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称霸三国从出走江东开始 > 第二百三十二章  转战汝南,攻敌必救

第二百三十二章  转战汝南,攻敌必救

称霸三国从出走江东开始第二百三十二章转战汝南,攻敌必救白狼山一战,张辽率领五千虎豹骑,抓着蹋顿指挥不力的缺点穷追猛打,最终大破乌桓五万骑兵,阵斩蹋顿,此役过后乌桓数个部落不敢再战。
以一敌十,大获全胜,张辽凭此一战足以跻身当世名将之列。
蹋顿覆亡后乌桓人以楼班为首宣布投降归顺,曹操将蹋顿本部及与之亲厚的乌桓部落覆灭,比车轮高的男子全部斩杀殆尽,妇孺则瓜分给楼班等归顺各部,楼班等部宣誓永不再叛。
当曹纯和贾诩率领的大部队到达柳城的时候,乌桓之乱已经彻底平叛,与此同时,辽东襄平城的公孙康也送上了袁熙、袁尚的人头,上表归顺。
在此双喜临门之际,曹操却半点也高兴不起来,原因只有一个,他最喜爱的谋士郭嘉,终于没有能坚持到回归中原,病死在辽东的土地上。
郭嘉的死给曹操以重创,伤心过度的曹操很快也病倒了,病中曹操与贾诩、张辽、曹纯商议,最终决定接受公孙康的降表,班师回朝。
之所以明知道公孙康并非诚意归降依旧接受,一来是曹操重病,郭嘉之死让他们更加不敢掉以轻心,因此要快速回去给曹操治病。
其二,如今远征襄城条件并不成熟,无终城到柳城已经有近千里,大军如今靠着海运能够基本满足补给。
但柳城到襄平还有近两千里路程,大军如果东征,没有充足的准备,只是把军队带到襄平城下都绝非易事。
其三,襄平城的距离也决定了公孙康即便有心反叛也难成气候,毕竟襄平城的军队要打过来也极其艰难。
最后是许昌荀彧传来的消息:刘备再度动兵,宛城险些失守,曹仁重伤,张飞战死,荀彧决定倾力南征,诛灭刘备。
这一些列消息让曹操迫不及待的回到中原,去与与南方的诸侯决一雌雄,完成一统天下的不世功业。
只不过曹操做梦也没想到,此刻有一支骑兵在他治下的中原境内左冲右突,大肆破坏,扰得中原鸡飞狗跳,民不聊生。
那日赵云领着新野仅有的三千精骑,避开了夏侯惇重兵屯驻的北方,转道向东,经由舞阴,日趋二百里,在乐进完全来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一举突破汝南方向的防线,突出豫州境内。
汝南郡在黄巾之乱前世天下有名的大郡,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在大汉数百郡中名列前茅,但汝南也是黄巾霍乱最严重的地方,直到前几年刘备脱离袁绍南下,汝南还被黄巾余孽刘辟、龚都占据。
历经近二十年的战乱,汝南之人死的死逃的逃,现在虽然地处中原地区,但人烟稀少,农业不兴,甚至连战前的长沙郡都略有不如,更不要说这两年突飞猛进之后的长沙郡了。
汝南这个现状,加上刘表多年来没有扩张之心,曹操在汝南屯驻的兵力不过八千,不过出于对刘备忌惮,曹操还是留了大将乐进镇守汝南。
汝南一无粮草可夺,二无战略意义,攻打汝南不过是徒耗钱粮,因此多年来刘备即便进攻也是北伐,从没有向汝南动过手。
多年以后,就连乐进也都有些麻痹大意了,再加上汝南都是步卒,骑兵不足一千,前线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以后,面对赵云的骑兵就只有吃灰的份儿了。
汝南郡第一个遭殃,赵云见田就踏,见屋就烧,遇敌能打就打,不能打就绕走,在兵微将寡的汝南郡如入无人之境。
乐进在赵云后面追的气急败坏,想要提前堵截,赵云行军方向却是捉摸不定,忽左忽右,忽东忽西,让人无迹可寻。
荀彧收到赵云突入汝南郡的消息,立马就猜到了徐庶此举的用意,不过荀彧却心一横,坚决不肯调兵回援,反倒是让夏侯惇加紧了攻势。
