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家康这孩子机灵,用双胞胎之间特有的方式让他姐姐把心中的气给散了出来。
然后又当着众人挑明了这件事情,再不着痕迹地让家安自己承认,其实她的内心并没有那么后悔,只是一时有点想不通罢了。
这小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肚子里有这许多弯弯绕了。
家国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也放在了心里。
当然了,作为大哥,他也不会跟妹妹计较什么的,他只是有些奇怪而已。
在双胞胎恢复正常后,这话题的焦点又回到了家国身上了。
几个孩子又开始缠着大哥给他们讲这次出去有什么趣事了。
家国没有时间多想什么,就被他们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淹没了。
林鸿月看着侃侃而谈的家国,有些羡慕。
看人家的儿子多有出息啊!
再想想自己的大儿子,她都忍不住叹息。
大齐跟家国从小一起长大,两人也只差了一句而已,可两人走的路却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了,她倒不是说当厨子有什么不好的,毕竟孩子他爸就是厨子,大齐这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只是人哪,就最怕比较。
要论挣钱,其实家国是比不上大齐的,大齐的工资可比家国的要高多了。
可要论体面,那家国的工作绝对甩大齐的十几条街。
家国可是在机关工作,干部身份,不管在哪里,这都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而大齐,不管他厨艺再好,挣得再多,那也只是一个整天被烟熏火燎的厨子,现在看不起这个行当的人多得是。
如今可不比过去了,在过去吃不饱饭的时候,厨子可是肥差,而现在,厨子的地位可降了不少。
想到这里,她默默地把眼光又移到身旁埋头苦吃的小儿子身上,也不知道这小子能不能争点气呢。
大儿子选了厨子这一行,跟着他爸干已是定局,一眼都能看得到头,最高的成就,估计就是像他爸现在这样,当上大饭店的厨师长了。
现在她的希望就全都寄托在小儿子身上了。
小旭这孩子跟大齐不一样,不提别的,他的学习还是很好的,这一点不像他们俩口子,更像他舅舅。
也不知道小旭将来能不能像家国或是家康一样,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等毕业了,再分配个好工作。
娄晓娥在旁边,看见她一会儿抬头看着家国两兄弟,一会儿又低头看小旭,仿佛在比较着什么,觉得很是奇怪,
“林姐,你这是在做什么呢”
林鸿月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晓娥,说出来你可别笑话我啊!
我是觉得你们家家国实在是太有出息了,姐我实在是太羡慕了。
我就想着,也不知道小旭这个臭小子以后能不能有家国的一半出息呢?”
娄晓娥听了,嘴角就忍不住上扬了。
作为当妈的,听人夸自己的孩子,说不高兴那肯定是骗人的。
不过,她还是很会礼尚往来的,于是又夸了回去,
“林姐,你这话太夸张了!
小旭这孩子我知道,听说很像他舅舅,脑袋瓜聪明得很,玩得一点都不少,可成绩却从来就没有下来过的。
以后肯定能考个好大学的。”
这两位母亲开始了商业互吹模式。
就这样,家国“接风宴”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吃完饭,家国却没有急着回房,而是来到了父母的房间,询问有关弟妹的事情。
“爸,妈,是不是我离开这阵子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今天安安怎么这么别扭?
还有,康康也有点古里古怪的。”
不愧是当大哥的,弟妹一有点异常,他就察觉了。
娄晓娥也没瞒他,就把事情说了一遍。
因为之前家国在准备出差的事情,家安这事儿当时他们就跟家国说。
做为一个护妹的大哥,家国的想法与父母亲不谋而合。
“爸,妈,我觉得你们做得也没什么错,安全还是第一位。
还有啊,就安安那副脾气,压根就不适合这种活动。
她从小娇生惯养着长大的,十几岁就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住个校都牢骚满满的。
让她到老乡家借住,她能习惯才怪呢。
我看她呀,只是看别的同学干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心里头羡慕罢了。
说白了,这丫头还是虚荣。”
不得不说,知妹莫若哥,家国把家安的心理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看着儿子,娄晓娥真是觉得他是哪儿哪儿都好,
“家国啊,刚才家安说的话你可别往心里去,回头我说说她,哪有这么跟大哥讲话的?”
