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汉中祖三国鼎立第七章宗统老刘的显祖庙号定下之后,接下来也就是今日朝议的最后一项即商讨大汉的宗统问题。
何为宗统?即宗族体系。
老刘自起兵起一直自表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似乎确实是大汉皇亲,但实际上老刘的宗统与东汉的宗统隔着不知道多远,都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了。
论起他们的宗统,首先要知道他们的先人分别来自何处。光武帝刘秀是孝景帝之后,与刘禅这一支有共同先人,但他们分属不同的支脉。刘秀乃景帝六子长沙定王刘发后人,而刘禅及老刘却是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人。
因此刘备与汉献帝刘协来看,除了同姓一个刘之外,两个人根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如果追溯到孝景帝来看,汉献帝是景帝的十三世孙,老刘是景帝的几世子孙都不知道。
老刘从创业开始,从始至终喊的是汉室宗亲,而非自表皇叔。其皇叔之名,不过《三国演义》为表老刘正统所作而已。
而且若按罗贯中的血统表,老刘是景帝的十八世子孙。就不是刘协喊老刘皇叔,而是老刘喊刘协为祖爷爷了。
投靠曹魏的刘晔,可是正儿八经的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人,比老刘正统不知道多少倍。
因此在明白这种关系之后,就可以知道老刘的起家是实打实靠自己,而不是靠着不知道隔着多少代的宗亲立业。
是故,今日蜀汉的宗统之议就是要判定蜀汉和西汉是啥关系,又和东汉有啥关系。理清楚之后,蜀汉就可以向天下人说明自己正统性的来源。
刘禅敲了敲因久坐而僵硬的腿,说道:“显祖皇帝乃孝景帝玄孙,中山靖王,陆城亭侯之后。今与后汉乃为远亲,与前汉相隔过远,今我大汉宗统应如何论之。后汉可有礼法借鉴与否?”
黄权身着玄衣,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我大汉与两汉相隔久远,不如效仿光武帝,修建高庙祭拜前汉诸帝,又修世祖庙祭拜后汉诸帝。而我大汉修建亲庙,以显祖庙为先。”
刘秀在开国初年,有自立门户的想法,在洛阳建高庙,祭拜西汉皇帝。而自己建四亲庙,分别祭祀自己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四世先祖。
其含义也很简单,那就是我大汉的宗统不跟你们西汉的一起玩,咱各算各的。可见刘秀作为开国之君,也是有自己的骄傲。那时候祭祀西汉皇帝仅仅是政治上的需要而已,在宗法上,刘秀祭祀自己这脉的血亲。
光禄勋裴俊摇了摇头,说道:“话虽如此,但此并不符合礼法。故建武十九年后,众人便上疏以为光武皇帝当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为亲庙,孝宣、孝元皇帝尊为祖、父。其四亲庙迁至舂陵建庙,由当地太守祭祀。”
可以说东汉的宗统发生过变化,刘秀的宗统最终是以宣帝为祖,为元帝为父。而非依照当初祭拜自己祖先的亲庙为表示。
裴俊的言外之意,蜀汉可以仿照刘秀认爹的行为,给老刘在东汉那边认一个亲族。
未等黄权有所表示,吴班急匆匆地出列,大声说道:“某读书不多,但让陛下替显祖皇帝认父,臣闻所未闻。况且若那汉愍帝在世,莫非还要让陛下把皇位让给他,岂有此理?”
裴俊面露尴尬之色,确实如吴班所说一样,当初刘秀认爹是他自己认的,而刘禅认先人,却是给开国皇帝老刘认爹,实属不成体统。
刘禅也是有些不满,自己的头上平白无故多出的祖宗,总是不太舒服的。而且刘秀有骄傲,那老刘和自己的就没有骄傲吗?
若老刘在世,以他的性情,知道自己给他认爹非抽死自己不可。
微微蹙眉,刘禅问道:“上丞相可有不同之见?”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臣未有良见,不敢妄言。”
让诸葛亮回答礼法的问题,实属难为他了。诸葛亮对于开国建制的礼法并不太懂,一般来说,先帝去世,新皇登基要在次年改元。而他在刘禅登基后立即改章武为建兴年号,就是他不深解礼法所行误令之事。
黄权面有疑惑,问道:“既然光武皇帝以孝宣、孝元皇帝尊为祖、父,为何长安之中高庙内还有祭祀有孝宣、孝元二帝,不应该将孝宣、孝元纳入世祖庙中祭祀吗?”
