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其它小说 > 我在三国的种田日常 > 第125章 安定一方,正需要仲谋和大乔

正文 第125章 安定一方,正需要仲谋和大乔

  第125章 安定一方,正需要仲谋和大乔


  乔菁菁更懂孙策。


  懂他既然是人中龙凤,便不会选择窝囊的过完后半生。


  就像乔菁菁一直以来和孙策商议的那样,这世道之中,弱肉强食。


  天下纷乱已久,百姓渴望安宁和平,希望有人站出来,平息这些战乱和纷争。


  希望这天下一统。


  恢复汉室。


  若是只想着偏安一隅,便是等着坐以待毙。


  如果孙策领了这一窝的人留在江东,最后终究还是得面对那样的路,当北方的获胜者强劲来袭,或只有投降,或负隅顽抗。


  如果还想自己有一席之地,必须主动出击。


  孙策临出门前,乔菁菁还告诉孙策说:


  “荆州南阳一带有诸葛一家,兄弟几个都是人才。”


  不管打没打胜仗,回来的时候都可以把人才请回来。


  “荆州的水军之中,必定有善于造船的人才,要细细寻访。”


  骑兵水军,都要发展,以后才能跟曹操抗衡。


  孙策前脚已经带着人马出门。


  孙权这个代理的会稽太守也要下地干活。


  孙权虽然打了很多仗,但因为人年轻,在他舅父吴景还有堂兄孙贲孙辅这些人面前,也就是个毛头小子。


  毛茸茸的,都长得碧眼紫髯了。


  孙权跟他母亲和大嫂商议。


  “江东如今安宁富庶,除了继续清剿山越贼匪,安抚百姓黎民,稳定世族豪强之外,必须要广招贤才,遍求名士。


  我们能不能修一座更大的太守府,或者说将军府。


  钱财衣帛粮食,我们都是足够的。


  能留得住人才!


  我们把那些喜欢读书的人,那些因为战乱躲避到江东来的士族之家的年轻人都吸纳起来。”


  孙权的这个意见来自于他对北方战局的情况掌握。


  本来北方曹操和袁绍打,曹操并没有太大的胜算。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很多人不服他。


  年初的时候就出了董承刘备的衣带诏事件,以致于反对曹操的人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而曹操愣是凭着两三万人的装备与袁绍抗衡,袁绍拿他没办法。


  因为曹操身边,聚集了许攸,郭嘉,贾诩,荀彧,等等十分厉害的谋士。


  这些都不是曹操的嫡系亲属。


  其中,许攸是袁绍身边的,贾诩是原来张绣身边的。


  孙权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有才能,只要愿意共同建造江东,都能来。


  “大哥与天下争横只是第一步,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安顿江东,才是我们的立足长久之法。”


  再加上出了孙匡和孙暠事件。


  孙权更明白,不能仅仅依靠孙氏宗族。


  大哥那时是没办法,要手足血缘的人,信得过的,才能一起上阵杀敌。


  此一时,彼一时。


  孙家宗室之中,多少人是读书人,明理的人,多少人有大情怀,大智慧?


  不能人人都是孙匡孙朗,还有孙暠这样的。


  这样的人多了,孙家不长久!


  孙权的做法完全出乎吴太夫人的所料。


  当然,吴太夫人也能理解孙老二的苦心,诸如张昭张紘这样的,包括周瑜,朱治,程普,黄盖等等。


  这些人跟孙家没有血缘。


  只是因为多年的情谊,多年一起共进退,彼此之间很信任。


  说到建府,广纳贤才。


  吴太夫人又想起吴郡的陆家,还有顾家。


  陆家和孙策之间,庐江城开始的渊源就不用再说了。


  陆家眼见着孙策做大做强,没有因为近水楼台,暗中派出刺客就已经不错。


  还有这顾家,他们与阜陵顾家那一支,也就是前顾氏和后顾氏的娘家,其实有些渊源。


  这陆家和顾家两个大族因为那些事情,与孙策和孙家不可能是说无缝衔接,毫无嫌隙的。


  孙权说:“无妨!


