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春节和重要家庭事情时,湘西有走亲做客的习俗。70年代乡下少车无电话,来往全靠走路。一家拖儿带女,挑着担子,起早贪黑,步行几里至几十里。艰难付出,仅为亲人见面办事和团娶吃饭。
我家兄弟姊妹几个,相隔几岁不等。父母每年带着幼小的我们,去40里远的外公外婆家拜年。他们各挑一担箩筐,筐里往往一头是小人,一头是换洗的衣服和土特产。天蒙蒙亮时出发,一路鸡鸣狗叫,迤逦20里后到县城,歇会干吃个红薯,继续赶路。到山哥寺后是5里石阶路,一脚高一脚低,箩筐晃悠打转,小孩发晕哇哇哭。响午赶到外婆家,开始了好吃好玩的快乐时光。
小孩子天生奇想,可缺乏用处和玩处,天天求看带去邻村看电影和走远亲做客。年长几岁后,父母让小的坐箩筐,大的跟着走。几十里路走来,脚酥软了抬不起腿。
小学时,大表兄来我家拜年,返程时与父母商量带谁去外公家做客。我不去,不急不闹。
他们走在路上,发现前面的我,用父亲(当老师)的粉笔,在出门路沿途写字告示:要去央老墟。晚上,我躺在外公木房子走廊上长登上,又十分想念父母。
一年夏天,我跟母亲从外公家返回,路过县城没有吃碗面,失望得流眼泪。离家还有十里时,我落在后面不想走,慢吞吞,气鼓鼓,脸沉沉。眼看路边的梨树,挂着诱人青黄果。母亲知道我的心思,给5分钱。太少了,我不要。
我上初中时,马路上行人多车辆少。常见挑担子的汉子妇女,卖柴卖炭,也有用箩筐装小孩出门做客。偶尔有拖拉机,在平地和爬坡时,嘟嘟嘟一路黑烟。我们背着书包在后跟着跑,抓住后门爬车。如果爬上车,可免去步行10里的疲劳。下车时,身子外探,抓住后门,双腿落地跟跑一段,不至摔倒。
肩挑背扛手提的乡村社会仍在延续。1980年,小姑全家进城。她挑着箩筐,一头是小儿子,一头是家当,后面跟着女儿,前往与已在单位的家人汇合。90年代,她子女大学毕业,在国内外工作。
历史翻到2007年,我在广东上班并买了小车,免去了逢年过节全家难买到车票和挤车的苦处。当年深圳突破100万辆机动车,但老家车子仍少。到了2010年代,中国汽车普及,相当于80年前的美国。从此湘西箩筐人的情景,已成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