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人也纷纷附和,能当上二品大员的不可能是迂腐之人,就是其中有性格刚正的,也不会那种不同情理变通的。
无论是赈灾还是北方用兵所需,大明各处挤一挤还是能挤出来的,这其中引发的后果远远低于朝廷向世家商贾借粮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何大明穷成这样都从没有想过这件事的原因。
否则只要有这个想法,面对朝廷世家商贾不过鱼肉,别说一百余万石,就是二三百万石都要的过来。
朱标刚要开口解释,借粮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士农工商等阶层对朝廷的信任,有了信任往后才能共用发展,国债银行纸币投资等等等的东西刚开始必然是要由国家提倡,但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又有什么用呢?
这件事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只要朝廷能在期限内归还这笔粮草,不说能让所有人信任,但最起码开了个好头,往后哪怕自导自演也能把这份信任做牢靠。
万事开头难,这件事最难的就是说服官员们,朱标只是一个人他管不过来所以事情,这些到最后终究是要靠官员们去落实,他们如果不配合那就什么都不用谈了。
还不等朱标说话,上位的朱元璋直接沉声说道:“瞻前顾后何以成大事,这件事是咱让太子去做的,若是谁有异议就让他们明日早朝来说,不过事情已定,江南世族的粮食务必要落实到百姓手中,咱豁出朝廷脸面换来的粮食,谁要是敢伸手抄家灭族概不容情!”
下方的众人无奈应诺,不过他们也都清楚这定然是太子殿下的主意,自家圣上做事向来注重规矩,压根儿就不可能有借粮的想法,可见太子爷对圣上的影响有多深了。
不过这件事对他们也只有好处,他们有没女儿入后宫生了皇子,国本稳定那他们也不用四处押注为了从龙之功闹的家破人亡,只需要好好伺候好这一对父子就够了。
朱标见自己父皇直接接过这事,心中一阵发暖,他虽然是贤名远播,但这种事传出去少不了受到指责批评,天下人的悠悠众口可不是皇权就能堵上的,只会越禁越传的快。
朱元璋就不同了,驱除胡虏恢复衣冠重开日月新天的太祖皇帝可不是谁都敢说的,在他的彪炳史册的功绩面前,一切错处都不过是小节罢了,谁也没有资格指责什么。
否则就他肃清吏治的手段,可比历史上那些暴君都残酷许多,但后世之人谁敢多说什么,纵使康乾这等外族之君都要在孝陵前三拜九叩行大礼祭祀。
朱标没逞强的站出来说什么,时间会证明一切,今日看来不好的政策在未来未必不能大放异彩,到时候大家只会赞叹圣上不愧是圣上。
朱元璋发话了那就没有人能够再多说什么了,顶多明日早朝那些御史言官会发一阵疯,不过到底他们品级不高,哭嚎几句撞个柱子也就完了,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会一直惯着他们。
既然平白多一百多万石粮食已成定局,户部尚书的心情也越来越美,腰包鼓了他说话也硬气,舔着脸问道:“这粮食还用还吗?”
其余人的脸色也有些奇怪,既有对天降横财的喜悦也有淡淡的羞耻,一起离户部尚书远了一些,但又渴望的看向太子,希望这粮食不用还了。
朱标笑呵呵的摇摇头,还不等他们笑出声直接说道:“当然要还,三年之内还清而且要还有利息。”
户部尚书的脸色一下就红了:“没有,他们都是大明子民,朝廷借他们粮食就是给他们脸面,哪里还有利息这说法,殿下不用急,臣会去同他们说。”
朱标无奈的看向户部尚书,此人老朱亲手提拔上来的,为人清正但不迂腐,历经地方州府都做的很好,户部的担子交给他老朱也颇为放心。
朱标说道:“赵尚书,朝廷信誉至关重要,既然借粮的时候商量好了,那就不可反悔,否则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三年后朝廷财政应该能宽裕不少。”
户部尚书赵文景摇头道:“殿下,不是臣不要脸,这天下各处求粮什么时候都没有够的时候,户部这几年一直就是有多少粮食下多少粥,明后年虽然收的粮税会多些,可要用的地方更多。”
朱标还是坚定的说道:“借粮一是为解燃眉之急,二是为了建立朝廷信誉,这点才是至关重要的,户部必须把预算打好,这第一次尤为关键,绝不能有疏忽,到时候本宫会亲自去检查。”
户部尚书无奈应诺,他实在不知道拥有生杀大权的朝廷还需要什么信誉,有那个功夫还不如把兵卒和百姓喂饱,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算了
大体的事情既然定下来,其余的细枝末节他们回府后会再上奏章,朱元璋也懒得留他们吃晚膳了,那点菜都不够他们爷俩吃的,等众臣退下后,正准备传膳就听见通报,皇后娘娘来了。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面露微笑,这段日子太忙,总是批阅奏章到很晚,所以一直没去坤宁宫,朱标赶忙站起身去外迎接自己母后。
朱标走出宫就看见马皇后领着云锦走了过来,后面的宫女们拎着食盒,朱标躬身行礼笑道:“母后来的正是时候,儿臣跟父皇可一直没有用膳呢。”
马皇后走近说道:“正事儿要紧,不过忙完了也得吃饭,否则哪有体力处理明日的公务。”
朱标笑着跟了进去,老朱同志还是老神在在的坐在椅子上,马皇后进屋行礼道:“臣妾给陛下送饭来了,还请陛下以龙体为重。”
老朱哈哈乐了几声挥手让伺候宫女太监都退下,然后站起身拉着自己的皇后在一旁坐下:“还是咱妹子心疼咱,这肚子刚饿你怎么就过来了,咱好像还闻到烧饼的味儿了。”
朱标在旁掀开食盒里面正是刚出炉的烧饼和鸭血汤,还有几碟小菜和白饭,老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