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六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母港佐世保海军基地以南十五海里。
“东南海域发现军舰。”
“紧急下潜!”
“所有人下至舱内,关闭舱门。” 噔噔噔~~
十来个人包括观察员,来透气的,舰炮操作手,有条不紊的跑进舱门,等最后一人进来后,舱门被紧紧的关上。
“下潜至潜望镜深度。”
“升起潜望镜。”
“启动发电机。”
船长黄帅熟练的下达着命令,船员们也有序的进行着各项工作,丝毫不见慌乱。
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了,作为鱿鱼号潜水艇的舰长,在这片海域已经呆了好长一段时间,监视日本海军动向。
这里船来船往的,虽然日本不怎么出动大型军舰,但是小型军舰执行巡逻任务还是很多的。
这段时间,鱿鱼号已经经历了多次这样的紧急下潜,已经车轻路熟了。
“距离7800,航速十二节,转向,船头朝向071阵位。”黄帅盯着潜望镜,轻声下命令。 潜水艇开始慢慢转向,用船头对准日本军舰的航行方向。
也就到此为止了,黄帅没有继续下去,毕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观察监视,不是打草惊蛇,这只是一次模拟。
类似的模拟做多了,他习惯性的做一做。
“记录,筑摩级矢矧号,上午九点离开港口,下午四点返回,离开和返回航速约十二节。”
“另外,建议司令部查看日本燃煤储量,近期日本海军军舰活动减少了不少,航速也都减慢了不少。”
“此次矢矧号航速只有节,烟囱冒出的浓烟却远超过之前筑摩级平户号巡洋舰十八节的浓度。”
黄帅说着,让出了潜望镜。
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要紧急下潜几次,特别是在八月时,日本海军因为主力舰维修进度不够快,大量撒出小型军舰,就怕南华海军偷袭。
那段时间,黄帅是最烦的,基本上一天快速下潜四五次。
直到九月末,日本海军的出勤频率突然低了下来,军舰航速也慢了下来。 等矢矧号慢悠悠的离开了这片海域,鱿鱼号重新观察确认周围没有什么敌舰后,才重新浮了上来。
“换人上去透透气,注意观察敌情,把天线放出来,例行汇报。”黄帅擦了擦汗水,走向电报室。
鱿鱼号不是战斗舰艇,她虽然也有三具鱼雷管和六枚鱼雷,但是她是远洋侦查潜艇。
南华海军部在1913年论证时,提到需要一款监视用的军舰,要求大航程和隐蔽性强。
主要目标是监视英美军舰的动向,在红海、印度洋、太平洋上行动。
起初,南华海军部将目标放在快速战舰上,但是远洋快速战舰不能很好的平衡隐蔽能力、生存能力、大航程、经费,计划陷入僵局。
这时候,顾凡注意到了潜艇,提出建设远洋潜艇,其他可以舍弃,提升航程和隐蔽性,并配备大功率电台。
于是,鱿鱼号横空出世。
这是远洋侦查潜艇的实验型号,不同于其他实验型号疯狂堆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鱿鱼号全部使用成熟技术。
使用成熟技术能降低故障率,降低成本,提升稳定住等等优点,缺点是,性能毕竟“平庸”。 鱿鱼号水面排水量一千二百四十吨,水下一千四百八十二吨,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潜艇。
配置两套柴油机和一套电动机,四组动力电池,水面航速十六节,水下航速七点五节。
水面航程一万五千海里,水下航程一百八十海里。
鱿鱼号还进行了专门规划,潜艇后端还有一个舱门,打开之后,能够用补给船直接进行各种物资补给,包括燃油,以提升作战范围。
以上参数准时令人惊讶,不少指标已经是三十年代之后的设计参数了。
但是代价也是不小,此时的潜艇,特别是德国潜艇,安全下潜深度几乎都超过百米,而鱿鱼号只有八十米。
以及,为了腾出足够的空间装载物资,不得不缩减武器的配置,侵占武器的空间,导致武力薄弱。
以及,大航程要求的大吨位带来的副作用——下潜速度慢,转向不灵活。
携带大量燃油的情况下,鱿鱼号快速下潜必须用螺旋桨辅助。
快速下潜时,潜艇前部的水舱首先注水,无关人员也必须呆在前部舱室作为配重,注水二十秒后,启动螺旋桨,把潜水艇往水里推。 吨位大,为了尽可能提升自持力,造型也不是很符合流体力学,水下操作并不灵活。
鱿鱼号的优点是,航程远,水下待机时间长,配置了氧气发生装置,能支撑潜艇在水下呆四十个小时。
加上空气中原有的氧气,加起来呆四十八小时没问题,即便被发现了,也能以耍无赖的方式保证安全性。
这些对于海军来说,已经够用了。
反正,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隐蔽的监视器。
鱿鱼号上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电台,伸缩天线收在舰桥内。
鱿鱼号在佐世保,可以直接联系到琉球海军基地,上报结果。
除太平洋外,其余地区鱿鱼号也能在主要航线上直接向陆地电台发送消息。
“船长,司令部回报。”没一会儿,他们就收到了回信。
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潜艇需要时长躲避往来船只,时不时就要下潜,有时候会错过消息。 如果没有及时收到回信,只能下一次上浮时再建立通信。
潜艇在水下,是收不到消息的。
“司令部命令我们继续侦查,日本人可能会有大动作,如果日本舰队主力出港,择机跟上。”黄帅思索了一会儿,有些兴奋。
马上三个月了,终于要有变化了吗?!
