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游戏小说 > 数风流人物 > 癸字卷 第二百六十二节 着手布局,筑基收心

癸字卷 第二百六十二节 着手布局,筑基收心

数风流人物正文卷癸字卷第二百六十二节着手布局,筑基收心进入二月,天时开始转暖,冯紫英开始在陕西全省巡视。
随着卢川的辞任左布政使,朝廷新任的左右布政使陆续来到,整个陕西的局面似乎正在进入正轨。
新任左布政使是下野已久的赵南星。
赵南星曾经担任过吏部右侍郎,不过早在元熙四十年就辞任下野,一直家静养,现在以六十之躯出任陕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不能不说是罕见之举。
也说明朝廷在选择这个人选时破费思量。
冯紫英是知晓赵南星这个人的,算是齐永泰的乡党,不过二人政见不太一致。
在冯紫英看来齐永泰虽然方正,但不乏灵活,能因势而变,但赵南星却就是不折不扣地规矩人了,绝无通融余地。
虽然是北直人,但是却和冯紫英从无有过往来。
不过老臣出马,也算是北地士人老一辈的魁首人物,哪怕是隐退了那么多年,在士人群体中依然有不弱的影响力。
所以冯紫英还是相当尊重地专门登门拜会,然后一坐两个时辰,陪着这位新任陕西的二号人物谈天说地。
接触下来,冯紫英已经不指望这一位能在陕西做多少事了,说的都是务虚居多,涉及到具体施政要务,就泛泛而谈了。
两个时辰说下来更多的说还是吏治德政教化这些,具体当下陕西该怎么来解决具体难题,除了一个赈济,他也没有更多的意见。
一句话,在冯紫英眼中,这又是一个类似于吴道南的人物,当然可能还是要比吴道南强一些,起码人家在务虚上是能说得头头是道的。
好在右布政使李腾芳的任命让冯紫英稍微心里安稳了一些。
李腾芳还未到任,柴恪的信就来了。
信中也提到了赵南星年龄大了,朝廷更多的是要借重其士林名声,估计也就是一两年就要回京,而右布政使李腾芳才是具体做事的。
李腾芳是湘潭人,湖广籍士人,和柴恪、杨涟、杨鹤等人夙来交好,原来在苑马寺担任寺卿,极为精明能干,口碑上佳。
此番也是破格直接提拔到了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位置上,就是考虑陕西乱局已经通过军事行动基本剿平,接下来更多的是抚了。
从京中到地方,而且还不是担任左布政使,看起来还有些贬谪的意味,但是冯紫英却知道这是应该要重用的先兆,赵南星干上一年半载离开,李腾芳顺势转任左布政使,自己若是也离开,那他就是陕西第一人了。
和李腾芳接触了几次,冯紫英感觉到柴恪所言不虚。
此人性格沉稳,做事颇有方略,而且也能听得进意见。
自己和对方几次谈及陕西下一步的构想,对方都不像赵南星那样还只是谈赈济,更多的是谈农业、水利,谈煤铁开发。
不过李腾芳不看好陕北,更看重关中平原。
在他看来只要关中平原的农业拿起来了,那陕西问题就解决大半,陕北那边囿于地理气候环境,不能指望太多,如果能维持最好,不能维持,省里可以接济补助一部分,也可以接受。
应该说李腾芳的看法并无大错。
如果没有土豆、番薯和玉米的出现,冯紫英也一样只能在关中平原上做文章。
但是随着土豆的试验已经大获成功,那么陕北在进行如此保守的战略就不合适了。
而且要考虑到长久,那么陕北三府乃至更西面的临洮府和巩昌府以及陕西行都司的卫所所在地都可以以土豆为主,番薯和玉米为辅开进行开发。
这样可以极大的减轻陕西这边为三边四镇粮饷,尤其是军粮所需要承担的压力。
这一部分负担可以说是整个陕西省需要
上缴给朝廷转拨给三边四镇的最大一部分田赋和商税,或者说就是全部。
陕西全部需要上缴给朝廷的都要转给三边四镇,当然对三边四镇来说还远远不够。
而这几年陕西连年大旱,朝廷也免了陕西的赋税,三边四镇开支均由朝廷承担,而朝廷承担不起,那就只有拖欠。
好在西北军出中原了,这个矛盾才没有迅速激化,否则再来一场宁夏叛乱也不是不可能。
冯紫英试图说服李腾芳,但是并没有达到效果。
冯紫英也能理解,这样大的事情,希冀空口白牙几句话就让人家信服,不来也不现实。
而且自己的年龄摆在这里,能够耐着性子听自己说已经是很尊重了。
看对方的表情,冯紫英也知道对方肯定觉得自己是在天方夜谭,数倍于粟米和小麦的产量,还不择地,灌溉条件也要求没有粟米小麦那么高,天下哪有这等好事?你咋不上天呢?
冯紫英笑着道,徐光启在朝中还是颇有名声的,李腾芳不可能不知晓。
李腾芳连连摇头。
冯紫英笑眯眯地道:
见冯紫英语气如此肯定坦然,李腾房还真有些好奇起来了,
冯紫英态度相当坚决。
李腾芳要把话扣死,免得这家伙日后耍赖。
冯紫英笑眯眯:
敢在自己面前夸下海口,而且还要自己多走几个地方来核实,看样子这家伙是真的有底气啊,李腾芳当然不会因为对方说几句硬话就信了,他只信自己实打实看到的摸到的。
李腾芳还真有些激动起来了,「不择地那就是
最好的条件,我看着不择地的就只有牛羊吃的草,可人能吃么?种粟麦产量低得下人,根本没法养活人,你说除了这土豆,番薯和玉米也有这么高的产量?」
冯紫英把几样作物特性都作了介绍,听得李腾芳连连点头,但这一切都要等他实地考察了才能作数。
不过通过这一番交谈,李腾芳倒是对冯紫英印象变得越来越好。
之前柴恪的介绍让他只是有些好感,但还是将信将疑,毕竟冯紫英在京中的名声虽大,但是年龄摆在那里,李腾芳更多的是觉得是因为柴恪与冯氏父子在宁夏平叛结下的交情,所以才会如此夸赞,但他不是那种只凭谁口说就信的。
现在这么接触下来,虽然还不确定很多东西,但是若是自己走下来真如冯紫英所说那般,那李腾芳就觉得此番朝廷选冯紫英这个年轻人来陕西还真来对了,他也不吝如实向朝廷报告这边的情况,给冯紫英唱唱赞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