  选贤任能嘛,只要让太守朱治拟好条文,列出选拔的要求,他们愿意来,我们也愿意收。


  主要是大嫂这里,大嫂接触了许多农官都尉,这个事情是相当好的,不管是谁,他总要吃饭,总要养活自己的一大家人,没有人会跟粮食财富过不去。”


  那两年,孙家三兄弟,孙策,孙权,孙翊,他们就是这么里外配合。


  孙翊带兵驻扎在吴郡周边。


  为吴郡外围保驾护航。


  孙权和朱治张昭等集中精力潜心治理吴郡,在乔菁菁的技术加持之下,发展壮大,为孙策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和财富。


  孙策则带着兵马,做他最擅长的事情,进攻荆州,让刘表坐立难安,让黄祖没睡过一个好觉。


  那一年,乔菁菁顺利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孙策刚刚拿下了江夏郡,以及杀父仇人黄祖的头颅。


  孙策带着仇人的头颅回到吴郡,在富春县老宅祭祀父亲孙坚的亡灵。


  亲兄弟几个都在父亲的墓前烧纸祷告。


  吴太夫人感动的抹着眼泪。


  这回终于够了。


  老头子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儿子们一个个都有出息,有能耐帮,你报了仇,还在这世道之中立足。


  长房长孙孙绍满过四岁,吃五岁的饭了,已经由母亲乔菁菁请了经学大才虞番启蒙读书,认了好些字。


  孙绍在他爷爷墓前磕头。


  “爷爷,你就安息吧,我们一家人现在都过的很好,奶奶身体康健,胃口也好,我父亲母亲对奶奶极为孝顺。


  我父亲母亲特别恩爱,才生了一对妹妹,那对妹妹眼睛圆溜溜的,好漂亮啊。”


  花团锦族,烈火烹油。


  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回到府中,大家说别后的事。


  孙策本来没什么,他极擅长打仗,用兵神出鬼没,荆州刘表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唯一一个能打的黄祖,这回都被翘翻了。


  再来,如今孙策行事作风沉稳了很多,不像年轻时那几年喜欢轻骑独行,冲在最前头。


  孙策为着乔菁菁母子几人,想着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仍然勇猛,却多了几分小心谨慎。


  如此,吴太夫人心中甚是欢喜。


  “好好好,就该这样!”


  又到了孙权,说起他代大哥治理江东的心得。


  虽然选拔人才进行的很顺利,也确实选出了很多有用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张昭朱治等,对这些年轻人才们冷眼观察着,有目的的培养着。


  但还是那个问题,宗室里不服气。


  一说到这个宗室问题。


  孙翊就很来气。


  他先前不是已经带兵去屯守乌程县了吗?孙暠读书老没读出个名堂,大哥肯定不能再用他。


  <div class="contentadv">大哥就把孙暠送回富春老家,让他在亲爹孙静的眼皮子底下再读几年书。


  然后,乌程县的守卫重任完全落到了孙翊头上。


  孙翊完全领了定武中郎将这个职位。


  孙翊也是身经百战的人了,凭什么他一领兵上阵,那堂兄孙贲孙府,包括还有舅父吴景,还有表兄徐琨……


  这些人都各有各的气派,高孙翊一等似的。


  孙翊说起来好不开心。


  这些亲戚,惧怕的只是他大哥。


  孙翊也没毛病,就是年轻些。


  舅父吴景比他大30岁,堂兄两个比他大20多十来岁,论资历孙翊还差的远。


  这些个亲戚宗室,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孙权说:


  “所以,我建议大哥继续广纳人才,吸收外部力量,不计前嫌,不管是顾家的,陆家的,或是北方来的,我们孙家人通通接纳他们。


  用外来势力冲淡本宗族的势力,冲淡他们的影响力。


  当然,我们必须冷眼选拔,考察他过硬的品性。


  像虞番和华歆这样的,放在哪里,人家都尊重他的品德。


  也可以像大嫂培养刘基兄弟几个一样,从半大的孩子开始,把人才培养出我们需要的样子。”


  于是,孙策又一次对孙权刮目相看。


  兄弟几个之中,老三和他最像,有过而无不及的狂躁,又爱喝酒,不管母亲徐氏以及张昭朱治等怎么劝谏,都不管用。


  唯有老二仲谋,深谋远虑,仁义果断,有识人之能。


  与乔菁菁某些方面极为相似。


  安定一方,正需要仲谋和大乔这样的人。


  孙策思及自身的优势,他不过是果敢勇猛,在治理方面确实不如他媳妇儿和他二弟。


  那一天,孙策亲自会见了孙权与朱治等选拔出来的贤能才子年轻人们。


  的确,行动出风姿卓然,谈吐上智慧明理。


  孙策也很满意。


  想起当今世事风云诡谲,孙策一时心中触动,告诉孙权:“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


  孙权没往多的想。


  他从小到大,跟着亲亲的大哥混惯了,兄弟感情极深,有大哥在前面扎起,他和老三跟在后头,不过是捡各人最擅长的做,许多事情办起来都容易。


  “大哥,我办事用不了这么多人,需要的有限。江东六个郡,如今还新增了江夏,南还有交州,东南有福州建州,都是用人之地……”


