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知县安润宸一直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在金鸡关一支清军在那里与罗方舟的部队在对峙,他又组你了五百人的团勇在那协防。
可是罗方舟近来在金鸡关加强了进攻,死死粘做清军队伍,使其不能脱身。
这情况不妙啊!
从去年万工起事不久,安润宸就时时关注着雅州局势,并且亲自派人去过清溪,也询问过很多来往的商人,并去过清溪的名山商人家与他们交淡,自认对仁义社还是比较了解。
五月份战事一开,他就知道仗要打大,他更是积极准备,随着战事的进程,不停招收乡勇,现在人数已达数<span>干</span>,分别把守各个战<span>略</span>要点。
几次与仁义社交手,互有伤亡击退了仁义社的进攻。可他也知道,仁社不会善罢甘休,一定还会<span>卷</span><span>土</span><span>重</span><span>来</span>。
他一刻也不敢放松。后来就送来了大量难民,他又把难民驱赶去了仁控区。
果然战火消停了下来,仁义社的官们为解决难民问题疲于奔命,没时间管他们了。
他佩服总督的这个<span>决</span><span>定</span>,这样就捆死了<span>仁</span>义社。
可还没高兴出来,风云突变,仁义社把这些难民组织了起来,去土改和剿匪。
由于力量太过强大,光在雅州府这几个县就有自卫军几万人,在仁义军近二干人的率领下,摧枯拉朽地击败负隅顽抗的地方势力,顺利进行了土改。
土改后翻了身的农民更是大量加入自卫军。光雅州的自卫军就达十万之多。
<span>这</span>时安知县<span>才</span>知完<span>了</span>。
光雅<span>州</span><span>就</span><span>十</span><span>万</span><span>人</span>,<span>谁</span><span>挡</span>得住。
此时他才连续向总督写几封信请求增援。
增援只到了二百多人,其它的就来不了了。
周怀明在丹棱、红云在洪雅也如雅州一般,将土改和剿匪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同样也是将难民组织起来进行工作,他们谁都清楚,这几个地方的粮食只够七八个月,只有尽快巩固了根据地,才有力量伸出手去到蓉都平原抢粮。
洪雅和丹棱疯了似的,在总岗山地区反复清剿土匪,击败土匪豪强武装,干百年来盘踞在总岗山地区的土匪剿的剿,归顺的归顺,逃的逃,根本不给他们生存的空间。
沒办法,几万人在山里纵横驰骋,端了无数的匪剿,土匪望风披靡。
自<span>卫</span>军顺势占领<span>总</span>岗山北麓的车岭和马岭,<span>原</span>来不可一世的土<span>匪</span>豪强武装连拚一把的勇气都没有,逃之夭夭。
安润宸后悔了,当初难民作为累赘被驱赶到仁区,现在则成为仁义社的绝对助力。本来就难以抵挡仁义军的进<span>攻</span>。<span>现</span><span>在</span><span>突</span><span>然</span><span>增</span><span>加</span>一、二十万自卫军,这仗还怎么打。
本来增援名山的五百余人走到邛崃就不敢走了,周为在总岗山仁义社己建立根据地,蒲江县城就在总岗山下,危在旦夕。
安润宸现在成了补漏队员,疲于奔命,他把咬紧牙关抽出一百余人,再收拢逃散的土匪武装三百余人,考虑到这五百人杯水车薪,就把当地村民进行联防,拉起了几干人的联防队。防止车岭马岭的仁义军向北进攻百丈关
百丈关一失,名山的清军就成了关门打狗,再无法逃掉。
总岗山的仁义军并没有倾巢出动,只爬出小股部队出击。
安润宸不知道名山这艘船还能挺多久。
在雅州府,随着剿匪和土改的完成,立即抽出大量兵源,一部从芦山出发,支授夹关。
受地<span>方</span>武装<span>围</span>攻的夹<span>关</span>终于挺了下<span>来</span>。
仁义社现在人多,到处都在重兵出击,你根本无法防守。
除<span>非</span>朝廷派<span>援</span>兵,否则根<span>本</span>不可能守住。
听到外面的脚步声就知道是师爷潘景琛来了。一定又带来什么坏消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消息了。
听到轻轻叩<span>门</span>声,<span>安</span><span>润</span>宸请<span>师</span>爷进来。
师爷一进来就苦笑道:“来了,三干多人,已占领万古和中峰。”
万古和中峰是名山的两个乡镇,向北可以支援夹关,向东可以进攻百丈关。
和南面总岗山仁义军相配合,对百关就形成夹击之势。
如果清军再不增援,百丈关无法守住,百丈关一丢,名山万事皆休。
这是一部从雅安上里出发占领了中峰和万古的仁义军,知县早看清了仁义社的意图,可看清了又怎么样?他再抽不出力量阻止。
在绝对力量面前,什么阴谋诡计都不起作用
"我已去电报局以你名义向总督发了报,如果他们再不发兵救援,我们就走下一步。大人,看开一些,我们也算对朝廷尽了最后一份力。"
知县点点头。
第二天,接到电报,防守金鸡<span>关</span><span>进</span><span>攻</span><span>的</span><span>部</span><span>队</span><span>撤</span><span>往</span>百丈关。衙门也一同撤往。
知县管制了电报局,没去通知部队。因为部队正在和对方接触中,根本撤不下来,此时撤退就是大溃逃,徒增死人而己。而且打散的部队很可能又形成匪患。
这时又接到消息,<span>百</span><span>丈</span><span>关</span><span>落</span><span>入</span><span>仁</span><span>义</span>军之手。
打是打不赢的。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叫兵卒退回县城里,据城墙而守。但是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破城是迟早的事。况且也撤不下来。
二就就是投降。
投降仁义社<span>并</span>不恐怖,据他了解的情况,仁义社并非土匪,<span>而</span>且可以说是仁义之师,他不<span>杀</span>人,不放火。不欺负人,反<span>而</span>非常重视民生和教育。
被俘的官员沒一个人格受辱,现在很多都在县乡办的学校里教书。待遇不错,而且没有岐视。
最不可理解的事。反抗最激烈的芦山知县。以及一些不愿留在仁义社的官员,在学习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发了两块钱,让他们回家。
但芦山知县没要钱,甚至沒要吃的,他只要了张路条,和仆人师爷一起吃树皮草根,从芦山到的夹关。
这在读书人中引起<span>极</span><span>大</span>反<span>响</span>。
虽说是敌人,也不得不<span>佩</span><span>服</span><span>仁</span><span>义</span><span>社</span><span>的</span><span>光</span><span>明</span>磊落。
曾经雅州府劝降的找过师爷,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沒同意,但师爷和他早有默契,也和仁义社有地下联系。
通过地下渠道,安涧宸和红宜见了面。
<span>两</span>人都在<span>互</span>相<span>打</span><span>量</span>。
"红<span>女</span><span>士</span>,<span>您</span><span>好</span>,<span>您</span><span>的</span>名字安某可是如雷贯耳。"
在这男尊女<span>卑</span>的时代<span>里</span>,他也生不<span>出</span><span>一</span>点轻视之心。
不是说这女人握着生杀大权,就凭这女人在雅州所做的这一切,也让许多男子汗颜。
红宜穿<span>得</span>很朴实,短蓝色布衣,青色长裤,一双黑布鞋。
但难掩她的天生丽质,虽说嘴角含着微笑,但眼神犀利,浑身散发<span>出</span><span>久</span><span>居</span><span>上</span><span>位</span><span>的</span><span>霸</span><span>气</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