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其它小说 > 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 > 第110章 “这就叫专业啊!”

正文 第110章 “这就叫专业啊!”

  第110章 “这就叫专业啊!”


  围着李景霖这一群人的山民们,很好奇的问问这个,问问那个。


  虽然,对于盖学校,对于读书的意义,山民们只是懵懂的理解一个大概。


  但依旧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这里,即使到现在,都还是绝对贫困。


  可是,从以往的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逐渐到现在,开始能吃饱,生活的逐渐好转。


  让这些山民们逐渐知道了。


  羌人的神明伊尹,再一次从天上降临,这回,他要重新带着羌人们,再次击败新的敌人。


  ——


  贫困。


  安抚好山民后。


  支书便带着一行人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这里的山民真淳朴啊,能感觉到那种很令人舒服的善意,而且景色也的确很不错,感觉挺适合做旅游的。”


  毕晨忍不住赞叹了一声。


  若是不考虑生活,资源,条件等问题。


  光看这青山绿水,还真是个不错的风景区。


  “是啊,风景是很不错,但没什么开发的价值.”


  村支书摇摇头。


  叹了口气。


  “景色的确还可以,可就算花费特别多的金钱来开发旅游业,这里也够不上一个A级的景区,代价大,收益小。”


  “扶贫,要精准扶贫,看到贫困问题的根本,针对性的解决,所以,才开始修路。”


  “但仍然挺不容易的,这里除了保存完好的羌族文化外,无论是从特产啊,还是风景啊,都很难支撑起一条致富的产业链。”


  说到这里,支书却爽朗的一笑。


  “不过,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有地质专家和农学专家来到这里,实地勘察本地的地质与土壤,探查矿藏,给当地分发了适合这里耕种的作物种子。”


  “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一年差不多能到四千五了,这要是换两年前,一年也就赚个九百多块钱。”


  “一年?这时间和数字是多少?”


  曾艺愣了愣,顿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年的收入,九百块?


  顿时便忍不住追问了起来。


  “一年多少?!”


  “两年前是九百多块啊,现在是四千五。”


  “.”


  一时之间。


  大家都有点说不出话来。


  李景霖更是心神微微颤抖。


  这个数字戳中了李景霖的回忆。


  那是在之前环游综艺中,一切冲突的开端。


  吴一某所言的那句“一人一天九百块怎么玩?一顿饭都吃不起”的话。


  九百块,在两年前,是这山里羌寨中,勤劳朴素的山民们.


  一年所得!


  不知道为什么,一股对吴一某的火就又被催了起来。


  “像这样的村子,到底还有多少啊?”


  张洁心情很沉重。


  就仿佛.外面泱泱太平盛世,却和他们无关一般。


  “咱们一共有多少绝对贫困人口啊?”


  看到张洁这个样子,支书似乎一点都不意外。


  因为自己当初还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研究毕业生的时候,离开象牙塔,第一次来到大山里时。


  也是这样的感受。


  “.2012年前后,是近100000000人。”


  支书淡淡的话语,顿时让众人忍不住惊呼。


  “一个亿!!”


  很难想象。


  有这么多的人,还处于绝对贫困。


  那可是1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绝对贫困的人!


  这个比例实在是太可怕了。


  “那现在呢?”


  “.差不多.1700万人!”


  这话一出口。


  全员沉默。


  直到迟滞了许久后,才终于有人缓缓脱口而出。


  “我靠.”


  似乎是在震惊于这六年如此巨大的成就,也似乎是在感慨着“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人”。


  短短六年,就干碎了百分之83的绝对贫困人口。


  但剩下的数字,仍然是1700万。


  “盖学校这种事情,可以尽快推广,但当务之急,是精准扶贫针对性的立项。”


  李景霖抬起头问支书。


  “这里面通光纤了吗?或者说光纤的计划提上日程了吗?”


