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武侠小说 > 刘叔修仙记 > 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

汉明帝刘庄由于是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结晶,所以借寿并没有对他有所影响,他一直活到47岁才驾崩,但是刘庄的第五子刘炟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只活到32岁。永平三年,刘炟被立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日,汉明帝去世,刘炟即皇帝位,时年十九岁,他尊嫡母皇后马氏为皇太后,同年八月十六日,葬汉明帝于显节陵,即位后他一改明帝苛察,事从宽厚。汉章帝即位的第二年建初元年,兖、豫、徐等州发生严重的旱灾,赤地千里,饥民遍野;刘炟一方面调集国库粮食紧急救援饥饿中的人民,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讨解决办法,尚书陈宠上疏说:“治理国家大事就如调整琴瑟的弦一样,弦调得太紧就会崩断,刑罚太严也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建议陛下进一步宽缓刑罚。”刘炟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并大赦天下宽缓刑罚。
建初四年,汉章帝令诸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建初八年章帝令班固等据以作《白虎通》,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是继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汉章帝还颁布了胎养令,以奖励人口生育,汉章帝在位期间大汉国力稳步前进,但是汉章帝为政过于宽和,国法规定官员贪污要禁锢三世,即三代人都不准为官,但是刘炟却不知为何废除了这项制度;而刘炟对官员和贵族的赏赐,往往超过规定的限额,造成国家财政的困难,最后这些负担又转嫁到人民头上,刘叔也是在史书中找不到汉章帝为何会这样的原因,只看到史书上记载
少好儒术,刘叔就猜测是不是汉章帝对于儒学并没有学透,因为儒学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和改变和孔子时代的儒学又很不一样了;比如礼智仁义信,孔子提出“仁、义、礼”,仁者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又加入“智”,构成四德,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这句话孟子是说:“仁的实质就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就是明白这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的实质是对这二者加以调节与修饰;乐的实质就是以这二者为乐事,快乐于是就发生了;快乐一发生,又如何能止得住哇?一止不住,就会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起来了。”而到了董仲舒时代,他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称为“五常”。
所以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汉明帝刘庄即位之后,他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的制度,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又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防范贵戚功臣势力。而到了汉章帝即位后一改明帝的为政苛察,而是事从宽厚,结果
造成外戚窦家日益骄横。章和二年四月九日,汉章帝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安葬于敬陵。汉章帝死后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他的书法,不知是受何人影响,章帝喜爱书法,并且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最是有名,引得不少人跟风学习。
建初七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另立刘肇为皇太子,刘肇是汉章帝刘炟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后来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这也是他为什么能登基为帝的主要原因,汉章帝时期,窦家已经开始骄横跋扈,废太子刘庆就是因受窦皇后的诬陷,被废为清河王。章和二年,汉章帝逝世,9岁的汉和帝刘肇即位,因皇帝年幼,养母窦太后开始临朝称制,窦太后先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以此掌管朝廷机密,并负责发布诰命;又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再封弟弟窦景和窦环均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窦宪掌权后就开始牵朋引类,他见太尉邓彪为人谦和礼让、委随不争,便推举他为太傅,窦宪想做什么,就鼓动邓彪上奏,而自己再告之太后,因此朝廷对窦宪是言听计从。另外又有屯骑校尉桓郁,他几代都做皇帝的老师,性情恬退自守,于是窦宪也把他推荐上去,让他在宫禁中给皇帝讲授经书。从此朝廷内外协附,没有人能对窦宪不利,但是窦宪此人性情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谒者韩纡当年曾经审判过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居然令人将他杀死,又割下韩纡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都乡侯刘畅来吊章帝之丧,得幸于窦太后,数蒙召见;窦宪怕刘畅分了他的宫省之权,竟公然派遣刺客在屯卫之中杀死刘畅,然后归罪于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并且派人审问刘刚;后来真相破露,太后大怒,把窦宪禁闭内宫之中。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便请求带兵出击匈奴,立功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已经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亲近汉朝,北匈奴与汉不和,正好当时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比照司空规格配备属员,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也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骑以及左贤王安国的万骑从翩阳塞出兵。三路大军最后在涿邪山会师。
