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娱乐圈不该卷成这样的 > 第121章 初露狰狞

第121章 初露狰狞

自觉看穿王维的真实目标后,骆建洲当天晚上就敲开了他父亲的书房大门。
他的父亲,正是唐宇传媒的董事长,国内传媒界举足轻重的真·大老。
“我们要重视敦煌与微博科技突破传统的协同效应了,他们的合力,完全有可能打破五大对于媒体渠道的垄断!”
骆建洲一开口,就让骆董事长眯起了眼。
骆建洲很严肃,至少他认为自己现在无比的清醒,语速飞快道:“你教过我,进攻是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也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所以唐宇传媒在互联网新媒介上的发力,也已经刻不容缓了。”
“问题是,互联网媒介渠道要怎么搞?”骆董事长十指交叉,平静的反问了一句。
是啊,互联网要怎么搞?骆建洲一时哑口无言。
他的第一个想法是投资,但要知道,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互联网企业诞生,也每天都有互联网初创企业死亡,什么样的互联网企业才有投资价值?
他们外行人显然只能干瞪眼看热闹,甚至业内人也是雾里看花。
至于说“复制”成功桉例,先不说唐宇有没有能力复制,就算有,跟在人家身后亦步亦趋,又有什么价值呢?
何况,骆董事长真不认为现在的互联网,有打破传统媒介渠道的能力。
现在互联网最热的门户网站,盈利方式主要靠广告,但是一个网页的页面布局空间有限,容纳太多广告的话会影响用户的体验,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养活不了自己。
所以,骆董事长欣慰于儿子的敏感,却又觉得他有点反应过度了。
——作为一家传媒帝国的少东家,他自然不能只当一个单纯的导演,但一个小小的弹窗,能有多大的力量?
骆建洲只感到无力。
无力之处在于,他幸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浪潮,不幸的是,他不知道如何才能站在浪潮之巅,甚至一不小心还会被浪潮打翻淹没。
这种窥见遥远的前方有光,却看不清脚下路的感觉,简直糟糕透了。
更加无力的另一面是,他父亲倒不完全是对时代变革不敏感,但唐宇传媒就像是一只大象,步履维艰,难以灵活地进行“转身”。
任何一家体量巨大,有多条业务线的公司,都担心“内部相残”,唐宇传媒尤其如此。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唐宇上线一个新闻门户网站,当天的新闻当天就在网上发了,最早也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印刷出来的纸媒怎么办?
内部相互之间的力量冲突,即使是骆董事长,也不敢轻言变革。
骆建洲突然有些羡慕王维了,敦煌此前不被他放在眼里的劣势,现在居然变成了轻装上阵的优势,真tmd充满了讽刺!
尽管骆董事长不忘强调,就算一时落后,唐宇传媒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后来居上,继续站在浪潮之巅,并非难事。
真是如此吗?
骆建洲只能悻悻地将怀疑埋入心底。
……
事实上,骆建洲的反应算是慢的了。
微博科技在互联网界异军突起后,最显着的一个改变就是,社交类网站开始得到了风投们的青睐。
特别是在投资微博科技无门后,不少风投选择扶植类似微博科技的创业公司,希望复制其在国内取得的进展和成功,甚至试图超越。
“他们永远也不可能超越我们。”这是微博科技另一位创始人江雷的评价。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神态从容,面带微笑,就像是说今天中午吃什么一样平常。
而这种平常背后,却隐含着一种强大的底气和信心!
那不仅仅来自于企鹅通讯的用户注册数已经一骑绝尘地超过了3000万,而且目标是覆盖九成九的国内网民。
之所以不说是百分百,完全是怕自己骄傲——这是企鹅通讯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底气。
更多的信心来自于,在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应用只能做到信息的发布、共享和交互的时候,微博科技已经开始做更深层的数据价值挖掘了。
以企鹅通讯的弹窗为例——
一个小小的弹窗,能有多大的力量?
投放了《夏洛特烦恼》广告宣传的王传启也不知道。
但后台数据在第二天给他的反馈是,该弹窗有效点击率为惊人的93%!
所谓有效点击,就是用户点开了网页进行浏览。
换成用户数,就是有两千多万的用户知道了春节档有《夏洛特烦恼》这样一部喜剧片上映。
——因为弹窗推荐的有效时间,是弹窗发出后用户必须在24小时内登陆,才能接收到,所以并不是说每个企鹅通讯的用户都会接收到弹窗推送。
但两千多万的用户选择了有效点击,已经是个很大的战果了。
这固然有弹窗刚开始应用的原因——只要是收到了弹窗的,看到那几个关键字,大家几乎都会下意识地点开看看。
另外就是,敦煌在微博科技的后台数据分析辅助下,挑了一个在线登陆人数较多的时间段,进行弹窗推送。
先不说这两千多万的用户中,有多少能转化为电影观众,《夏洛特烦恼》后续还有两次弹窗推荐机会——如果不是与微博科技达成了战略合作,以其当前对弹窗的慎重,想都别想。
老王也终于明白了王维为什么谈到互联网,就喜欢谈“大数据”了——
区区一个弹窗,都能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精细化运营,譬如某个弹窗什么时候弹,弹给哪些人……
而网民只要在互联网上“活动”,都会留下相应的数据痕迹,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为大数据技术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同时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在互联网巨头面前,将是赤身裸体的“透明人”!
——这是王维曾经随口说的一句话,老王当时觉得危言耸听,现在只觉得,这真是太形象不过了。
好吧,好歹是得益者,还是往好的方面多想想吧。
老王初窥大数据的狰狞后,仿佛看到了敦煌日后轻而易举的通过大数据分析,知道什么作品最受欢迎,然后就制作什么作品的曙光。
呃,在“曙光”到来之前,还是先靠王维的眼光吧。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桌上摆着的四个剧本,都是出自王维之手。
“所以说,这厮究竟攒了多少剧本?”老王默默思考着这个严肃的问题。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