  “暂时没有,这几年里,倒是让电话信号覆盖了,不过光纤还没有展开,不过,这的确在今年的计划之中。”


  盖学校,发展矿业,种地,养动物,修路,通网


  这些东西的发展,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其实我觉得,如果是精准扶贫的话,咱们完全是可以搞文化扶贫的。”


  “对,我听霖哥说了,羌族文化十分美好,有很多的非遗,这应该很好进行文化扶贫。”


  听了李景霖的话,肖静腾点点头表示赞同。


  只不过,支书苦笑了一声。


  “哪有这么简单啊,我也想过文化扶贫的事情。”


  “羌族的文化的确很适合进行文化扶贫,可是,在整个川蜀,有多少羌寨啊。”


  “羌族的文化扶贫项目太多太多,现在,咱们这个寨子,是正在发展之中,若是太好高骛远,将有限的资源浪费在难以把控的项目上,反而对扶贫无利啊!”


  众人顿时再次沉默了起来。


  支书的话很好理解。


  文化扶贫是个好项目。


  可是,文化扶贫,依靠的是文化符号,内容,以及一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其他的羌族文化扶贫项目,已经挖掘的都差不多了,你这个寨子拿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在初期,容易浪费劳动力,浪费本就不宽裕的扶贫资金,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哈哈,支书,这你就不知道了吧。”


  大家都在沉默。


  但李景霖却哈哈笑了起来。


  “羌族的文化就真的完全一样吗?”


  “!”


  村支书愣了愣。


  旋即有些惊疑的看向李景霖。


  “可是,我实地考察过了,也研究过不少这方面的东西,这里面真有值得现在马上就去挖掘的文化内容吗?”


  <div class="contentadv">不是村支书不相信。


  村支书也知道,一定有值得挖掘的文化内容。


  但那是建立在前期一些项目发展完毕的基础之上的。


  现在就急着挖掘会很不稳。


  “当然有了,正所谓十里不同羌,就文化艺术这方面.”


  李景霖拍了拍支书的肩膀。


  忍不住轻轻的笑了笑。


  “你还得找专业人士!”


  支书懵了。


  不过,李景霖说的不错。


  专业的事儿,还得专业人来。


  支书毕竟不是搞文化艺术的。


  哪怕曾为了寨子,忙前忙后,煞费苦心的去研究羌人文化


  但也会有所“疏漏”。


  “羌族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那时候就已经有所记载了.”


  “我就是研究音乐的,曾经古籍里有过对羌族民歌的记载:石田山间,俗尚勤俭,咿唔之声,彻於四境。”


  “羌族是比较封闭的,但这反而更是造成了.哪怕是十里相隔的羌寨,羌歌都不同腔,这些差异性其实是很具有民俗学,民族学,艺术方面的研究价值的。”


  说着说着。


  看着支书懵B的眼神。


  李景霖忍不住乐了一声。


  “不只是音乐,作为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羌族的羌绣,也会划分出相当多的流派,各自有不同的特色以及艺术研究价值,别看伱寨子封闭,目前还挺穷的,似乎传承下来的文化,也和外面的同类非遗没什么不一样。”


  “我不说多,哪怕是一个茂县的羌绣文化里,就已经可以划分出不同特点的六个区域的羌绣”


  “这里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算是同类同种也有很大的艺术差别,在研究相关艺术的人群眼中,这些差异性,就是无价之宝,是十分宝贵的研究材料。”


  “不同的羌绣对照,借鉴,融合,甚至可以逆推出古羌族的一些文化线索。”


  “只不过啊,这些细微的差距,真的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分辨!”


  术业有专攻。


  支书其实很难理解,这差不多的东西有什么差别,更不知道这一点差别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自然是会想着稳扎稳打,从基础上去做,不好高骛远。


  等待将基础开发的差不多,再去研究文化的东西。


  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其实,李景霖知道,这些东西远比支书想象的更重要。


  “支书,你可能不知道,现如今,传统的羌绣,尤其是这种封闭寨子,可遇不可求的稀少特色手工羌绣.卖价上.如果真有独特的特色,那么起码两三百起步,上到五六千都有可能。”


  李景霖的话,让支书内心天雷滚滚,完全难以想象。


  但其实,这就是民俗文化艺术品的魅力与价值。


  “并且,各式各样的设计师们,十分钟情于这种稀缺的样本资源。”


  “除了普通的平绣扎花外,叠溪片区的游绣,雅都,曲谷,赤不苏的包针绣,土门片区的架绣十字针,也就是数纱绣等等.”