杜琼舔了舔干燥的嘴唇,说道:“陛下、太尉有所不知,世祖之庙乃其子孝明皇帝所建。其中深浅上至大卿,下至学士,莫能知其两庙之意。此中原由还是臣从蔡邕所作《表志》中偶然所得。”
“据《表志》中所言,孝明新建世祖庙,乃是因光武皇帝受天命降世,其上承于天,平定斯难,乃功德并茂、开辟之祖。故孝明皇帝以为光武皇帝名曰中兴,实乃开创,当设世祖新庙以让后人祭之。”
杜琼所说之意很简单,刘秀当时确实是改认爹了,但是他儿子觉得刘秀看似中兴,实乃开创之君,不想把刘秀和其他西汉皇帝放在一起,于是新建世祖庙。
顿了顿,杜琼继续解释说道:“后孝明皇帝临终遗诏,为求节俭,藏主于世祖庙内,孝章皇帝不敢违也。孝章皇帝临崩下诏,庙如先帝故事,孝和皇帝亦不敢违也。故此举便成后汉礼制。”
“前汉诸帝居高庙,后汉诸帝居世祖庙,以为分庭抗礼之势。故此举多不合礼制,亦无天子七庙,但前、后二汉之分,始也。”
根据杜琼所说内情,刘秀早年欲设新庙,另起炉灶,但迫于礼制,又给自己认了祖宗。但他这个愿望被他儿子实现了,给他新建世祖庙。同时孝明皇帝为了给老爹捧场,自己没有单独修庙,而是入世祖庙。后代的东汉皇帝也都效仿前人所为,入世祖庙不建新庙。
于是高庙祭拜刘邦为首的西汉皇帝,而世祖庙则是祭拜以刘秀为首的东汉皇帝。
西汉之时,历代皇帝都是生前自立庙,人均有分,受人祭祀。是故东汉开创了后世庙制同堂异室、庙中之庙的先河,以至于杜琼认为不合礼制。不过东汉这个庙制却可以给蜀汉的带来借鉴。
刘禅轻咳一声,说道:“朕之宗统乃承前汉,后汉宗统亦承前汉,两脉虽承孝景皇帝,但宗统不同。今若以后汉诸帝为先人,将乱宗统之序。况且显祖皇帝在世,并未言欲以东汉诸帝为先人之事,故我大汉将以前汉诸帝为先人。”
“陛下之意是?”
刘禅沉吟少许,说道:“朕闻人之继位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之言。今以国论之,亦可有此制。前汉倾覆,后汉中兴,此乃父死子继之国祚传承;今后汉倾覆,我大汉乃前汉宗统,其为兄,我为弟,当行兄终弟及之事。”
此言一出,杜琼及诸臣不由张大嘴巴,不由为刘禅的脑洞感觉到惊讶。
“大小宗之事,当如何解决?”裴俊疑惑问道。
杜琼手持笏板,若有所思地说道:“不如将显祖皇帝先人,亦迁入孝宣、孝元二帝之下。今后汉诸帝无能,遂由我大汉宗统之主显祖皇帝,起于幽燕,复兴大汉。我大汉上承前汉国祚,为父死子继;顺接后汉国事,兄终弟及。”
“大小宗之难,则无需为忧。又可效后汉之事,新建显祖庙,与世祖庙、高庙,三庙并立。”
刘禅微微颔首,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裴俊迟疑半响,说道:“启禀陛下,此礼制并无前事,如此之为,岂不是有违古人礼制。”
刘禅轻笑一声,说道:“君有见国祚三兴乎?非常之时,当为非常之事。循礼治国甚好,但亦需因时而变,岂可拘泥于旧制。”
裴俊退下不语。
诸葛亮微微拱手,说道:“大汉宗统正如陛下所言,华夏记事开始,未有国祚三兴之事。今我大汉立新制,有新礼未尝不可。”
众人听诸葛亮出声,也不再多说什么。毕竟大汉两个话事人站在一起,代表着事情定下基调,他们也无法反驳什么。况且陛下所言,不无道理。
诸葛亮之所以会认同刘禅所见,他自己对前汉多有向往,与老刘谈论国政时,便有以后汉之失为鉴,叹息桓灵二帝无能;以前汉兴盛为例,追慕前汉诸帝。
另外一方面,宗统虽重,不过是锦上添花之举而已,不值得商议太久,今有可行之策,又不违常理,推行亦非不可。
刘禅站起身子,沉声说道:“既然如此,大鸿胪代行太常之事,令属官推行朕宗统之事。”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