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另一个时空二战的过程来看,美国和俄罗斯都会加入盟国。
身处其中才知道局势的凶险,现在罗克都不确定美国和俄罗斯的立场,所以罗克才不敢轻易下注。
美国的立场先不说。
俄罗斯刚刚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就两家联手瓜分波兰。
据说在布格河会师的时候,两国官兵相互致意,友好亲密,关心好的跟一家人一样。
这也可以理解,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俄罗斯有过一段蜜月期,两国抱团取暖,德军的很多军官,都在俄罗斯接受过训练。
俄罗斯通过和德国的合作,得到了德国人的先进技术,提升了国内的工业能力,将沙皇时期遗留的军队改造成现代化军队,德国人功不可没。
德国则是通过和俄罗斯的合作,培养了大量军官和技术军人,并且验证了古德里安的机械化战术,客观上促进了“闪电战”的完善。
关系好到这种程度,只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小胡子和大胡子都不是屈居人下的主,两个刺猬就算再相互依偎取暖,也要防备着被对方刺伤。
美国人的立场更模糊。
美国的资本家唯利是图,利益是美国唯一的立场,如果德国击败英法联军,那么美国加入轴心国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增加。
波兰战役结束后,大西洋舰队主力从哈利法克斯返回鲸湾,主要就是防备美国人突然翻脸。
哈利法克斯距离美国太近了,如果美国突然宣战,大西洋舰队根本没有反应时间。
所以返回鲸湾是最佳选择,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呵呵,我们担心美国人加入轴心国,美国人还担心我们加入轴心国呢——”罗克人间清醒,美国人的顾虑不比南部非洲少,胡佛每隔一天都会给罗克打一个电话,希望确定罗克的立场。
罗克的立场就是南部非洲的立场。
别看南部非洲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罗克要是决定加入轴心国,没几个南部非洲人会反对。
如果现在英国国王还是乔治五世,那么南部非洲的英裔,还会对英国有一些感情。
爱德华八世的闹剧,经过南部非洲媒体的反复报道已经人尽皆知,连英国国王都因为一个女人放弃了大英帝国,南部非洲英裔连英国人都算不上,对英国还能有多少感情?
对于南部非洲的英裔来说,南部非洲才是值得他们效忠的国家。
不过加入轴心国——
小斯的表情很精彩,又有点跃跃欲试。
不是小斯喜欢束棒,实在是英国和法国表现太辣鸡,小斯不屑于和英法为伍,如果加入轴心国,对南部非洲来说貌似利益更大。
里宾特洛甫的承诺,有划定势力范围的意思。
承认南部非洲在非洲的利益,也就意味着战后,南部非洲可以接手英国和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承诺没概念。
这么说吧,非洲现在加上利比里亚,3020万平方公里分属五个国家,除了南部非洲和利比里亚,剩下的分别是法国殖民地、英国殖民地、以及意大利殖民地。
如果战后南部非洲接手英国和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那么事情就大条了,到时候南部非洲的领土面积肯定会超过俄罗斯。
俄罗斯虽然国土广袤,绝大部分都是无人区,能产生的经济利益并不多。
非洲可是地处热带,连撒哈拉沙漠都是风水宝地,地底下有无数石油,也就意大利人不知道,否则的话,德国和意大利就不会有石油危机。
想想如果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不缺油,北非战役能打到什么程度?