荀彧打算跟赵云拼耐心,赵云想
要围魏救赵,荀彧便偏不回援,想着只要一举攻破新野,让徐庶如意算盘落空,即使将汝南郡打得残破不堪也在所不惜。
赵云率先发难,夏侯惇也便不等军队集结完毕,便提前发动了进攻。
只不过夏侯惇大军行到淯阳城下,不由得破口大骂。
淯阳原本只是一个小城,可是曹仁大败之后,为了将战线前移,曹仁不仅将牛金留在淯阳,还拼命加固加高淯阳的城墙,甚至引入淯水做护城河,使得淯阳的防御能力几乎翻了几倍。
第一天叫阵,刘备就亲自出现在淯阳城头。来淯阳防御也是刘备与徐庶商议之后的结果,此次夏侯惇南下,与其说目标是新野,倒不如说是刘备。
刘备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果断的全军移驻淯阳县城,这样就能让战火烧到淯阳为止,最大限度的使新野百姓免受战火之灾。
另外新野虽然在刘备的加固下也是坚城,但城内毕竟还有百姓,战事一起,新野被围,除非刘备放弃仁爱之名,否则城中粮食就要军民共用,消耗大增。
淯阳已经是一座军事堡垒,刘备全军进驻,粮草也全部转移了过来,这样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就能坚持更久,以待中原变故,夏侯惇退兵。
此外,普通百姓可想不到这些,他们只会知道刘备为了让他们免受刀兵之苦,宁愿放弃新野主场作战,当真是仁义之君。
夏侯惇轻兵急进,并没有携带攻城器械,面对着淯阳城只能望城兴叹。
汝南郡,陈国县近郊一处庄园内。
赵云看着行军地图沉默不语,他缓缓将手指指向了许昌。
赵云进入汝南后,乐进第一反应并不是去追赶赵云的骑兵,他没有那么愚蠢,他判断赵云定然是借道汝南,目标却是许都,因此集中全部兵力在召陵设伏。
没想到赵云不仅没有北上,反倒南下,一举攻破了全无防备的遂平、正阳、新蔡、临泉等县城。
乐进大惊,丧师失地是守将重责,他一时不慎让赵云突入汝南已是罪责难逃,如果能够及时击退赵云,他功过相抵,甚至还能受到嘉奖。..
只不过他再次判断错了,赵云不仅没有钻入他布置的陷阱,反而攻破五六个县城,将汝南南部彻底打烂,更重要的是赵云攻打县城,在外人看来驻守的大将乐进却没有丝毫行动,汝南甚至已经有人开始骂乐进里通外贼,祸乱汝南。
乐进不得不取消埋伏,南下追剿赵云,在赵云骑兵后面吃灰,更让乐进不能忍受的是,赵云军中还在乐进追赶的路上插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四个大字。
乐进气炸了,追击的士卒都看到了这面大旗,乐进现在只要看到人笑就觉得是在取笑他。
就在乐进近乎失去理智的时候,荀彧的来信让他清醒下来,荀彧在信中说无论赵云如何迂回,最终目的必然是许都。
现在乐进被赵云牵着鼻子走,赵云定然也已经麻痹大意,此时乐进只要派出小股部队撵着赵云跑,自己则率大军秘密北上,在西华县境内汇合许都的夏侯恩部队设下埋伏,定能将赵云一举成擒。
乐进拿出地图一看,果然赵云虽然在兜圈子,但自从将自己吸引到汝南南部以后,赵云就在逐渐北移,现在所在的陈国县距离许都已经不过百余里了。
乐进当机立断,让副将带着两千人马诈作八千,自己则连夜赶到了西华县与夏侯恩汇合,同时布下天罗地网守株待兔。
西华县是陈国县到许昌最近路线的必经之路,赵云率领的新野精骑此时已经距离西华县乐进包围圈不足三十里。
华成忽然战马加速,拦在赵云面前,赵云皱眉道:
华成看着前面,
道:
赵云笑道:
华成不解道。
赵云沉声道,
华成咬牙道:
赵云闻言沉默下来,这些日子虽然他一直不曾露出焦急之色,然而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新野危局。