家国制止了她,
“妈,没什么事儿,当大哥的,哪能连这点肚量都没有啊?
而且,刚刚康康不是帮我出气了吗?
这小子,可真是有长进,比以前会说话了。”
提到这个,许大茂也点起了头。
他也发现了,家康这孩子确实是比之前成熟了。
这也难怪,双胞胎已经满二十岁了,只有半年大学就要毕业了。
不过,家康这孩子成绩好,运气也好,被他们系里的一位教授看中,保送研究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硕士是最起码的,至于会不会继续读博,等到时候再看。
许大茂他们不管,只要家康自己开心就好。
三个孩子中,除了身体不好这一点,其它方面他算是最省心的了。
至于家安,她可没打算考研。
用她的话讲,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早就够够的了,她是巴不得早点出来工作呢。
她们学校的毕业生,现在可是相当的抢手。
外交部、商务部这些部门每年都会分走不少,剩下的,去的也基本是一些大型的国企。
要问她最想去哪里,那当然是外交部了,这也是大部分京外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
当然,能不能去就不是她们这些学生说了算了,主要还得看学校的跟用人单位那边的意见。
这个年代,在毕业分配工作时,个人的意愿可以说是约等于无。
当然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校老师可能会过问一句,问问他的意向是去哪里,然后再进行分配。
至于一般的学生,自然没有这个待遇了。
家安虽然成绩还不错,可毕竟离特别优秀还差着那么一截。
她自然是属于等消息的那一拨的。
这就好比旧时候的盲婚哑嫁一样,在揭开盖头之前,新郎是什么样子的一概不知。
娄晓娥曾经问过,看是不是要想想办法,托托关系什么的。
可家安却说不用。
她是这样说的,“这种事儿着急也没用,等结果公布了自然就知道了,反正对面的都是青年才俊,揭盖头时也不用怕吓着自己。”
当时听了她这话,许大茂他们都不知道该说她什么好了。
这哪像是个大姑娘说出来的话,真糙。
不过,这理儿却不糙。
再说了,通关系,哪有这么容易的。
找遍许家的亲朋故旧,也没有哪个在有外国语学院有关系的,至于外交部,那就更不用说了。
那个小强的岳父可能会认识一些人,可这关系绕得就有点远了。
人家愿不愿意帮忙先不说,即使愿意,这样人上托人去办事,搞不好反而会坏事,还不如什么都不做,静等分配呢。
家安这孩子看似大大咧咧的,其实她也有心思细腻的时候。
她可不愿意自己父母为了她工作的事情,到处点头哈腰去求人。
她家是不缺钱,可有的时候人情比金钱更珍贵。
人情债可不是那么容易还的。
可以这么说,许家的三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当然也各有各的缺点。
不过总的来说,都是很好的孩子。
反正许家的长辈们,对自家孩子已经很满意了。
外面羡慕的人也是大把大把的。
秦淮茹就是其中一个。
她现在每天来许家院子上班,跟孩子接触得越多,这感觉就越明显。
她以前觉得,她家的三个孩子就够不错了。
现在她知道了,这是没跟许家的孩子们比。
自打许家买了新院子,她见到家国的次数就比较少了,每次见面,都是眼前一亮的那种。
要不然之前她跟婆婆也不会压着贾东旭试探许大茂的口风。
可惜的是,当时人家回复的是家国不着急找对象,其实也就相当于回绝了。
当时她也就死了心。
只是年前这段时日,她经常能在许家碰到家国。
这可真是个好孩子啊,她又忍不住开始心动了。
这要是能做自己的女婿该多好啊!