  “尤其咱们这个寨子,很封闭,属于文化保存极好的【上山区】,刚刚我一眼看去,衣服上的绣虽然十分破旧,但还带有一点汉绣细腻含蓄的味道,很具有研究与商业价值。”


  说到这里,李景霖捏了捏下巴。


  若有所思的说道。


  “我曾经在乐器学的研究里见过不少非遗乐器样本,羌笛,口弦,盘铃,单面羊皮鼓,这些东西虽然看上去大同小异,但其实细微的差距造成的是音位的各不相同,极大的影响着当地民歌的发展走向。”


  “而且,据传,上古大禹发明了羌笛,除了那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外,东汉马融也曾在长笛赋里记载了【近世双笛从羌起】,这也是国外学者认为笛子是外来的由来之一,他们认为是古埃及的笛子传到了华夏,从南入北。”


  “可是,大禹发明羌笛的传说,羌族神话中天神伊尹,又恰好与夏末商初的贤相同名,再加上舞阳贾湖遗址中挖掘出咳咳咳,可能是我想太多,但这一切联系在一起,那些远古时期的历史似乎更有意思了。”


  李景霖眼眸闪烁着亮光。


  虽然并不确定很多事情,更不能一口下定一些结论。


  但很显然,史实真相的探寻之路,似乎开始出现了不同的转折。


  “最起码,能够再次辅助佐证羌族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关系密切,可以为研究文明起源提供丰富的线索,再次证明华夏文明自古以来便是一体多元的。”


  “这些研究价值,可以引导更多的协会,研究者介入,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开发,比方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研修,项目的资金扶持,额外的,文化领域的资源倾斜,保护区建设,数字化推动,创意设计支持等多方面的助力。”


  “这就可以帮助开发更大的经济价值。”


  “还有这种事儿!”


  听了李景霖的一席话,支书大喜。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个封闭羌寨里的东西,就算不考虑李景霖后面所聊的巧合与臆测.


  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的。


  有了价值,就能发展,就能逐渐产生价值。


  若是这样的话,待路修通,专家学者前来,完全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产业线。


  “我去,阿霖,百科全书啊。”


  韩虹比出大拇哥。


  “真厉害。”


  专注于藏彝走廊这边的扶贫,韩虹是没少和这些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尤其是羌族,绝对是藏彝走廊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民族。


  寻常时日,韩虹也是见过很多各方面的艺术文化类学者来搞这些研究。


  见都见了不少。


  但李景霖这种如数家珍,还是让韩虹惊了。


  “我之前就听说你好像挂名在音乐研究所了,是最年轻的乐器学专家,现在一看,实至名归啊.”


  作为音乐界的巨匠。


  韩虹当然知道。


  在研究传统民间乐器的演化过程中,和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其他艺术,是分不开关系的。


  就好像研究乐器学,研究笛子,自然需要去了解羌笛。


  然后呢?


  进一步深入了解羌族乐器,乐曲,以及这些乐曲用于的场所,祭祀或是婚礼等非遗文化。


  研究这些,自然会涉及到一些服饰,美学等云云总总的东西。


  可了解这么多,典故张口就来.


  果然还是有点难以理解。


  韩虹看了一眼其他几人。


  果然。


  一个个全部瞳孔地震。


  突然就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奇怪的知识给洗了一遍一般。


  “太好了,那我这就开始立项?”


  支书有些兴奋。


  “嗯!可以!”


  李景霖微微一笑。


  “我先去给你们联系几个专家过来考证一下,如果可以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捐赠一些起步的物资,帮助构建这个幼苗产业,这样的话,也可以有额外的手工制品能够补贴家用,若是祭祀,歌舞之类的其他方面也具有差异性的研究价值,那么,想必研究所给出的补贴也会不少。”


  “谢谢!谢谢!”


  支书的眼睛有些发红。


  “真的是太感谢您了!”


  真无语了,这年头鉴抄魔怔小鬼可真离谱,谱都不扒,上来直接空耳鉴抄,听了一段一样的loop循环就直接说是改编,我真乐了,连loop都不知道,上来直接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