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万历新明 > 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义

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义

  朱翊钧最后“大白屁股”一语,简直阴损到家,把这些邀沽直名之辈损到了骨头里。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户部员外郎王用汲是反对变法的人之一,听皇帝说的如此刻薄,气的涨红了脸,猛地出班磕头道:“皇上欲视臣等为犬马、土芥乎?”

  王用汲字明受,为隆庆二年进士,因为为人刚正,遇事敢为,在朝中素来以直臣著称。他此次弹劾张居正说“以臣看来,天下无事不私、无人不私,独陛下一人公耳”,攻讦张居正独占私利而无所顾忌,那么小臣会苦于没有门路报陛下恩遇,只能阿附大臣。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但在已经举起变法大旗的朱翊钧看来,王用汲此论也无外乎离间君臣耳。此际见他抗声,而且话头子很硬,很有些“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意味在其内,心下越发恼怒。

  他冷哼一声道:“原来是受母教‘无百年推官’的王明受,汝之令堂可曾教你今日胁迫君父来?”

  本来就已经被皇帝骂的面如土色的众官,听皇帝如此斥骂王用汲,这心都是颤的。

  朱翊钧所说“无百年推官”,是指王用汲此前在任淮安推官的时候的一件事。王用汲出生于福建晋江的石龟村,该村只有许氏和少数王氏。因许为大姓,王为小姓,难免有众欺寡、强凌弱之事,与王用汲结下怨隙。王用汲后来考上进士,官居淮安推官。因一次给假返乡,许氏族人风传王用汲亲自率领家仆要来剿灭石龟许氏,自知不足与抵抗,族老乃召集全村人丁,将族中所供奉的普庵公座前一个香炉打碎,裂成碎片49块,恰合参加会议人数,让各人身带一碎片四散逃命,声明若有缘后会,以碎片作族人标记。后来,王用汲得其母告诫:“有千年石龟,无百年推官”,王用汲才没下手——而石龟许氏至今未返乡者仍有许多。[注]

  这件事在清流中不过一件名人轶事,传讲者无外乎赞颂王用汲之母有贤德高风。然而在听说过这件事的朱翊钧看来——谁能设身处地想一想石龟许氏的暗无天日之感!

  今日因王用汲抗声,朱翊钧夹枪带棒的将这件事点出来,说的刻薄无比,且让王用汲难以招架。皇帝这话占据了大义,指摘的毫无毛病——你那贤德的母亲会让你今日来胁迫朕躬?

  王用汲听了皇帝这近乎辱骂的话,羞愤之下一口气直冲头顶,双目中泪水夺眶而出。他先砰砰磕头,随后哽咽道:“皇上见教的是,臣不忠不孝之人,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这话说完,他猛地站起,两步即横穿过跪地接受发落的群臣,一头猛撞在皇极殿内的红漆木柱上。他一时想不开,萌了死志是真的,所以撞得势大力沉,皇帝和众臣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王用汲身体打横摔在地上,头上鲜血汩汩而出。

  这下子皇极殿哄得一声,众臣吓得都站不住。朱翊钧震惊之下,从御座上猛地站起,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幸亏此前过来给陶大临诊病的两位太医被陈矩留下没走,此时倒派上了用场。

  陈矩见出了大乱子,忙亲自下场分开众人,让两位太医过来包扎诊治。两位太医过来摸了摸王用汲的脉搏,又看了看头上伤势,对陈矩道:“额头上撞了个坑,赶紧送医学院吧。”

  陈矩目视太医,朗声道:“皇上有旨意,全力救治!”两位太医听了点点头,让内官赶紧去找了块木板,将王用汲放上去,出了殿门后一路小跑送医学院去了。

  陈矩回到原来位置后,朱翊钧向他招了招手。陈矩不敢跨上丹陛,只能近前两步等朱翊钧俯身下来才低声奏报道:“皇上放心,虽然伤的重,死不了。”又低声请罪道:“适才事急,臣未请旨而擅传旨意,还请皇上降罪。”

  朱翊钧点点头,安慰他道:“嗯,此次在朕面前且事急,无妨。”