会师后,窦宪下令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作战,汉军一击得手大破敌军;北匈奴敌众随即溃散,连单于逃走了;窦宪遂整军追击,直追到私渠比鞮海。此役,汉军共斩杀北匈奴将士一万三千多人,又俘获马、牛、羊、驼共百余万头,战后北匈奴部落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共二十多万人。主将窦宪和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并令班固作铭。
因北单于已逃到远处,窦宪一面派司马吴汜和梁讽携带金帛追寻北单于,企图招降了他。一面又准备班师回国,大军驻扎五原。当时,北匈奴人心离散,吴汜、梁讽所到之处宣明国威,前后又有万余人归降;他们在北海西北的西海,终于追上了北单于,他二人劝说北单于仿效当年呼韩邪单于归汉的先例,以求保国安人;北单于听言不用死也是高兴,于是便率领他的部下与梁讽一起回到私渠海;后来北单于听说汉王朝的大军已入塞了,于是就派了他的弟弟右温禺疑王,随梁讽到洛阳去向汉朝廷进贡,并留侍汉和帝。和帝永元元年九月,皇帝下诏命中郎将持节到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并封其爵为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窦宪听诏后坚决辞去封爵,过去大将军的官位在三公之下,按太尉标准设置官属;此时窦宪已经权震朝廷,公卿们纷纷迎和旨意,他们奏请朝廷使窦宪位在三公之上,太傅之下,同时也提高了他设置官属的档次。窦宪率军回京师,朝廷大开仓府,犒劳赏赐将士,随窦宪出征的各郡二千石长官的子弟,都升任太子舍人。当时,窦宪兄弟,窦笃为卫尉,窦景、窦瑰都任侍中、奉车、驸马都尉;于是兄弟四人大修宅第,争竞豪奢,穷极工巧。
北单于因为汉王朝遣还他的弟弟,于是又派车谐储王等人居延塞去见窦宪,请求向汉称臣并想入京朝见。窦宪上表请示后,朝廷便派班固和梁讽前往迎接北单于。这时,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得到上书后欣然同意,于是南单于联军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受重伤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就转头返回;窦宪认为北单于势力微弱,想乘机将其彻底消灭,于是在永元三年,朝廷派出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汉军在金微山大破北单于,斩首五千余级,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国遂亡。但是汉廷对匈奴故地及漠北匈奴余部的善后工作处理失当,鲜卑人则乘机迁入了匈奴的故地,北匈奴余部10余万人也归附于鲜卑,鲜卑由此日益强盛。而另一支北匈奴的余部则长途奔袭到西方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带,接着又同这里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继续向西侵袭,直到兵临罗马城下。
窦宪平定北匈奴后,一时国内威名大盛。于是他便以耿夔、任尚为爪牙,以邓叠、郭璜为心腹,以班固、傅毅置于幕府以典文章,并开始把揽朝政,令门人占据要津;一时间国内的刺史和守令等官员多出其门。一时窦家满门显贵,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卿。司徒袁安见天子年幼,外戚专权,深为忧虑,言及国家大事,往往呜咽流泪,无奈当时窦氏势力太大,父子兄弟并居高位充满朝廷。
永元四年,窦宪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互相勾结,准备起兵叛逆,汉帝刘肇得知阴谋后,于是便招来中常侍郑众,他们一同定计准备除灭叛党,考虑到窦宪此时驻扎在外,怕他也加入叛兵为乱,众人谋定后忍而未发。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和帝大喜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以安其心;窦宪进城之后,和帝刘肇亲临北宫,又命手下将领屯兵于南北二宫,等到贼人入城,和帝下令立刻关闭城门,并派兵逮捕了邓叠、邓磊、郭举、郭璜,最后这些人被下狱诛死。汉和帝此时又乘机派人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并让他和窦笃、窦景、窦瑰都回封地去,窦宪、窦笃、窦景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杀,此后,刘肇成功夺回政权,再现了汉宣帝刘询诛霍禹的故事。
班超的哥哥班固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免官,由于洛阳令种兢对班固积有宿怨,窦宪案发后,种兢借机罗织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和帝得知班固已死,就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扫平了外戚窦氏的势力后,刘肇开始亲理政事,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他还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元兴元年,大汉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户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对外方面,和帝时代汉朝在西域复置了西域都护,并平定了西域诸国的叛乱,降服了南匈奴。元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汉和帝病死于京都洛阳的章德前殿,时年二十七岁。刘肇驾崩后,他出生仅一百余日的儿子刘隆继位,次年改元延平,是为汉殇帝。
汉和帝在位时大汉虽然稳定向上,但是为了对抗外戚窦氏,和帝开始重用宦官郑众,最后在论功行赏时,郑众因为是首功,所以被升迁为大长秋,这官职就是皇后近侍官的首领,负责宣达旨意,管理宫中事务。在进行策勋班赏的过程中,和帝注意到,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刘肇的赞赏。因此和帝以后便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这也导致了日后一些居心不良的宦官开始弄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