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 > 第五百三十四章 殿试(一)

第五百三十四章 殿试(一)

三日后,殿试至。
吴驹起了个大早,驾车进宫。
今天是殿试的日子,但同时也是早朝的日子,流程安排是先早朝后殿试。
甚至为了不耽误殿试,还把早朝提前了。
这可把吴驹这个起床困难户难坏了。
进宫城,在咸阳大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随后开始打哈欠。
没过一会子楚就到了,在王位上正襟危坐,朝会开始!
今天要议的内容有几条是和吴驹有关系的。
其一是户籍改革,这是大事情。
对于科举答案泄露案中起到了大作用的指纹,子楚很重视!
他打算着手改革户籍制度,添加收录指纹这一项信息。
秦国的户籍制度草创之初很草率,后来经过历代完善,最终在商鞅改革中定型,有了系统性的规矩,个人信息需要在官府登记,一式两份,在官府手中的就是户籍,在百姓手中叫做“照身帖”,照身帖上有姓名、生日、职业、籍贯、样貌特征等等信息,和后世的身份证有着相同的作用,但更为严苛,没有照身帖甚至不可以留宿于旅店,更别提出入城池。
新的户籍制度发布之后,百姓需要前往官府补办照身帖。
新的照身帖同样有姓名、生日、职业、籍贯、样貌特征这些基本信息。
但是,材料由竹板改为纸张,更轻薄,更便利,省去了刻字,只需在打印好的照身帖上填入信息就好。
这还有助于防伪,可以使用材质和颜色特殊的纸,这样不容易伪造,再盖上官府印章,甚至是着手设计一些真正的防伪标识。
除此之外,补办新式照身帖的同时,也要在官府的户籍中留下自己的十指指纹。
这项新政预计在十月中旬开始实施。
“臣以为,是否有必要再加入人像这一项,如今官府已有能力大量培养素描画师,可以在户籍和照身帖上留下画像。”廷尉司右监出列说道。
“卿等以为如何?”子楚问。
李斯摇头:“臣以为不行,画素描像终究耗时耗力,秦国有数百万百姓,如果给每个人画一副素描画像,那得是多大的工程量,倒是可以培养上万名画师,用提升数量的方式提升产能,但是这次户籍改革之后呢,这上万名画师不就失业了吗?”
右监想了想,点头:“是臣考虑不周了。”
子楚颔首,转头看向吴驹:“吴驹你怎么看?”
“不搞。”吴驹摇头:“臣的相机研究已有成效,待成功之日,一息之间便可摄影,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比素描强太多了。”
子楚眼睛一亮,才想起还有照相这回事,于是说:“善!那此事便容后。”
第二件事也是和指纹有关,子楚有意在官府捕快中培养一批懂得碘熏法的人,安插在各地官府。
这个好说,吴驹自己教十几二十个,然后让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好了。
至于碘熏法的关键材料碘,目前的打算是从齐国采购回来海带后交给吴驹,吴驹来提炼,出成品后下发各地。
朝会开了一个时辰,之后进入尾声。
最后一件商讨的事情就是殿试,在确定了一些细节后,吴驹和三个副考官出列,向子楚告退,随后离开。
出了宫殿,吴驹几人快步来到咸阳宫大门口,在这里见到了那1800余名考生。
隔着老远,他便见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
博闻,庞士安,白皓,曹公俭、卫叔显、田扶等人,等等。
李斯感慨道:“最终得以参加会试的考生中,还是世家的人占绝大多数。”
“有近十分之七,我统计过。”吴驹说。
这还是在文家、邓家等共八大世家在作弊案东窗事发后,族中子弟被劝退后的数量,否则这个比例还会更大。
前三甲中,白皓是正儿八经的世家子弟,而博闻和庞士安其实也算半个,博闻的父亲是世家庶子,母亲是小家族的嫡女,庞士安的母亲是世家之一的庞家人,年少时带着庞士安在外生活,庞士安声名鹊起后,庞家家主认为其未来会有大出息,将母子迎回家中,时年仅十一岁的庞士安便在庞家生活,但据说近些年来,庞士安和庞家之间生出嫌隙,离心离德,这也让朝中许多派系和其他方势力积极的向其抛出橄榄枝。
不管怎么说,前三甲可以说是没一个寒门子弟,而在前十,寒门出身的也仅有两人。
吴驹叹气:“没办法的事情,纸张出世也才不过半年,“读书自由”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呢,这些寒门学子读了半年的书,拿什么跟人家世家读了十几年书的子弟相比?坦白说,这次有江奉、郑祺等寒门学子,已经让我很满意,这告诉我们寒门有大潜力,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有书读,他们不比世家的孩子差,一样可以成为国之栋梁。”
其余三人皆颔首。
到了近前。
“咳咳,安静一下。”吴驹将手下压了压。
“拜见吴师!拜见李师、扬师、赵师!”考生纷纷拱手作揖。
吴驹四人点头,询问一旁一直在等候的小吏:“都到齐了吗?”