估计那时隆美尔的绰号就不叫沙漠之狐了,应该叫沙漠之鹰。
那还不得上天啊。
“不可能的,即便我们加入轴心国,那么未来我们和德国人之间仍必有一战。”亨利比小斯更清醒,小胡子可比温斯顿难相处。
温斯顿最近和南部非洲也联系频繁。
德国和俄罗斯瓜分波兰,标志着内维尔的绥靖政策彻底失败。
现在德国将进攻波兰的主力部队抽回到西线,英法联军压力空前。
内维尔的压力更大。
对于内维尔的绥靖政策,英国国内本来就有很多人不满,尤其是军方,对于内维尔的不满已经达到极限。
现在英国国内已经有人提出,必须有人为英法联军目前的困境负责。
很明显,最应该为此负责的就是内维尔。
作为一直以来的主战派,温斯顿突然发现他的机会来了。
罗克也对内维尔的绥靖政策非常不满,所以装甲第二军还没有出发前往英国本土。
即便装甲第二军抵达英国本土,只要南部非洲没有向德国宣战,那么南部非洲就依然是中立状态。
“法瓦尔特要全力保障钢铁需求,南非公司和罗德西亚公司要全力保障物资供应,伦敦和巴黎没钱可以先欠着,以国库黄金为抵押。”罗克也是心狠手辣,趁你病要你命。
英国和法国,跟即将覆灭的大明王朝一样,国家没钱,钱都在资本家手里。
国库黄金储备是不能动的,一旦黄金外流,英镑和法郎会瞬间贬值,看看魏玛政府时期的德国马克,就知道货币贬值的速度有多快。
抵押并不是外流,虽然送到南部非洲保存,名义上依然属于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南部非洲工业品也是要成本的,不可能无条件援助。
当然转运国库黄金对于英法来说都是个艰难的决定。
英国还好,跟德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呢。
法国就迫在眉睫,一旦德军突破马其诺防线,德国人搬法国人的黄金可不会手软。
当然法国人也不担心,毕竟上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坚持了整整四年,谁又会相信,这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只能坚持六个星期呢。
不仅仅法国人对自己有信心,比利时和卢森堡、波兰、捷克等等国家都对法国有信心,所以他们都把自己的黄金储备早早送到法国保存,一共288吨。
这部分黄金还有故事,咱们以后再说。
德国和俄罗斯瓜分波兰,波兰政府并没有投降,而是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继续领导波兰人抵抗入侵者。
流亡政府总理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曾经是波兰英雄,在波苏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战后西科尔斯基长期担任波兰总理兼外长。
1926约瑟夫·毕苏斯基于发动五月政变,西科尔斯基保持中立,后来离开波兰旅居法国,曾在法国圣西尔军校任职,期间写了一本关于未来机动战的书,预测了下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提出了与德国“闪电战”类似的进攻方式。
西科尔斯基也因此和法国的戴高乐、俄罗斯的图哈切夫斯基一起成为“闪电战”理论的创始人。
波兰战役爆发后,西科尔斯基返回波兰,波军总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元帅拒绝让西科尔斯基指挥军队,西科尔斯基再次经由罗马尼亚途径巴黎逃往伦敦,并在伦敦组建流亡政府。
这里就能看出,西科尔斯基还是很聪明的,他没有选择在巴黎组建流亡政府,而是在伦敦组建,这充分证明西科尔斯基眼光的长远性,如果是在巴黎组建流亡政府,那么过不了多长时间,西科尔斯基还得跟戴高乐一起流亡英国。
在伦敦,西科尔斯基的日子也不好过。
上面说过,波兰政府在战争爆发前,已经将波兰政府的黄金储备运往巴黎储存。
流亡政府成立后,西科尔斯基试图讨要这笔黄金,却被巴黎拒绝,因为巴黎不承认西科尔斯基流亡政府的合法性。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西科尔斯基依然坚持重组部队。
波兰政府虽然已经投降,波兰人民没有投降。
流亡政府成立后,波兰海军官兵坐船前往英国,坚持对德作战。
不愿意屈服的波兰陆军,则是经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或者穿越波罗的海从波兰逃出,先后有近万人抵达英国,这些人被称为“西科尔斯基旅客”,西科尔斯基以他们为班底,组建新波兰部队。
新波兰部队的处境艰难,他们缺少武器,士气低沉,一些士兵甚至没有接受过完整军事训练,仅凭一颗爱国心逃出波兰参加军队。
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对待西科尔斯基的态度暧昧,在西科尔斯基刚刚抵达英国的时候,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的态度一样,认为波兰已经灭亡,西科尔斯基无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待西科尔斯基颇为冷淡,有人甚至劝说西科尔斯基不要惹怒德国人,避免德国在波兰采取更残酷的统治方式。
凡此种种,让西科尔斯基接近绝望。
德军从波兰战场抽调主力回到西线,西科尔斯基的处境有了很大改善。
这一方面是因为英法联军压力巨大,迫切需要增援。
另一方面是因为西科尔斯基此时手下已经有了近万人,这对英法联军来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蚊子腿也是肉嘛,而且这块肉看上去还会越来越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