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其它小说 > 人在大唐,谋权篡位 > 第176章 卖炭翁(下)

第176章 卖炭翁(下)

绡绸可不是丝绸,它要薄得多,也粗糙得多,价值更是天地之别。
辛辛苦苦一个多月才烧出这一车炭,结果就换回这么点儿东西?
可是,又能怎么样呢?
那可是梁王府啊,是陛下最最宠爱的亲王殿下!自己敢跑么?恐怕跑到哪里都会被捉回来吧,到那时候,结局更是不堪设想……
老者苍白的脸容满是愁苦,一言不发,默默的蹲在地上。
拉炭的牛车挡住的进城的道路,后面的官员不耐,渐渐围拢过来。起先还有人想要出言呵斥,但是听闻那霸道的管事居然是梁王府的人,都识趣的闭嘴不言。
但心里自然想法各异。
苏宸的马车距离不远,全程将梁王府管事的霸道做法看在眼里。
他见惯了社会的阴暗,也就不会有那种冲冠一怒的冲动。
阶级、压迫、剥削……
这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消除的丑陋元素,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人类社会的原罪,是埋藏在人类心底最肮脏的种子。
但能给武三思添点堵,他很乐意。
更何况这也反映了监察院的不足,对于那些公卿该下手了!
怎么办呢?
出去摆摆威风,将梁王府的这几个管事狠狠的揍一顿?
效果很差,武三思也不会有半点心疼。
那么,就狠一点吧,让武三思那个家伙从此之后只要想起本侯,就恨得咬牙,反正那家伙也当不了皇帝,怕啥……
苏宸掀开车帘,跳了下来,背负着双手,慢步踱到梁王府管事和卖炭老翁的中间。
等候进城的官员们纷纷一愣,因为朝堂上的官员被清洗了一遍又一遍,所以在场绝大多数官员都是不认得苏宸的,心说还真有人敢管梁王府的闲事?
再一看,这郎君生得倒是俊美。
梁王府的管事自然认识这位名动大周的宁国侯,自知自己做得确实很过分,在面对苏宸的时候,难免心虚,这位可是敢跟自家王爷刚正面,要说揍自己一顿,那是毫无压力……
几个管事面面相觑,心惊胆跳的齐齐后退一步,为首一人色厉内荏道:“宁……国侯,此时与您无关,那个……”
吞了口吐沫,狠话还是不敢说出口。
孰料苏宸看都不看他们,径自看着那辆拉满竹炭的牛车,轻叹一声。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所有人都愣住。
梁王府的管事一脸错愕,听说宁国侯的诗首首都是传世之作,这是要为王爷作诗?
围观的官员则是一脸嫌弃,这什么文化水平啊,平仄押韵根本不对头啊……
苏宸继续一脸唏嘘的曼声吟道:“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未进城,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梁王府上绯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管事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嘶……嘶……”
起先一些不认识苏宸的官员还想要看苏宸的笑话,直到整首诗听完,那些官员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么特么也太狠了吧?
简直是要把梁王殿下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啊!
在场的外地官员,都算得上是饱学之士,即便再不学无术,自幼生长在学识的氛围之下,也不是山野村夫可以相比。
作诗或许作不出来,但是鉴赏能力绝对是有的。
苏宸这首诗一出,才思敏捷者自是瞬间便领会此诗的精髓,以及房俊背后的意图,思维迟钝一点的,稍一思索,也是领会。
如何让一个人的名字流传千古?
最直接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干一件轰轰烈烈天下侧目的大事,不需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起码也得震动一时;另一个,便是将这个人的名字写入书籍,与文章不朽……
显然,苏宸作的就是后者。这个时代,还不是开元时期唐诗绚烂名作迭出的时代,文学同财富一样,尚需缓缓的累积。
是以,苏宸的这首《卖炭翁》让众人心头一震!
文字固然浅显直白,没有华丽的词汇堆砌出绚烂的效果,但平淡中却蕴含着灵动的韵律,而且言之有物、骨肉丰满!
开篇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的刻画出卖炭老翁的肖像,写出了劳动的艰辛,简直绝了!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南山”是哪里?自是“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那里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这是铺垫。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
依然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堪称神来之笔,这简直是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啊……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老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继续铺垫!
“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
当卖炭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他心里想着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在这么一个寒冷的天气,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
卖炭老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梁王府管事。在梁王府管事面前,还有那“叱牛”声,卖炭老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神都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老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梁王府,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层层铺垫之下,终至高|潮!
词句平白的一首诗,将一个卖炭老翁濒临绝境的所有希望一朝落空的悲惨形象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
围观的官员俱是满面惊讶,无需怀疑,这首诗必然会被在场的官员们随后传至四方,也必然会流传下去……
这郎君是何人?居然跟梁王殿下如此作对?则简直是要把梁王殿下的名声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啊!
等等……刚刚那管事叫这郎君“宁国侯”!
这郎君是受诸多年轻官员、文人士子仰慕的“二十岁便凭功封侯”的宁国侯!
官员们都懂了这首诗的意图,但是不代表梁王府的几个管事也懂。这些腌臜奴婢,也就是通晓一些简单的算术,充其量识得几个大字,却是没有意识到这首诗即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那个……侯爷啊,您这又点过了吧?明明给了两匹绡绸啊,您怎么能说是‘半匹红绡一丈绫’呢,数目不对不说,这绫也没有绡绸值钱啊……再说,这么一辆破马车,顶了天也就三五百斤炭,一千斤他也拉不动啊……”
梁王府的管事很是幽怨,小声争辩了一句,言辞很是温柔。面前这位可不是什么善茬,敢跟自家王爷“刚正面”的存在,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可别挨顿揍,大过年的,犯不上……
旁边的官员们一齐无语,你特么是个傻子么?这可不是什么绡绸什么绫罗、什么一千斤还是五百斤的事儿好么?
这是要妥妥的将你家王爷的名声摁烂泥里使劲儿踩的节奏啊!
苏宸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那管事,把那管事吓得下意识的后退一步,这才招手让身后的仆役拿出两贯四百文,交给卖炭老翁。
苏宸和颜悦色地说道:“天寒地冻,烧炭不易。老人家这车炭既然卖于梁王府,也不管这两尺绡绸价值几何,胳膊拧不过大腿不是?认倒霉吧……某看你可怜,也别在这儿等着进城了,便买下你这辆马车,赠与梁王府,让他们自行赶车进城,老人家这便回家去吧……”
卖炭老翁正自黯然神伤、愁苦不已,辛辛苦苦一个月才烧了这么一车竹炭,换来这两卷绡绸也值不了几个大钱,这日子可怎么办?
迷迷糊糊的将铜钱接在手里,顿时大喜过望!
这下子,终于可以给家里的老妪请郎中抓药,还能买一只鸡给她补一补,甚至还可以请几个瓦匠修葺一下自家四处漏风的破房子,剩下的钱,依旧足够再买一辆牛车……
可他不识得苏宸,生怕王府的管事不依,战战兢兢的看向那管事。
管事一瞪眼,斥道:“即是宁国侯赏你,接着便是,还不快滚?”
老翁大喜,拿着铜钱,顺手又夹着那两卷绡绸,向苏宸拜了两拜后,颤颤巍巍的走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