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日,赵尔丰率高原边防军和高原地方军共三万无五千余人,向年曲麦前进。
随军行动的还有一万多名“民夫”,这也是青帝国老传统的,用平民充做后勤部队。
但是在高原上,即便是第七师也没有底气说不要这些“后勤队”,不然真的会没饭吃。 连带民夫总数近五万人,赵尔丰想了想,打出了二十万大军的旗号,浩浩荡荡的向西推进。
这是疑兵之计,更是恐吓后藏等地区的亲英势力,不信?反正近五万人往这儿一摆,谁能说是假的?
你说不够二十万?人过十万,扯地连天,近五万人,虽然还达不到扯地连天的程度,但是放眼望去,一眼也望不到头。
人一过万,无边无沿,看不到尽头的人潮,足够吓住那些墙头草势力了。
且,也能给英国人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其增兵。
没错,迫使英国人增兵,这就是赵尔丰的目的。
赵尔丰的补给困难,要从三镇一路用船运往山城或者成都,再换成大车,运往川边。
等到大车也无法通过了,就要靠马队,甚至人挑肩扛,翻过陡峭的雪山,进入高原腹地后,才有牛马车可以用。
这一路上路途艰险,运到高原上,一发子弹的运费都比子弹的造价贵上三成。
但是英国人就有好吗? 赵尔丰虽然军队人数多,但是好歹受到高原人的支持,至少粮食能暂时使用高原上的粮食。
英国人呢?还在修路,但是那条路支撑一个师已经筋疲力尽了,再增兵,就要陷入后勤困难了。
英国人若是不增兵,赵尔丰就要用全线出击的战术,凭借兵力优势,让其顾此失彼。
他手里的军队又不是装备落后的农奴兵,甚至比英印军的装备要好。
至少第七师到来后,高原边防军75毫米口径大炮的数量来到了42门,比英印军装备的大炮都多。
且,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大英帝国印度事务大臣约翰·莫莱出于削减开支的角度,要求减少印度的军事预算。
所以自此时起,英印军就停止了扩张,更没有进行换装武器等,装备的火炮还是架退炮,数量也不多。
且,大炮只由英国人进行操纵,印度人没有进行过现代化、机械化、大规模进攻等训练。
但,也不是毫无威胁。
英印军作为英国正式军队的一部分(殖民军在英国内部也是正式军队),参加了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战斗。 虽然这些战斗都是一些低烈度,低技术,小规模的战斗,但也是战斗经验不是?
所以,英印军称得上经验丰富。
且,此时的英印军不是后面的印军,加入英印军中的印度人,除了郭尔喀雇佣兵这种有着雇佣兵传统的人,就是想改变命运的人。
众所周知,印度有着封建宗教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今天不是说种姓制度的劣根性,而是说它在此时为数不多的优点——团结。
英印军是有种姓兵团的,不是说高低种姓,而是以某一个地方为标准,招募当地人,组成军队。
这些军队,大部分由中高种姓组成,例如婆罗门、刹帝利以及少数吠舍。
在当时,“战士”这个职业还是一种荣誉,高种姓并不排斥,甚至热衷于参与英印军,外出作战。
因为有好处,英国人并不吝啬,在殖民地有一身兵皮,也能捞到不少油水。
君不见,英租借的印度阿三日子过得有多滋润。 这些出自同一地区的同一种姓,有点类似于我们这边的乡勇,特点都是一样——非常团结。
且,因为高种姓所接受的教育原因,这些人的素质也是十分不错的,部分人甚至还会进行战斗总结。
在一战中,不少英印军士兵表现的比英国新兵好。
(二者都没有经历过完善的现代化战斗训练。)
所以,英印军的战斗力,实际上还是不错的——至少在上个时代来说。
高原路难行,更别说数万大军行动,正式的战斗,要等到冬季去了。
…………
巴尔干半岛,巴尔干联军同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战斗突然变得激烈起来。
奥斯曼帝国拿到足够的军火后,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反击。
起初,奥斯曼帝国只是在保加利亚正面发动反击,奥斯曼帝国大半军事力量也集中在这里。 战斗一开始,奥斯曼人就以决战的方式对待,在数百公里战线上,开辟了四个战场,动用两百多门大炮,发射了数万发炮弹。
保加利亚公国的士兵其实提前知晓了奥斯曼帝国即将进攻的事情。
毕竟战争不是白打的,奥斯曼帝国这种四处漏风的古老帝国,想要安插一些间谍非常容易。
所以,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时间,甚至进攻目标都被保加利亚提前知晓了。
但是保加利亚没有在意,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自从奥斯曼帝国拿到南华帝国的贷款后,回了口血的奥斯曼稳住了战线,并时不时往回推几步。
但是,奥斯曼人的每次进攻都是虎头蛇尾,收获极为有限的。
如此种种,让保加利亚人麻痹了,吃了一个大亏。