…………
时间往会退一周,在集中全力抢运了一个多星期物资后,日本人终于在朝鲜集中了四十万人。
这四十万人中,只有三个常备师团,另外两个常备师团被军部调了回去。
物资也足够七十万人战斗一个月(日军认为。)。
剩下的物资还在运输,只是运输船因为燃煤不足,不得不采用劣质散煤甚至煤渣,热值不足,运输效率下降了许多。
日本已经整个国家陷入了物资紧缺的地步,不仅仅是船用优质无烟煤,普通船用动力煤也已经所剩不多。 新生产的煤除了要挑最好的送给海军,还要分配给日本各个企业。
此时,除了美德两国华夏南华地区,大部分地区都是使用蒸汽机作为工厂动力来源,蒸汽机需要烧煤。
日本许多工厂因为缺乏燃料,已经开始烧木炭甚至木头了,只能说能烧,但是热值较低,还不持久,价格相比起来还昂贵不少。
十月十日,日军以两个特设师团配一个常备师团的方式,组建了三个军级单位,并将一个重炮旅团拆分为三个加强重炮大队,加强进去。
正常来说,日军一个军级单位,会单独配置一个野战重炮联队或野战炮兵联队,甚至会根据作战难度,单独加强一个野战重炮旅团或独立野战重炮旅团。
野战重炮联队一般装备150毫米大炮二十四门,野战炮兵联队则装备120毫米榴弹炮三十六门、75毫米野战炮十二门。
野战重炮旅团装备36门150毫米加农炮,十二门150毫米榴弹炮,以及数240毫米榴弹炮20门。
朝鲜只有一个野战重炮旅团,归属朝鲜驻屯军直接指挥,这次七十万大军理论上也在朝鲜驻屯军的指挥下进行战斗,不过目前只过来了四十万。
但是,此时的日军,并不正常。
像留下的三个常设师团,完全是山地师配置,也就是重武器配置为三十六门75毫米山炮加十二门75毫米野战炮。 特设师团也是按照山地师配置,重武器还没配置齐全。
调走的两个常设师团是平原师配置,三十六门75毫米野战炮加十二门120毫米榴弹炮。
平原师团大队级配属的支援武器也是75毫米野战炮,山地师团配属的就是75毫米山炮,依旧没到位。
答应送来的8门攻城炮倒是送来了,日俄战争时期使用的280毫米攻城炮,当时日本人从海岸炮台拆下来改的。
新式的240毫米攻城炮运输更方便,射速更快,甚至威力也更大,但是没送来,全放在了日本。
另外,这次进攻,朝鲜驻屯军的对手是华夏三省边防军,自发动革命以后,边防军就在边界大兴土木,在原有北洋军兴建的工事上,加强了防御。
也许比不上马奇诺防线,但是比列日要塞要强,毕竟列日要塞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东西了。
日本作为进攻方,最需要加强的就是野战炮和攻城炮一类的长身管加农炮,但是送来的都是山炮,甚至还有日清战争时期缴获淮军的克虏伯过山炮。
日本本部可以不关心这些人的死活,反正他们的作用是开启这场战斗。
但是朝鲜驻屯军不行啊!要是输了,这不是背锅吗? 不得已,将独立重炮旅团分开成三个加强重炮大队,加强一下军级的攻坚能力,手里只握着攻城重炮旅团。
十月十二日,配属完毕。
“哟西,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