“到齐了,1802,一个不少。”小吏回道。
吴驹又看向一旁的军士:“搜过身了?”
“搜过了。”军士颔首。
吴驹点点头。
“那好,都到殿试这一关,我便不说废话了,都随我来吧。”吴驹说罢便冲他们招了招手,随后转身返回。
一群考生赶忙跟上。
被两个同伴架着的江奉来到吴驹面前,拱手说道:“吴卿救命之恩,有如再造,学生感激不尽!”
吴驹一看是他,便放慢脚步,笑道:“没什么的,恰巧路过而已。”
江奉挠挠头:“让您看笑话了。”
“我是医者,什么样的病人都见过。”说着,吴驹拿过江奉的手给他把了个脉,说:“多注意休息。”
江奉重重点头。
吴驹刚才虽说不说废话,但前往咸阳殿的这段路上,他还是与考生们说了几句。
“殿试是没有排名的,原本金榜应该设在殿试,但是我认为以分数的高低排名才公平,而不是凭主观评价,所以改成了会试前两百名上金榜,殿试成绩是高是下,最终是大王评判,不会有分数,甚至都不会将答案放出,一句话,简在帝心,所以你们不必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吴驹说。
“这次殿试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古往今来第一次,往后你们很有可能也只能见到这一次,要好好把握住!”
考生们将吴驹的话记下,有人问:“何以说只能见到这一次殿试?”
“字面意思,这次科举只是试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吴驹微微一笑。
这是子楚和吴驹等人密谋商议的结果。
现在处在战争的关键阶段,吴驹知道这是七国统一的前夕,当然,子楚是不知道的,但他也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智慧,感受到这百年乱世已经迎来了尾声,统一只在这二十年之间,会由他,或是他的儿子、或者是孙子来完成。
这个时候,秦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在科举带来的红利,和安定之间选择,子楚会无脑选择安定。
同时,科举是很好,但也有个弊端,那就是不适合乱世。
再好的制度,也不是万金油,也有一套适配的国情,国情不对,实施这样的制度就有可能反受其乱。
科举与秦国的关系就是这样。
秦国现在不需要大量的读书人和官吏,秦国需要粮食,需要军队!
子楚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开科举,尤其是吴驹这样的人让他深刻明白了多元化人才的重要性。
但他不能允许“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思想出现在民间,这是有害于国家的,如果百姓都去读书,都知道读书就能获得荣华富贵,谁还会种地,会打仗呢?
这和此前吴驹在焦樵的法家聚会上谈到鼓励经商问题是一个道理。
吴驹当然也不喜欢打仗,但他知道这个时候不应该唱统一的反调。
统一天下,才等同于和平,这件事越快越好,与之相比,其他的都可以放一放。
所以科举只会进行这么一次,为的是试验,并且获取一定的人才储备,用来应付接下来打下地盘没人治理的情况。
所以,没有下一次科举。
或者说,下一次科举的时间,是在一个时间节点,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日期。
那就是统一的那一天。
吴驹说完话后,步伐便加快了,他不想和这些考生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说明白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一行人来到咸阳殿前。
吴驹深吸一口气,转头说:“注意一下仪容仪表,排成队,我们进殿。”
考生们皆颔首,纷纷深呼吸,十分紧张。
马上就要见到大王了啊!
入王宫,参加殿试,面见大王,这是何等的荣耀!
“走吧,你们的最后一场考试开始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