奥斯曼帝国陆军分三个方向,向索菲亚、帕扎尔吉克、斯利文三个城市发起进攻,驻守这些城市的分别是一个师和两个团。
奥斯曼帝国早就知晓了驻守兵力,索菲亚方向,奥斯曼帝国集中三个师,其余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一个师。 另外,整条战线上,还有五个师在打佯攻。
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下,奥斯曼帝国用了三天,完成了三个城市的突破,歼灭保加利亚七千多人。
黑海方向,奥斯曼帝国海军陆战队在奥斯曼帝国海军的支援下,突然袭击登陆布尔加斯。
布尔加斯的保加利亚海军没有准备,被堵在港口中,根本无力阻止布尔加斯的陷落。
战役爆发第七天,奥斯曼帝国陆军已经完成全部战略目标占领,保加利亚军队一片混乱,只能后撤重整。
同属于巴尔干联军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希腊,反应则慢了许多,在多次确认当面的奥斯曼人减少后,才发起大规模进攻,希望牵制奥斯曼人。
到十月底,奥斯曼人在塞尔维亚和黑山方向节节败退,但是在希腊和保加利亚方向却一路高歌猛进。
十一月,奥斯曼人宣布重新夺回东鲁美利亚省,但是在塞尔维亚和黑山方向,战线已经推至斯科普里一线。
奥斯曼人急忙调军攻击塞尔维亚侧翼,牵制住了塞尔维亚王国的进攻,失去塞尔维亚王国的配合,黑山王国的进攻显得有些无力。
这次战役,让奥斯曼帝国上下十分兴奋,伊斯坦布尔甚至掀起了一波投军潮。 青年土耳其党趁着这次机会大肆扩张,彻底压倒了哈里发及苏丹等人的政治和军事势力,稳固了地位。
稳固地位后,青年土耳其党的领导者第一个命令是“进攻,不断进攻,收复国土。”
本来,这个命令没有任何问题,巴尔干联军中,保加利亚暂时失去战斗力,联军四去其一。
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大军牵制,奥斯曼人能通过东鲁美利亚直接进攻塞尔维亚西部,塞尔维亚王国不得不将南部的部队派往西部,抵御进攻。
剩下不管是希腊王国,还是黑山王国,都算得上软柿子,再挑一个打一顿。
这样一来,就能携大胜逼迫巴尔干联军上谈判桌,甚至能给奥斯曼帝国增加一些声势,洗一洗西亚病夫的名头。
怎么看,这都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命令。
可,这是青年土耳其党人扬眉吐气的第一回,怎么会只有这一点动作?
看他们的名字,青年!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青年都代表进步,代表激进! 青年土耳其也是。
在战争还没结束的时候,青年土耳其党就想迫不及待的将政教合一送进墓地,插上墓碑。
第二次战役刚刚开始,这次是塞尔维亚王国发起的,意在拖住奥斯曼人进攻步伐的战役。
奥斯曼人在军事调动上没有问题,集中全力,进攻希腊王国,在塞尔维亚王国方面以防守和骚扰性进攻为主。
十一月十日,塞尔维亚王国才开始手忙脚乱的发起零星的进攻,奥斯曼人已经从萨洛尼卡开始向西进攻。
十一月十五日,青年土耳其党宣布,着手宗教世俗化!
十一月十六日,伊斯坦布尔发生反对集会。
战时集会的下场是什么,东西方的大家都知道,事后据伊斯坦布尔官方统计,共有两千多人被捕,三百多人受伤,六十七人死亡。
激进的步伐导致奥斯曼上下一片哗然,军队也出现动荡。
要知道,此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效忠的不是青年土耳其党,而是苏丹和哈里发(同一个人两个头衔)。 …………
“这么说,奥斯曼人的进攻已经停滞了?”刘一鸣感觉这事儿颇为有趣。
“奥斯曼帝国现在一片混乱,什么牛鬼蛇神都有,我们判断其已经基本失去了战争能力。”姜旺轻轻点头。
“你觉得,奥斯曼人能够体面的退出战争吗?”刘一鸣若有所思的问道。
虽然奥斯曼帝国一片混乱,但是军队还摆在那儿,战果也摆在那儿,如果接受调停,不是没可能体面退出战争的。
“沙皇俄国的南方集团军,近期有不少小规模调动的迹象。”
“我们在保加利亚的人发回消息,保加利亚突然多出了一些军队,我们判断,是沙俄伪装的保加利亚军。”
姜旺面无表情,但是眼睛却一闪一闪的。
水越来越混浊,这对他来说,越来越有操作空间。
“保加利亚?沙皇?有意思,真有意思……”刘一鸣闻言一惊,然后露出古怪的笑容,瘫在椅子上笑了笑。 “原本我还在想,要不要帮奥斯曼人一把,那样会更加有趣。”
“现在看来,不用我插手,事情已经足够有趣了。”刘一鸣轻轻的说道。
“如果奥斯曼人战败,我们发出去的贷款?”姜旺不知道刘一鸣在笑什么,但是他没问。
“贷款而已,还不起,那就按合同处理咯。”刘一鸣无所谓的说道。
黑海唯一进出口,有这东西作为抵押,几个亿都是小事而已。
“高原上也打的激烈,是时候给英国人找点事做了,不能让他闲下来。”刘一鸣淡淡的说道。
姜旺闻言,轻轻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