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山村小村长 > 第八百七十八章 东河蓄电池厂私营

第八百七十八章 东河蓄电池厂私营

如果黎书富还要做摩托车,就把自己这款发动机推荐给他,如果他不要,自己也没啥损失,无非就废了一句话而已。
“我认为汽油三轮车还是有很大市场的,电动三轮车的载重太少,最多能拉一千斤货,柴油三轮车倒是载重量大,但又显得过于笨重,而且速度慢,这中间就需要一款承上启下的简易交通运输工具,我们这款150发动机正好,黎老板有没有坐三轮摩托车的兴趣?”
二零零零年以后,三轮汽油摩托车可是大行其道了好多年。
这期间城乡做小买卖的人多入牛毛,他们采用的运输工具就是这种汽油三轮车。
力帆,五星宗申在这几年可是卖了好多汽油三轮车。
“那你们自己为啥不做?”
“我们做不过来,我们这又是柴油三轮车,又是电动三轮车,我们总不能老做三轮车吧?”
黎书富沉默了一下:“这个我要考虑考虑,你说的未必不是一个商机,不过与汽油三轮车相比,我对你这个曙光车更有兴趣。”
“黎老板!你不担心一口吃的太多把自己撑着?”
“谁会嫌钱多?钱不是越多越好吗!”
“这个车我现在都在犹豫要不要做下去。”
“为啥不做下去?只要政策没有明确的说明,我觉得还是有机可乘的。”
黎书富倒是有信心,他大概想不到几年后他要造汽车的时候,四处找资质的狼狈情景了。
“我还是觉得你先把两轮和三轮电动车做好,也可以研究汽油机的大排量摩托车,等这些做出成绩取得经验了在生产曙光也不迟,说不定将来你就会去做真正的轿车。”
“江总!我不太明白,你为什么不做轿车?”
“没有资质也没那个技术,我们只有做小型和中型商用车的资质,做不了轿车。”
“你们可以去找人合作呀,毕竟还是有些企业是有资质的,其中有的企业是纯牌儿的占着茅坑不拉屎,也不知道汽车部门儿为什么会给他们发牌照?”
“做轿车太辛苦,事儿也多,我这人有时候不想去钻牛角尖,做轿车就让给别人去做吧。”
最后黎书富可能是听了江宇的话,并没有要曙光车的授权,他可能也觉得先回去把两轮和三轮电动车先做起来再说,曙光车他以后再接手也不迟。
今年秋天末期,东河又有一批企业开的私营。
这批企业私营有些诡异,不全部是效益不好的企业,效益不错的企业也在出售之列。
东河蓄电池厂就在其中。
当江宇得知蓄电池厂要出售了,态度认真了一把。
他就是蓄电池厂的幕后承包人,蓄电池厂若是出售,自然他是买下的第一序列。
他当然不会让蓄电池厂落在别人手里,电池企业可是威来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蓄电池厂的出售价是八千万元。
其实老蓄电池厂根本就不值这个价,连他们原本的厂房带地皮带设备,能值三四千万那就是顶天了。
花八千万江宇能建出一个比现在的蓄电池更加现代化的蓄电池企业。
但是这个价江宇也得认。
因为有他的存在,倒也没有竞争对手。
也不能说是一个竞争对手没有。
外地还是有人来看过的,但是一打听这个蓄电池厂的背景就打退堂鼓了。
这样江宇八千万就买下了东河蓄电池厂的所有权。
待明后年东河电机厂出售的时候,他再买下来,那么他的商业版图就基本完成了。
蓄电池厂这些年他承包,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地盘没扩大多少,但是厂区里的建筑已经翻新了不少。
不过这个厂区的产量已经不足以应付威来企业的需求了。
否则江宇也不会把李笑盐弄到碰头店来办厂。
东河蓄电池厂在东河市的老街,这里四边也没有扩充的余地,将来这里都是盖商品楼的地方。
江宇就准备把蓄电池厂弄到外面去。
展馆对面地方就不错。
尖山乡在东河东面,江宇要把蓄电池厂转移出市区,当然要往东面发展。
老蓄电池厂这块地方,暂时先当一个货物仓库用。
将来房地产火爆的时候,还不卖个上亿元,那样他买蓄电池厂这8000万不就赚回来了吗。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他准备把这里当电池研究所。
如果不是考虑到城市里的这些工人上下班不方便,他肯定会把电池厂弄到工业区去。
对于江宇要在展馆对面要一块地盖蓄电池厂,孙明理坚决不同意。
他给出的理由有点儿奇葩。
他是说万一东河展览会将来火了,再扩建的话,展馆大道对面可以用来扩充展馆,如果让他变成的蓄电池厂还玩啥?
“那我就只能往碰头店搬了,到时候城里那些工人埋怨上下班不方便如何如何的,我可不负责。”
“你小子别吓唬我,管你往哪儿搬,反正你搬不出东河市就是了,只要在东河的范围内,你搬到哪去我都不管。”
你看这事儿闹的,还被人家拿捏了。
蓄电池厂被江宇收购后的第三天,赵青山就送来一个号好消息。
他们研究的镍氢电池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成功了。
现在就可以推向市场了。
镍氢电池在生活里的用处还是相当多的,很多充电的东西基本都有运用。
小到玩具,大到电动汽车。
功能机时代,镍氢电池可是独领过风骚的。
这种事情首先自然要发个新闻什么的,就当广告了。
然后就开发各种形状规格推向市场。
这种事情就不用江宇亲力亲为了。
手下人会根据市场做出调节的。
这么一条新闻正常情况下上覆盖不到央视的,能在省一级的电视台播放就不错了。
但是这条新闻却鬼使神差地被一个人看见了。
本来这个人身在南方,是不可能看到辽省新闻的。
但巧合的是,辽省新闻播送这条新闻的时候,他却正在渤海。
汪传富到渤海来是作市场调查,然后顺便想接触一下本子国方面的人。
当时本子国的企业,在渤海可是最多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