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
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故里为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按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童年时居住在开阳县城内。王羲之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王旷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迁。
王羲之五岁时,包括琅琊王氏在内的名门大族纷纷举族随司马睿渡江。琅琊王氏初到建业时,聚居于乌衣巷。
王羲之少年时代,无资料可考。永嘉三年(309年),王旷领兵救壶关,全军大败后下落不明。这一年王羲之七岁,在建业的日子里,“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又从姨母卫夫人学书。
坦腹东床
建兴三年(315年),王羲之长嫂的伯父周顗宴客,王羲之随叔父赴宴。他是小辈,自然敬陪末座。周顗是名族名士,时任司马睿的右长史,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他宴客,群贤毕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吃这一道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宾客。当时周顗却一反常理,无视满堂权贵的存在,将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当时,满堂贵宾见受此殊荣的竟然是一个少年,问知是久被遗忘的王旷的儿子时,均惊奇不已。幼年时,王羲之不善言辞,因此在家庭中并没有受到大人过多的重视。周顗此举,不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应酬的王羲之从此闻名,也同时提携了这位王氏后辈姻亲,那年王羲之十三岁。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八月,明帝下诏令郗鉴还朝。郗鉴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后终于回到建康。郗鉴刚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谋讨王敦。郗鉴在就要声讨王敦时,向王氏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坦腹东床,反而被选中。这一年王羲之虚岁二十岁。其妻子郗璇年岁不详。他二人是否当年成婚不可考。
太宁三年(325年)前后,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下,王羲之起家秘书郎。秘书郎虽品不高,却十分闲散羲之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以更多的时间继续勤习书法。秘书省内收集有先朝及本朝书法名家钟繇、胡昭、张芝、索靖、韦诞、皇象等人手迹,王羲之得以玩赏和临摹这些珍品。同时,他还与本族及其他大族子弟互相切磋书艺。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定后,王羲之因郗鉴、王彬之故,由秘书郎迁会稽王友。王友与秘书郎同为六品官,主要在王府里陪着游宴和会见宾客,伴幼王读书,比较清闲。
咸和四年(329年)前后,王羲之为临川太守。临川地僻民稀,远离频有战乱的长江两岸,生活相对比较平静。王羲之携母亲与妻子一同上任。他着力清理积弊,勤求民隐,为民请命,享誉一方。
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庾亮拜征西将军,王羲之守丧期满,慎重考虑后入庾亮幕府为征西参军。
咸康二年(336年)二月,叔父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请假料理丧葬事务。其间,率妻子赴广陵看望郗鉴。郗鉴与其谈及庾亮与王导不和一事,从稳定大局出发,希望羲之设法从中加以疏导,减少二人的敌意。临回武昌前王导劝羲之回建康仼职,拟上表荐他为侍中,王羲之再次谢绝,只身返回武昌幕府。
咸康八年(342年)五、六月间,王羲之接任江州刺史,扦加宁远将军武职。关于王羲之仼职江州刺史一事,有诸多说法,但任仼期很短则是共识,或者只是“推迁未拜”根本没上任。
永和七年(351年),原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因丁艰而去职,诏令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最终二十六人留下《兰亭》诗,王羲之作四言及五言诗各一首。众人之《兰亭》诗汇成诗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采用令世人吃惊的做法,在父母墓前立誓,永远不再出仕。三月称病弃官,辞去会稽内史。[16]王羲之辞官,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没有先例,在朝廷也引起不小震动。一时者老士庶,纷纷劝慰,但羲之心志已决。以后有人提起他再出山之事,“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徴之”。王羲之彻底告别了官宦生涯。
辞官之后,王羲之“携子王操之由无锡徙居绍兴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暹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最远处到了临海郡(郡治在今浙冮临海县东南)。可能还曾到过永嘉郡(郡治在今浙江温州市北),此地至今尚有很多与王羲之有关的名胜古迹。王羲之陶醉其间,常自叹“我卒当以乐死”(《晋书·王羲之传》)。此后几年,王羲之过的是种桑植树、教养儿孙的归隐生活。
王羲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据今嵊州所存《金庭王氏族谱》记载,王羲之晩年,永和十一年(355年)之后移居剡县。不幸的是,王羲之的孙女,延期四岁女儿夭折,不到十天,官奴的新生小女儿玉润又相继死去。王羲之哀痛异常。
王羲之虽然对隐遁优游的生活颇为满意,但不仕乃无奈的选择。不得已辞官后,他仍对国家大事和朝臣进退关注有加,难以忘怀。东晋升平二年(358年),谢万被仼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王羲之了解谢万不是将帅之才,便与桓温一笺。又直接写信与谢万说,告诫谢万带兵的要领,要与军土共甘苦,不可过度注重个人享受。但是谢万没有听王羲之劝告致败,被废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