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内部的掣肘远比外部的威胁更可怕。
韩信想意图继续进攻代国、赵国的计划,刘邦觉得是有些道理的,但是毕竟项羽还盯着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虎视眈眈,因此,刘邦以增强荥阳防守力量为由,把韩信收服的西魏降兵全都调走,跟着韩信一路打过来的精兵也收走了一部分,最后又给韩信凑了不到三万人的部队,可以说是辛辛苦苦一整月,一夜回到旧起点。
虽然刘邦从韩信手里抢了不少兵员,也给了他一些帮助,比如派出了自己的老大哥张耳,名义上是帮忙,毕竟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嘛,有张耳在身边,能给韩信撑撑场面也行。
但是,地球人都知道你刘邦和张耳是好基友,你这分明就是派了个人过来监视,到时候会不会从中作梗都不好说,真够让人无语的。
君命难违,韩信也只能接受刘邦的安排,在魏地待了一个月,由于西魏的军队有生力量基本上都被调走,再加上刘邦统治也比较宽松,整个魏地都很平稳,刘邦关中的地盘彻底变成了稳定的大后方,为刘邦和项羽长时间对峙提供了根据地。
等到张耳和韩信汇合后,韩信再次踏上征途,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大军的兵锋直指赵国和代国。
此时,韩信手下主力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一、韩信自己的主力
一是曹参率领的步兵,大约有两万五千人左右;二是灌婴率领的骑兵,大约有五千人;共计三万人。
二、跟随作战的友军
此时跟随韩信作战的还有陈豨(读作“xī”)、冷耳,他们只有兵力三四千,都对项羽分封有些不满,选择了起兵反抗,只是,此时此刻,韩信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几年后,自己居然会因为认识其中一个人而受牵连,最终走向末路。
三、独立运作的队伍
张耳好歹也是曾经的国君,手下还有八千多兵力,虽然投奔刘邦,那也是独立工作室,这次是奉命过来给韩信帮帮场子,打起仗来给韩信搭把手还可以,但是韩信可没权力管他,这可能是最早的“听调不听宣”的案例吧?
说实话,韩信这点部队确实不太够看,能打的精兵被调走不少,补充的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代国和赵国可不好惹,这一仗可不好打啊!
为此,韩信反复思考过后,决定先挑代国下手,毕竟柿子先挑软的捏,先攻代国比较有把握,还能避免遭到代国和赵国的两线夹击,很完美。
张耳一听韩信要打代国,立马来了精神,表示积极响应,举双手双脚支持。
为啥张耳这么激动呢?因为现在陈馀可是名义上的代国国君,这厮之前玩阴的,给张耳坑的够呛,张耳一听有机会能报仇雪恨,那必须地出把力啊!
当时代国其实没多大面积,主要有雁门郡(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附近)、云中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代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三个郡构成,在那时候,这几个地方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因为这几个郡边上有个不好惹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