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其它小说 >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 第29章 何以中国(2)

正文 第29章 何以中国(2)

  方孝孺突如其来的咆哮,让朱允熥和解缙吓了一跳。


  看样子若不是在乾清宫里,只怕方孝孺当场就要对解缙抱以老拳,打他个满脸桃花开。


  解缙畏惧的退后半步,“方学士,不过是学论之争,您何以如此?”说着,又挪开半步,“下官看来,铭文上的中国二字,是周人以地理论之。居中之国也,宅兹中国,就是在天下中央建城,他和后来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


  “一派胡言,歪理邪说!”方孝孺须发皆张怒不可遏,面容扭曲狰狞,“简直是简直是简直是不知所谓之言,贻笑大方读书人之耻”


  “你看,你怎么还急了呢,学术讨论!”解缙解释道,“不同观点相互争辩么,怎么还带给人戴高帽的呢?”


  “周尚天!”方孝孺突然大吼,让朱允熥和解缙都是一愣。


  看着他那紫青色的脸,朱允熥赶紧回罗汉床上盘腿做好,省着一会唾沫星子喷他脸上。


  “中国为天下中央,天下中央何解?”


  “非天下一面而是四方,天子居天下之中,外扩四方,是以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天下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疆土的扩张视野不断扩大,从一个点变成面,变成无数广袤的领土和人口。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口中的以德伐战,说白了就是武力征服。


  也就是说,天下的最终含义,是中国的统治范围。


  “此乃历代典籍中,最早中国一词。”方孝孺继续说着,大步逼近解缙,双目圆瞪,“中国乃传承耳,上至夏商周下至本朝代代传承之名。《说文》一书中说,夏,中国之人也。”


  “上古已有定论,中国乃国之称,非一隅之说。按解学士所言,指铭文中所说天子中央之地,汝是何居心?”


  说着,顿了顿,“若非如此,春秋战国之国,为何都称华夏列国,而非中国?”


  “我”解缙一顿,看着对方咄咄逼人的目光不免有些心虚,“我说不过你!”


  “你所说是胡言乱语自然站不住脚,你不是说不过我,而是说不过你!”方孝孺忽然对朱允熥抱拳,大声道,“皇上,解缙有小才而无大德,臣请皇上将其开缺翰林院,更开缺出东宫文华殿,不得给太子授课!”


  别人都没怎样,他倒是嫌气的够呛,说话时浑身都哆嗦着。


  “这铭文还是我翻译的”


  朱允熥瞪了解缙一眼,对方马上闭口不语。


  “来人,赶紧给方学士看座上茶。”朱允熥打岔,笑道,“有话慢慢说!”


  “这事如何慢慢说?”方孝孺怒道,“涉及吾国吾种之言,如何能慢!”


  眼看他就要对自己开喷,朱允熥赶紧说道,“此物诚如爱卿所言,是大明之祥瑞。朕想在宫中,单建一殿,用以摆放此物。等日后太子皇子等长大,由大学士等讲解!”


  “单建一殿?”方孝孺眼睛转转,“宫内建殿又要劳民伤财,大兴土木”


  朱允熥顿感头疼,“那爱卿你说,放在哪里?”


  “国子监!”方孝孺正色道,“国子监乃天下最高学府,此物放置于内,可使天下士子皆明何以中国耳!”


  “如此甚好!”朱允熥大笑道。


  说着,忽然心中一动,“刚才爱卿所说何以中国四个字甚美,朕想,不如就用做来年殿试的题目吧!”


  瞬间,方孝孺脸色缓和许多。


  这时王八耻悄悄上前,低声道,“皇上礼部尚书郑沂,大学士高逊志,杨淞张显宗,侍郎夏原吉,还有翰林侍讲齐泰,黄子诚。等人在外头侯着觐见!”


  “来的正好!”朱允熥笑道,“让他们都进来,看看大明的祥瑞!”


  几人进来之后,目光诧异的落在那方青铜尊上。


  随后由解缙讲解之后,脸上都满是欣喜若狂之色。都是文人士大夫出身,也顾不得此处是乾清宫,兴高采烈的议论起来。


  关于铭文内中国的含义,他们的见解出奇的一致,更使得解缙朝边上挪了挪。


  “诸位爱卿!”朱允熥笑着开口道,“其实朕心中正有一件事,放在心里许久,今日难得你们都在,咱们君臣商议一下!”


  “臣等聆听圣训!”


  “圣训谈不上!”朱允熥笑着,目光看着他们的脸,“朕想着,修书!修一部古今达成的书籍!”


  突然间,朱允熥明显的察觉到这些书生的呼吸急促起来。


  “要包括上古典籍到本朝著作,不拘于四书五经,要博采百家之言!”朱允熥继续笑道,“朕心里想着,除了这锦绣江山,总要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传家的东西!”


  “皇上是想修类书还是丛书!”礼部尚书郑沂开口问道。


  类书是数据库,丛书是百科工具书,其中大有不同。


  朱允熥想想,“丛书!”


  这些臣子们,眼睛再度一亮。


  “集合古今大成之丛书!”大学士高逊志沉吟道,“非短时之功也!”


  “耗费时日不怕,反正朕还年轻,有的是时间!”朱允熥笑道,“你们也都正值壮年,朕不怕花时间也不怕花钱,只要书编好。这可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万年之事,朕看不用非拘泥于朝廷官员参与编纂,民间大儒学者,尽可以请来。”


  “皇上所言甚是!”解缙开口道,“书非一家之言,当取百花齐放之意!”


  朱允熥巴不得人越多越好,恨不得大明有影响力的文人学者都参与进来。这样的话,日后他推行新政乃至完全开放海禁时,这些人也没工夫整日在他耳根子边上嘟囔。


  一举多得的好事!


  “编纂书籍的事,还是要你们翰林院挑头。”朱允熥看看翰林院众人,在他们急促又兴奋的目光中说道,“嗯,方学士,你来主审。”


  方孝孺动容,肃然起身,“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人一辈子最大的两个渴望,一位帝师,二位留名。


  何以留名,贤臣忠臣万世之师三种,皇帝下令编纂书籍,是整个国家的文化盛世,足以千古留名。


  “皇上,臣以为主审不易仅一人!”


  解缙忽然开口,马上引得翰林院众人怒目而视。


  “本就是集大成之书,古往今来天下之书何止万千,学说更是数不胜数。一人之力,难免有不及。况且以一人论万文,未免有失偏颇!”


  “若一人主审,就好比考官。别人的文章在他手里,他让过就是让过,他不让过就是不让过,以自己喜好而定,以自己好恶分类。”


  “以自己为对别人为错,如此编书,失了趣味,也有失公允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