子们讲课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任何排挤。


  这并非因为他南王的身份。


  事实上,不管他身份多高,如果学识不够,进府学讲课,也是会被学子们嘲笑的。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是真正的眼高于顶。


  连帝王之家,都敢私下说他是泥腿子出身,没文化。


  老朱对此虽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他虽然动不动就举起屠刀,杀得这群读书人胆战心惊,却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思想。


  老朱才迫切希望自家能出一个读书厉害的后代,狠狠打那些读书人的脸。


  也因为如此,朱允熞才成为老朱心中的骄傲。


  神童之名,早已响誉整个大明。


  如果说之前两次写诗,还有人质疑是别人代笔,质疑是老朱“造神”。


  集贤楼的即兴题诗,则是彻底让他们闭上了嘴。


  谁不知道南王殿下有惊世之才?


  谁不知道南王殿下诗词天赋天下第一?


  他来给学子们讲课,自然没有人敢质疑。


  不过,让学子们想不到的是,朱允熞今日来讲课,讲的并不是诗词歌赋,而是复式记账法。


  “本王已向奏请朝廷,先行在应天府成立税务所,专管征收商税事宜。”


  “此事与寻常八股科举要求大不相同,本王决定先期从你们当中,挑选人才,担任僚员。”


  这句话一说出来,下面的学子们顿时来了兴趣。


  读书是为了啥?


  科举是为了啥?


  不就是为了做官吗?


  虽说在老朱手下当官,属实是有点惨,但还是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抢着参加科举,以求谋得一官半职。


  现在能有一个机会,不用去考举人,考进士,就能直接当官,除了极个别自视甚高,一定要谋一个“正途”出身的少数天才,谁还不愿意呢?


  现代税制是非常复杂的。


  要在大明建立起符合未来时代发展的新型税制,首先需要的,就是培养税收人才。


  朱允熞本来并没有将这个作为重心,他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尽快发明定装弹,再比如制造宝船出海等等。


  毕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没有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很多看似很美好的制度,都是空中楼阁。


  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区别,眼下他要站稳脚跟,首要解决的,还是将加征商税的事,快速落实,办好。


  故而,培养相应的税收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


  要不然,放任那些衙门的人去下面按原来的老办法收税,好事都能办成坏事。


  朱允熞侃侃而谈,将如何厘定税赋,如何开发票,如何管理,复式记账等一一向学子们讲述。


  而与此同时,就在他讲课的时候,金陵城中,一道关于他的谣言,已是不胫而走。


  南王乃天降神童,帝君临凡,当立为大明天子。


  鱼市上,一名渔夫正在宰鱼卖。


  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一刀切开,里面竟然露出一块油布条。


  这一幕顿时吸引了周围众人的注意,大家纷纷围了上去。


  渔夫似乎也是吃了一惊,鱼肚子里面竟然有东西,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稀罕事。


  当着围观众人的面,渔夫打开油布条,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字。


  旁边有识字的读书人当即念了出来:“大明兴,南王帝”。


  刹时间,那名书生脸色大变。


  “这是什么意思?”渔夫很是不解。


  “陛下刚刚封了四皇孙为南王,听闻是一个神童,了不得啊!”


  “这话的意思,是咱大明当兴,南王要当皇帝?”


  “这可不兴乱说啊,要杀头的。”


  “怕什么呢?南王又不是外人,不也是朱家的子孙吗?他当皇帝,也没啥不对啊!”


  “我听说陛下本就有意立他为皇太孙,只是朝堂上很多大臣反对,才没有立。”


  “南王执掌应天府,对那些商人征收重税,真好啊!我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猪狗一般低贱的家伙,为何却能那般富有?朝廷早就该对他们课以重税。”


  “说得不错!如今南王开放行商资格,只要领了税证,都能行商,再也不用受那些商人的盘剥,大好事啊!”


  “我看南王真的不错,他才七岁,写的诗词就非常了不得啊!”


  “岂只是了不得,我听书塾里的教书先生说,南王殿下的诗词天下第一,旷古绝今。”


  “对对对,我也听说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写得真的好啊!咱老汉虽然不识字,但一听也觉得写得太好了,可比那些酸臭秀才的诗强多了。”


  “那是,现在讲三国的说书人,哪个不是开头就先来这么一段?”


  “你们说,南王这么厉害,他当了皇帝,咱老百姓是不是就都会过上好日子啊?”


  “那肯定的。伱看这里不都写着“大明兴,南王帝”吗?这就是天意啊?”


  “那朝廷上的大臣,为什么要反对册封他为皇太孙啊?”


  “这还用说吗?当官的能有啥好东西吗?有一个算一个,全拉出去砍头,都没几个冤枉的!”


  这话一说出来,围观的百姓都纷纷赞同,当官的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都是贪官污吏,奸臣国贼!


  自古至今,老百姓一提到官员,总是会联想到贪官,联想到坏蛋,错不了!


  “咱不能让陛下被那群奸臣蒙蔽了。”有人提议道。


  “不错,我看咱可以集体上书朝廷,请立南王为储君。”


  “好主意啊,陛下素来最重视民意,咱们要是一起上书,陛下肯定会采纳。”


  “对,咱们集体上书,让那群奸臣看看民意,看他们还敢不敢反对立南王为储君。”


  “那就这么办!”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