可惜槐花那个死丫头,跟个木头似的,也不知道主动一点。
放了寒假也整天闷在家里,她想让女儿跟她一起来许家串门,正好顺便帮着看看孩子。
可槐花是这样说的,
“要是您就把小豆子放在家里,我就帮忙带他。
要让我跟您去许家,免谈!
人家又没那个意思,还老让我送上门去,真够丢人的!”
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说出来的话能把人噎死。
她婆婆也跟着劝槐花,可这孩子,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真是让人着急。
贾东旭就只得硬着头皮,在母女俩中间帮忙调和。
可母女俩是谁也不理谁,把这个老实人给急得,大冬天的都是满脑门的汗。
不过,最后还是秦淮茹让步了。
这也正常,很多时候,真爱孩子的父母是扭不过孩子的。
不过,她还是有点生气。
于是决定,隔一天就把小豆子放在家里让槐花帮忙带。
这丫头不是说只要把小豆子放家里,她就帮忙带着吗?
现在就是她兑现承诺的时候。
槐花也被她妈这神来一笔给气乐了。
不过她也没有示弱,反正她挺喜欢这个小外甥的,带就带吧,就当自己是托儿所的老师好了。
上一天班休息一天,她还赚了。
秦淮茹这样一操作,许母他们反而有些不习惯了。
之前天天能摸到小豆子那胖乎乎的小手的,现在只能隔一天看到了。
于是,许母又开始频繁往外跑。
不是去别的地方,而是去许家老宅看圆圆,她那可爱的重外孙。
那孩子还没满一岁,不过可能是营养比较好,那个头儿可是不小,手脚也很有力气。
小强一直开玩笑说,这孩子将来头脑简不简单不知道,可这四肢绝对是发达的。
这孩子很爱笑,一逗就会咯咯咯的,嘴巴张得老大,露出粉红的牙床,上面还点缀了数颗米粒般大小的牙齿。
许母最爱的就是逗他笑了。
为了留住孩子这天真无邪的笑容,家国经常被他奶奶抓壮丁。
多数时候是给圆圆拍照片,偶尔也有录像。
二老的房间里,有一本厚厚的相册,那就是圆圆的专辑,从刚出生的,一直到现在九个多月了,按时间顺序排得整整齐齐的。
许母说了,这是她为圆圆准备的礼物,等圆圆长大后再交给他。
这可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老太太也算是有心了。
这个她其实是跟儿子儿媳学的。
从大儿子家国出生开始,许大茂夫妻就一直坚持给孩子们定期拍照。
那可是六十年代,拍照是一件奢侈的事,可在这件事上,夫妻俩花起钱来眼睛是连眨都不眨一下的。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家里的相册是攒了一本又一本。
三个孩子每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相册,而且都不止一本。
这些可都无比珍贵的,闲瑕时拿来翻一翻,便会让人觉得时光的流逝是如此之快,让人会更加珍惜眼下的日子。
时间是最无情的,永远都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转眼间,一年又结束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
一九八五年,对于许多工厂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
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价格双轨制从之前的石油行业扩大到了各行各业。
这件事,其实与每一位公民都是息息相关的。
不仅仅是工业产品,农产品也不例外,八五年的第一号文件,就大刀阔斧地取消了自1953起实行了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的合同内外双轨制。
其实,对于农产品来说,之前就有迹可循了。
这几年,农产品的价格已经一点一点的涨上来了不少。
像小饭馆跟王家村的合作,他们之间交易的价格一向都是随行就市的,按市场价变动的频率,一般几个月到半年调整一次。
只是饭馆菜品的价格却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未有改变。
他们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一来成本涨的幅度并不算大,相对于成品菜价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二来就是为了保证饭馆的口碑了,要是有一点点风吹草动,饭馆的饭菜就涨价,那肯定没有人会愿意光顾了,更加不要指望有回头客了。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一致决定,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