开始那些天还好,他还能记得徐庶的叮嘱,忽左忽右,忽东忽西,让乐进完全摸不着头脑。
但将乐进引到汝南南部以后,赵云急于做出震动天下的大事,其进攻意图就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叩兵许都。
赵云闲暇时与华成说过徐庶叮嘱的要诀,最近赵云担心新野急于求成,其行动路线已经渐渐与徐庶所言背道而驰,华成自是看在眼里。
华成相信自己都能看清楚的,敌人一定也能看清楚,这才劝谏赵云。
赵云本就是当局者迷,华成一说他便明白了,但他却怡然不惧,即便前面是龙潭虎穴,只要能让夏侯惇回援,他也必定要闯上一闯。
华成咬牙道。
赵云惊讶的看着他,道:
华成斩钉截铁的说道,
赵云立刻反应过来,华成的目标是谯县。
谯县是曹操及其宗族大将曹氏和夏侯氏发源之地,其祖宗祠堂、陵墓皆在此处,甚至曹氏宗亲家眷也有许多还在此地。
华成沉声道。
赵云大笑道。
赵云说完立刻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原地休整备战,并让华成暂时统领全军,自己则带了两百骑继续向前。
华成知道赵云另有打算,不过他既然决定不再以卵击石去闯许都,华成也不再担心。
赵云带着两百骑向前行了十余里,来到一处密林前,赵云勒住马缰,对着密林高喊道:
密林中没有丝毫动静,赵云大笑道:
密林中依旧毫无动静,赵云也不在意,自顾自说道:
赵云话未说完,密林中一声暴喝:
一将策马而出,径直向赵云冲来,此人身后跟着冲出五百余骑,赵云认得,这些都是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
赵云纵声狂笑,拨马就走,那敌将穷追不舍。
二人离开后,乐进也从林中走出,他脸上杀气腾腾,眼中却有一丝恐惧,赵云这一招太狠了,让乐进无法招架。
乐进立马让快马将赵云的打算飞报荀
彧,同时领兵去救援刚才去追赵云的夏侯恩。
夏侯恩率五百虎豹骑追了赵云十余里,赵云忽然停下来不再逃跑,夏侯恩正惊疑之间,身后已经喊杀声四起,华成领着新野骑兵已经冲杀过来。
夏侯恩大惊之色,赵云也领军反身冲杀。
夏侯恩与虎豹骑根本没有冲锋加速的时间,被赵云与华成两相夹击,全军覆没。
赵云将五百敌骑砍杀殆尽,缴获了他们的马匹装备,只留了夏侯恩一命,将他割了一只耳朵,然后扬长而去。
乐进赶到战场之时,只看到了满地的尸体,他们的铠甲装备马匹都被抢走了,当他找到痛昏过去的夏侯恩的时候才发现他还没死。
救醒夏侯恩,夏侯恩痛哭道:
荀彧接到乐进的情报,以他的涵养依旧被吓了一跳,他可以任由赵云将汝南郡打得稀烂,却不能让谯县遭受一点损失,原因无他,那是曹操故里,那里有曹氏祖宗陵墓,宗祠族人。
谯县那边荀彧并不太担心,作为曹操故里,荀彧即便是抽调兵马,也考虑过谯县的防御力量。
谯县的防备力量一直不弱,尽管此次抽调了几千人马,但城中仍有三千守军,加上曹氏、夏侯氏宗族的私兵部曲,赵云即便有万人,也攻不下谯县。
荀彧还是必须让夏侯惇退兵了,必须要集中骑兵将赵云彻底剿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以前荀彧认为赵云不会放弃寇兵许都,所以赵云再闹也不过是为了调动汝南兵力,只要赵云想着许昌,他就走不远,荀彧就敢跟新野赌。
可如今赵云已经放弃进攻许昌,那这支孤军就成了脱缰的野马,整个中原大地都可能被他们当成牧场。
如今半个豫州、兖州和司隶的兵马都在夏侯惇处,中原空虚,当真任由赵云信马由缰,其损失荀彧承担不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