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第一要务是站稳脚跟。
长安城,已尽在他的指掌之间。
但隋朝毕竟是天下正朔,李渊大兵进入长安之后,代王杨侑身边侍从,虽然全部作鸟兽散,但誓死效忠的隋室忠臣,还是在所多有。
姚思廉就是。
当李渊的士兵想进入皇宫内殿时,一直陪伴在代王身边的姚思廉,站了出来,他义正辞严地呵斥道:”唐公(李渊)举义兵,匡帝室,卿等毋得无礼!”
这番话讲得有理有据,有利有节,军士们都被唬住了,乖乖地站立于阶下。
代王杨侑保持住一个皇帝最后的尊严。
但进城之后,首恶必诛。
即使李渊的五代祖宗都被隋朝官吏给刨了,即使他每次触景伤情时,泪流满面,李渊也必须展示出一个政治家有容乃大的气度。
于是,他进城之后,效仿汉朝时故事,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军民分别居住。
秩序井井有条。
对于旧隋官僚,李渊只处斩了为首的阴世师和骨仪等廖廖十数人。
长安城,在这一刻,实际上已经改姓李了。
改朝换代的计划,按照既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李渊的部下们,认为现在万事俱备,是建立新朝的最好时机。
他们豪情满怀地说:“天厌隋德,历数在唐。……百余日间,廓清帝宅。神武之速,此谓若飞。非天启圣,孰能如是?”
最后,他们列举了入关称帝的利益,“昔汉高入关,不即自王,项羽后至,悔无所及。公(李渊)虽卑以自牧,须安天下。”
李渊不急,他比部下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于是,李渊尊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杨广为太上皇。
然后,在部下的拥戴下,杨侑走了个程序,册立李渊为为丞相,位在王公之上。
丞相一职,是权臣上位必要的一个跳板。
并且,李渊和代王对于权力做了明确的分配。
代王只是一个吉祥物,负责祭祀等礼仪,所有军国大事,全部由李渊的丞相府决断。
代王不过是傀儡而已,李渊已成事实上的皇帝。
李渊并不急于称帝,有他的深思熟虑,一是杨广还在,隋朝天命还未绝,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渊来长安城的日子太短,他需要必要的时间,去稳定局面,才能站稳脚跟。
因为,他将要立即面对一个可怕的敌人。
那是个非常危险的对手,他就是西秦薛举。
他和李渊一样,都是一条强龙,并且他骁勇善战的军队,离长安城也很近了。
他只比李渊晚了一步。
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当然,此霸王并不是西楚霸王项羽,但敢于自称霸王的豪强,无一不是骁悍绝伦的神武之辈。
事实上,薛举就是这种惊才绝艳的人物。
他是当世顶尖的武林高手,高大威猛,凶悍善射,号称万人敌。
但薛举虽然武力绝世,却并不是一个战略大家,打打杀杀,攻城略地,是他的本行,最终也受限于此,成为他的天花板,最终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已。
但薛举有他安身立命的本钱。
他家产巨万,乐善好施,特别喜欢结交英雄豪杰。
这种人,身处乱世,必然会成为名震一方枭雄。
隋道混乱之时,他起家于鹰扬府金城(现甘肃碌曲县)校尉,当时,正好碰上州内有盗贼,金城长吏责令薛举招兵平叛。
薛举抓住了这个机会,从此之后,他一飞冲天,再不可复制。
他以十三人起家,接纳了金城的几千平叛之卒,这是他掘到的第一桶金。
薛举打定主意,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买人心,他开创赈救贫乏,这让他很快赢得声誉。
但他的地盘,却是实打实地拼命厮杀出来的。
薛举的成名之战,是打败枹罕的一万隋军,然后再招降了二万羌族兵将,这都是精锐的专业士兵,战力非凡。
薛举的势力就如滚雪球般膨胀,最终蚕食掉陇西全境,兵力达到十三万之众。
陇西自古多良马,加上民风剽悍,因而薛举的骑兵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
在长期的抢夺地盘游戏中,薛举成为名副其实的陇西霸王。