  孙策只是笑而不语。


  回到符园。


  已经入夜。


  乔菁菁刚听了阿绍背书,乳母刚给双胞胎女儿洗了澡。


  孙策一踏进屋子,把脚步都放轻了。


  那一双软萌可爱的女儿,襁褓之中,懵里懵懂的,稚嫩得很。


  孙策先把老婆抱怀里,紧紧抱了一阵,又看两个女儿,抱了这个刚刚放下,又抱起另一个。


  儿子孙绍站在他脚边,很渴求的模样。


  孙策却没看到。


  乔菁菁把阿绍揽过来,抱了一抱,温柔地哄他:“今天白天做了那么多事,你还不困呐?”


  阿绍说他就想跟父亲说说话。


  说来这阿绍也可怜,他像双胞胎妹妹这般大时,连他父亲的面都没见过,还别说那父亲厚实稳重的怀抱了。


  孙策就抱着一双女儿不撒手。


  笑得之很满足。


  孙策总说女儿这眼睛长得像乔菁菁,下巴也和乔菁菁一模一样,就是眉骨长得像他。


  弄的儿子阿绍委屈巴巴地拉着乔菁菁的衣袖:“阿母,是不是有了妹妹之后,父亲不爱我了?”


  好委屈。


  可怜巴巴的。


  就是没有两个妹妹的时候,他父亲也没怎么爱他呀。


  幸亏有乔菁菁这个善良的母亲及时出现,才治愈了阿绍年幼的心灵。


  阿绍对乔菁菁的感情极深,很听她的话,服她的管教。


  一日里,总要叫她三五十遍“阿母”。


  大事小事,总要得到乔菁菁的允许。


  若是乔菁菁因为公务农事家事等繁忙,阿绍一日见不到她,总是想得很,找他奶奶太夫人和小姑孙尚香问许多遍:“我母亲什么时候回来?奶奶,你派人去找啊,我担心她有没有遇着坏人。”


  等到乔菁菁怀了双胞胎,阿绍就更懂事了。


  一日里的功课从不要乔菁菁担心。


  吃饭饮食和就寝也不要人多说一句,还时常来宽乔菁菁的心,劝她不要担心父亲:“阿母,父亲吉人自有天相天象,且他用兵如神,一身胆气,很快就能凯旋归来。”


  等到两个妹妹一生下来,阿绍高兴得满府里颁布喜讯,让人放炮仗,还给外头的穷苦人家施粥舍钱。


  “这是乔夫人赏大家的福气!”


  小大人一般,非常能干吸睛。


  大家都夸赞乔菁菁教子有方。


  连张昭张紘等都暗自佩服。


  大家佩服乔菁菁没有私心,能对前顾氏的儿子倾注心血,并培养其成才。孙策诺大一个家底,后继有人了。


  等到孙策真的凯旋归来。


  阿绍看到亲爹抱着两个妹妹,那么慈爱的模样。


  他一瞬间明白了,父亲看孩子的眼神原来可以那么温柔。


  乔菁菁对儿子阿绍说:


  “你父亲爱你疼你,都放在心里。你父亲希望你像他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原来如此啊。


  像父亲一样做一个男子汉,流汗流血不流泪。


  阿绍虽然心里羡慕,还是乖乖回屋睡觉去了。


  乔菁菁已经从孙策手中接过大女儿。


  孙策就紧紧抱着小女儿。


  两个女儿还没起名字。


  本来是早就要起,只是因为乔菁菁对名字不满意。


  那孙仲谋,两个女儿她们二叔,因为大哥不在家,他代管着江东大大小小的事务,非要帮他大哥大嫂给女儿们起名字。


  孙权给起的名字,双胞胎大侄女儿叫大熊,小侄女儿叫小熊。


  乔菁菁被雷的,好心慌。


  嫩玉一般的乖女儿两个。


  能叫这么莽的名字?


  于是搁置了。


  结果孙策这一回来,他得知两个女儿还没定名字,想了一想:


  “我孙家的女儿,熊罴狮豺,如狼似虎,刚烈勇猛,个个都要继承孙家之风气!你是姐姐,叫大熊,妹妹叫小熊。”


  呃!


  孙策甜蜜蜜的抱着小熊,还伸着脖子逗乔菁菁怀里这个大熊。


  乔菁菁忽然就觉得自己,来了吴郡贤良能干聪慧了那么几年,成了个熊母亲。


  好刚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