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三国从出走江东开始第二百三十八章精诚方得卧龙出不仅成功化解了一波小危机,还重新整肃了军纪,然而刘备却半点也高兴不起来。
新野经过上次一战,几乎将最近几年的积蓄消耗一空,不仅钱粮几乎没有盈余,就连攒了几年的王牌骑兵也全部赔了进去,虽然战后经过补充总兵力并没有缩水,但现在新野军的战力可是大不如前了。
这些倒也罢了,毕竟新兵可以练,骑兵可以再攒,但失去徐庶这个军师却让刘备承受不起。
刘备以平定黄巾起家,然而到了诸侯割据的时代,由于根基浅薄始终无法拥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发展军力,这也导致他几乎每战都是以弱打强,自然是败多胜少。
徐庶到来以后这几年,依然是以弱打强,然而每每以弱胜强,让刘备认识到一个出色的谋士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刘备对徐庶可谓敬重有加,几乎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徐庶在军中的地位不比关羽、张飞低,然而就在刘备感觉大业有望的时候,曹操却用了一招釜底抽薪,直接利用徐母逼迫徐庶不得不回许都听命。
虽然徐庶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谋,但曹操并不缺少一个徐庶,他帐下顶级谋士就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
说白了曹操强行召回徐庶,不是因为他需要徐庶,而是他需要刘备没有徐庶,他成功了。
即使是后来水镜先生说徐母性情刚烈,召回徐庶的书信有诈,然而为时已晚,木已成舟,即便是徐母死了,徐庶就是个摆设,曹操也不会再让徐庶回到刘备身边了。
徐庶临走之时再次推荐了诸葛亮,刘备经过多方打听,也相信诸葛亮是个大才,但他之前已经两次造反诸葛亮草庐,却是连个人影子都没有见着,对此刘备也曾怀疑诸葛亮是否故意对他避而不见。
不过徐庶也曾说过,诸葛亮绝非轻易出山之人,必须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即便诸葛亮当真是避而不见,也有可能是考验他的诚意,莫说是诸葛亮还未曾拒绝他,即便是拒绝了,只要诸葛亮还不曾出山,他也会继续坚持。
夏侯惇退兵之后,襄阳与新野也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刘备已经没有钱粮再主动发动攻势,而蔡瑁见识过刘备连曹操都敢正面抗衡之后,也没有去招惹新野的意思。
虽说除了刘备必然能让曹操大悦,但蔡瑁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大概是打不下新野的,这事儿风险太大,万一偷鸡不成蚀把米,那就得不偿失了。
襄阳城内,蔡氏与蒯氏的斗争也告一段落,蒯良在三个月前便染上重病,刘备佯攻襄阳的时候,蔡瑁便将蒯氏在襄阳的势力瓦解殆尽,刘备退走之后,蒯越将蒯良接回了江夏,这也意味着蒯氏正式放弃了在襄阳的利益。
如今襄阳城中唯有蔡氏一家独大,刘表沦为傀儡,刘琦整日躲在府中,忧愤郁结,以泪洗面,却是不敢有任何动作。
刘备早已经放弃了刘表,刘琦更是指望不上,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诸葛亮,因此派了许多探子盯着隆中草庐的动静。
这一日探马来报,诸葛亮前日已经回到草庐,刘备大喜过望,立刻就要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关羽、张飞刚刚受了杖刑,行动不便,护卫刘备的职责再次由赵云担任。
赵云只点了五十骑随行,并不是赵云自恃勇力,而是新野已经没有更多的骑兵了。
刘备一行疾驰一昼夜便赶到隆中,与探马交换情报后知道诸葛亮还在草庐,并没有离开。刘备心中振奋,这一次不管如何是能见到诸葛亮了,无论成与不成,都比前两次结果要好的多了。
赵云见过凤雏先生庞统,虽然他长得其貌不扬,但其洗礼的言辞和惊人的洞察力都让赵云佩服,想到要再见与之齐名的卧龙先生,心中亦是无比的期待。
刘备更是求贤若渴,二人路过卧龙岗,听到当地农人荷锄而歌:
刘备惊奇的问道:
农人们答道:
刘备、赵云心中称奇,对诸葛亮更为期待。
过了卧龙岗向前几里有一疏林,诸葛亮隐居之草芦便在其中。
刘备命令随从们都在疏林中休息,自己只带了赵云穿过疏林,前去拜访。
刘备第一、第二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见其人,第一次见了诸葛亮好友崔州平,二人理念不合,话不投机。
第二次见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刘备诚心相邀,二人却委婉推辞,显然并不看好刘备。
这一次终于要见诸葛亮,虽然有徐庶推荐,但刘备心中委实难定,患得患失,若非他屡遭挫折,心志坚定,此刻早已绝望。
二人很快来到诸葛亮草芦之前,只见柴扉紧闭,刘备、赵云整理了一番衣冠,刘备亲自上前一步轻叩柴扉。
不多时脚步声传来,柴扉吱呀一声打开,露出一个八九岁灵童圆乎乎的脑袋,这小童曾经见过刘备,当时刘备报上的一连串名号让其印象深刻。
刘备也认得这小童,见到是他,轻声问道:
小童老气横秋道:
刘备、赵云对望一眼,心道:
二人随着小童进入院中,刘备忽然拉住小童道:
小童皱眉道:
刘备拱手道:
小童想了想,摇头道:也不多言,自己走到一边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赵云见那书正是长沙所产,不由得又想到了长沙孙绍。
经过糜芳、傅士仁之事以后,赵云亦觉得在新野诸人面前提起长沙,终究引人误会,于是对长沙讳莫如深,轻易从不再提,不过在他心中,对于那几日所见以及孙绍其人,还是不时想起。
刘备、赵云原以为诸葛亮高卧最多不过一个时辰,不曾想这一等就是两个时辰,赵云都站的腿脚微酸,于是对刘备道:
刘备摇头道:
赵云听刘备如此说,也不多言,陪着刘备站的笔直。
刘备轻叹道:
赵云听完并无表示,刘备知道赵云素来不喜在背后议论旁人,也不再多言。
二人又等了约盏茶的工夫,只听得草堂内一个清亮的声音唱道:
刘备往小童看了一眼,小童答道:
小童说完走了进去,诸葛亮问道:
童子答道:
诸葛亮皱眉道:顿了一顿,又对外道:
又过半晌,只见一人步出草堂,其人身长八尺,面若冠玉,纶巾博带,身披鹤氅,飘飘然如同神仙中人。
赵云见过凤雏庞统,原以为与之齐名的诸葛亮亦同他一般,相貌平平,以才学出众,却不料诸葛亮与庞统容貌如此相差千里。
赵云心道:
刘备想法与赵云类似,亦看出诸葛亮绝非轻言可动之人,暗道:
刘备、赵云心念未已,诸葛亮歉然道:
刘备替小童开解道:
诸葛亮听完不再纠缠此时,引刘备、赵云入内叙谈。
三人分宾主坐定,寒暄已毕,刘备开门见山说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之意,诸葛亮婉言谢绝,推辞说自己年幼学疏,难堪大用。
刘备早料到此行不会顺利,诸葛亮拒绝也在意料之中,见诸葛亮自嘲才疏学浅,于是以水镜先生之言,徐庶之语为证,直言诸葛亮太过谦虚。
诸葛亮若再妄自菲薄,不啻于说水镜先生和徐庶没有识人之明,于是不再自谦。
刘备坦言心中志向是匡扶汉室,伸张大义于天下,解万民之疾苦,又求诸葛亮破局之策,诸葛亮于是说出了后世闻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说完,又让童子挂出一幅画,对刘备道:
刘备听诸葛亮如此言辞,原本忐忑不安之心反倒平静下来,原本请诸葛亮出山不多的信心,此刻却骤然提高数倍。
从诸葛亮所谋之策,包括他自绘的西川地图,都可以看出诸葛亮绝非是甘于隐居,碌碌无为了此一生之人,他胸怀天下,早有出仕之心!
刘备起身离席,拱手拜道:
诸葛亮再次婉言谢绝,刘备长叹一声,道:说完泪如雨下,衣袍尽湿。
赵云也插言道:
诸葛亮闻言,讶然道:
刘备解释道:「子龙转战千里,流落江东,得长沙之助方才离开,
他与凤雏先生同往长沙,子龙归于新野,凤雏仕于长沙。」
诸葛亮喃喃自语,他沉吟半晌,乃对刘备拜道:
刘备、赵云相顾大喜,赵云出庄让随从献上金麻礼物,诸葛亮坚辞不受,刘备道:诸葛亮这才不再推迟。
当天天色已晚,诸葛亮遂邀请刘备、赵云在草堂歇息,刘备与诸葛亮秉烛夜谈,抵足而眠。
次日诸葛亮与刘备、赵云携手返回新野的消息很快就飞到了孙绍手中。
孙绍看着手中简短的情报,咬牙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