而兼并唐弼的十万大军,让薛举的声势达到顶峰。
大鱼吃小鱼,其实是一种常态,因为隋末群雄,刚开始时大部分都是官逼民反,求条生路,但一旦走上造反之路,就再没有回头路。
要想在这个乱世生存,就需要极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势力,否则就会陷入被吞并毁灭的境地。
大部分的草莽群雄,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唯利是从。
在互相吞噬过程中,道德仁义被认为是可笑而不切实务,谁的拳头更硬,谁就有理。
薛举深得这种厚黑学的精义。
于是,他先是招降唐弼,许以厚诺,让其杀主求荣,然后乘其不备时,又反过来斩杀唐弼,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得唐弼十万大军的指挥权。
薛举的军队迅速扩充到了三十万,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足以让整个天下颤抖。
薛举显然不甘心只做个地头蛇皇帝,他想成为天地间的唯一的皇帝。
但他同样面临何去何从的困境。
因为,他的扩张之路似乎到头了。
往西之路,一马平川,地理人文都接近,似乎可成为天然的附属地,但李轨建立的河西政权,却成为他不可逾越的障碍。
薛举曾经命令部将常仲兴渡河进攻李轨,但这去军队,在昌松被李轨彻底击败。
这一场全军覆没的战斗,让薛举的西进之路嘎然而止。
但薛举并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主,在向南扩张时,也并不顺利,在剑门以南,被隋朝的萧击退。
而北面则是突厥人的势力地盘,薛举虽然武功盖世,但突厥却并不是他可以招惹的力量,相反,他需要依附于突厥人,才可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空间。
薛举只能将目标投向了富庶的东方,那是长安,那是中原大地。
薛举东进,也符合突厥人的战略,中原大地越乱好,最好的局面,是恢复五胡乱华时的混乱,在中原厮杀的群雄,要想胜出,就必须投靠突厥人。
突厥可以更好地浑水摸鱼,占尽利益,这打得一手好算盘。
但薛举也认为自己没亏,他在东进之路上尝到了第一个大的甜头。
他轻松兼并了唐弼的十万大军,这让他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现在,富庶而看似遥不可及的长安,似乎正在向他招手,薛举准备一路东进,攻下长安。
但天佑大唐,李渊先他一步进入长安。
薛举只能退而求其次,他派兵围攻扶风(今陕西凤翔),这已经和李渊的势力触手可及了。
李渊当时如日中天,长安城的西面,也是属于李世民苦心经营的势力范围,双雄相见,战斗不可避免。
李世民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他在战场之上斩杀薛举几千人,并且一直追击到陇坻而还。
这一场战斗,让薛举印象深刻,也似乎让他吓破了胆子。
他本身也不是争天下的大才,因时顺势,成为一方霸主,现在亲自经历惨痛的失败,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也许投降可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
于是,他向他的谋臣们说:“古来天子有降事否?”
这个意思非常明显,他的部下褚亮顺着他的话说道:“昔越帝赵陀卒归汉祖,蜀主刘禅亦仕晋朝,近代萧琮,至今犹贵。转祸为福,自古有之。”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投降派,至少郝瑗就坚决反对投降,他赶快站出来,反驳说道:“皇帝失问。”
郝瑗先声夺人,直接指责薛举问非所问,然后立即将矛头指向褚亮。
他声色俱厉地接着说道:“褚亮之言,又何悖也。昔汉祖屡经败绩,蜀先主亟亡妻子,战之利害,何代无之?安得一战不捷,而为亡国之计也!”
薛举本来就是一个枭雄,发出此言,不过也是暂时的有感而发,并不是真心想要投降李渊。
于是,他轻描淡写地说;“聊发此问,试君等耳。”
薛举重用郝瑗,准备重新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