  两人简单交流两句,郝维乔见殿中仍未恢复秩序,先咳嗽两声,然后大声喊道:“都肃静!再有喧哗者,叉出去!”众臣这才抹去了头上的冷汗,将砰砰乱跳的心摁在胸腔里头,排班站好。

  王用汲这一刚烈之举,将朱翊钧已经掌控局面的朝会再次划到了不可预测的方向。殿中大臣虽然觉得王用汲有些小题大做,但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亲自下场和臣子做口舌之争,而且言语刻薄,多数人心中还是有些腹诽,而且觉得他和亲政前变化好大。

  吕调阳见皇帝在御座上有些发呆,忙出班奏道:“皇上,王用汲虽然刚烈,然其行为和适才逼宫之举并无不同!皇上登基以来,对臣等温言和曛,解衣之、推食之,天下臣民有目共睹,而无不称颂者!”

  “王用汲轻率舍身,非为大义,不过因羞愤而自戕也!纵然万死,其罪也在不赦!以其轻生,致君上桀纣之名,其心更不可问也!”

  到底是次辅阁臣,几句话就给王用汲的自杀行为定了性,而且说得句句在理,令人无从反驳。殿中百官闻之,纷纷点头称是,言道王用汲自取其死,皇上毋庸介怀。

  朱翊钧定了定神,脸色沉凝,大声说道:“嗯,吕先生等不必安慰朕。王用汲是羞愤自戕,还是为自家心中之义舍身,待其醒了再问。然则臣子心中之义,与朕心中义不同。借此机会,朕与你等说说。”

  众臣听皇帝吐露心声,无不屏息凝神,静听朱翊钧说话。

  朱翊钧道:“你等心中之理念,无外乎‘扶保社稷、致君尧舜’等,或者君无道,乘桴浮于海,君有道,束带立于朝。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士大夫之志;‘朝廷养士百年,仗义死节者,正在今日’者,士大夫之义也。”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朕之志、义也不同,诸卿见那《万国坤舆全图》否?所以‘一叶而知天下秋’者,朕初览此图时,深感悚惧——已知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国家顺逆之机已显明也!”

  “初得此图之时,曾安排侍从,将濠镜商人之语登载于报纸之上——可惜,你等只做了《山海经》看,何曾深思今日之“大天下”,因海路探明,已变通途!”

  “汝等可细览昔日三宝保太监之所至,虽令人叹为观止;而今日西夷之所至,却十倍于三宝太监!今天大明之海船、海军,还能像三宝太监一般,取财富于海上,御西夷于国门之外乎?”

  “大明国土,临海之疆何止万里,西夷若势强,以船队攻我腹心,百倍倭乱时之烽烟,将燃遍天下各处!假若天佑我朝,无西夷攻伐之祸,一则主动操于他人之手;二则那天下膏腴之地,尽被夷人所取,而中华之民,只能守着这些祖宗之土——日后人口繁衍生息,土地兼并剧烈,祖宗洪业,可至无疆乎?”

  “诸卿,‘天下’已经变了!昔日东周之小天下,其地纵不过五千多里,横不过三千多里,春秋、战国之诸侯相互征伐数百年。其中守成之国、碌碌之家而今安在?”

  “而各国相争之局已现,可惜朝野无人睁眼看这大争之世!——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幅员万里大国之间开始的争霸,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际安守一隅,苟安或至百年,及你我君臣子孙长大时,神州陆沉恐不为谶言妄语也。”

  “朕焉能留与子孙后世之难?安能置祖宗洪业于他人一念之间?朕冲龄即位,欲在此有生之年,带着这国与臣民,与列国相争而分肥天下膏腴之地,欲让我大明扬威于大海怒涛之间,草原戈壁之地,凡日月所照之处,皆有中华之土!”

  “由此,朕心中的大义,乃是,将这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的中华之族在此大争之世,带到万族之巅的大义,其余皆为小也;让华夏的礼与仁遍布寰宇之大义,其余皆为小也;让朕之子孙,卿等子孙、天下万民都生活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治之世之大义,其余皆为小也!”

  “诸卿,可听明白朕之所欲,听清楚朕之大义?此番,对干扰国是者朕不为己甚,略施薄惩,日后再有不听教诲,而阻拦朕展布大志,实现宏愿的,朕不会再轻轻放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