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明左 > 第1150章 历史的真相

第1150章 历史的真相

大明做事,从来都是顾头不顾腚。
原本拿出全部的力气对付流寇,就只能放任夏国发展壮大。
后来又准备拿出全部的力气对付夏国,结果却忽略了对满清的防范。
以至于清军破关而入,放眼四顾,任凭驰骋。
在豪格之后,多尔衮率领左翼军也顺利破关而入。
两路兵马密切配合,将周边地区横扫一空,甚至还打到了山海关的大门外。
清军历次入寇,目的都非常明确。而且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入。
清军出现在山海关的背后,让关宁军上下全都吓坏了。只能紧闭城门,小心防守,完全顾不上解救京师。
尤其在这个时候,黄台吉更是亲自率领兵马从北面压迫过来。颇有两面夹击,攻略辽西走廊的意图。
但很显然,这只是清军的虚招。
吓住了山海关内的明军之后,清军掉头南下,一路打到了通州,并且在这里完成了会师。
只要再向西前进一步,就能打到京师城下。
京城中早已风声鹤唳、地动山摇,所有人都惊慌无比。甚至开始收拾家当,准备逃亡。
崇祯急的五脏俱焚,却又无可奈何。
单凭城中的老弱病残,无论如何都挡不住清军的兵锋。
幸好就在这个时候,卢象升赶到了。
他率领宣府、大同、山西总共一万九千兵马,驰援到了京师城下。
这支生力军的到来,总算是让崇祯长出了一口气。
安顿好了兵马之后,卢象升披麻戴孝,独自去见了崇祯。
“卢爱卿,可有御敌之策?”
崇祯宛如溺水之人,将卢象升当成了救命稻草。
毕竟这是目前唯一一支可战之兵,寄托了他所有的希望。
卢象升的脸色却很难看。
“臣之麾下远道而来,疲惫不堪,粮草不足。兼之兵力有限,实在难以独立抗击东虏精锐。为今之计,只有固守国都。以待八方合围,则尚有取胜之机。”
听到卢象升如此谨慎,崇祯的脸色黑的能够滴出墨水来。
杨嗣昌在一旁顿足哀叹。
“辽东来报,黄台吉兵临城下,关宁军一时片刻无法启程,如之奈何?”
现在大明手中的三股军事集团,除了卢象升之外,其余的全都被牵扯住了。
崇祯倍感压抑,尝试着问道:“卢爱卿,不知可否夺回通州、打通漕运?”
卢象升好悬当场吐血。
“陛下,虽然如今局势艰险,但万万不可自乱阵脚。臣之兵马已是最后之屏障,倘若再有意外,则大势去矣。”
卢象升和崇祯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对于这位帝王的秉性时至今日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简直是异想天开的典范。
都什么时候了,能不能保住京师都尚未可知呢,居然还想要反攻通州。
不知己、不知彼,有这样一位帝王,难怪大明的局势日薄西山,不停滑落了。
被卢象升顶了一下,崇祯的脸上火辣辣的,干脆宣布退朝。
如今的大明文武,凑在一起是商议不出什么东西的。一听到退朝,便果真退潮一般去了。
大殿内外,只剩下杨嗣昌和卢象升,两个人并肩向外走去。
看着四周无人,杨嗣昌向卢象升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陛下已经派人前往辽东,准备同黄台吉议和了。”
卢象升大吃一惊。
“如今强敌兵临城下,风雨飘摇。此时议和,绝非妥善之道啊。”
杨嗣昌痛苦的闭上双眼。
“圣意已决,如之奈何?陛下这是逼着咱们,在沙场上拿出办法来啊!”
得到崇祯的信任,主持朝政以后,杨嗣昌才赫然发现,伺候这位皇帝究竟是多么的痛苦。
明明局势如此艰辛,他已经在努力维持了。可这位帝王却总觉得不够,总是逼着他铤而走险。
这一次亦是如此。
在卢象升赶到京师之前,崇祯已经多次向他询问退敌之策。
杨嗣昌百般劝戒,请求调动洪承畴所部北上。但是在崇祯的心目中,已经将夏国当成了生死大敌,所以坚决不同意。
杨嗣昌坦言,倘若没有洪承畴参战,以大明现如今手头所有兵力,是绝对无法击败清军的。
他都说的这么明白了,可崇祯完全不听。
就在昨日,陈新甲紧急拜会了他。
告知崇祯已经偷偷下令,让陈新甲通知辽东巡抚方一藻,想办法同黄台吉议和。
得知此事,杨嗣昌当场呆若木鸡,只剩下满心苦涩。
他十分清楚,那位皇帝正在将他架到火炉上烤。
被逼到了绝境,杨嗣昌只能找到卢象升,看看这位前线统兵大将到底有没有办法。
就在两人回到内阁的时候,各种情况已汇聚而来。
辽东方面,高起潜看出了黄台吉是在虚张声势。心忧京师安危,他不敢耽搁,立刻率领关宁军星夜南下,已经进驻天津卫。同时传报京师,询问下一步的动向。
得知关宁军来援,这让杨嗣昌和卢象升都长出了一口气。
随即通州清军的动向也传递了过来。
清军已然分成两路,一路从通州南下,直奔保定而去。
另一路清军则从南面绕过京师,直奔易州、涞水、定兴。
卢象升火速在地图上标注出了两股清军的动向,同时打定了主意。
“阁老,东虏已成蔓延之势。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如果任其席卷,则京畿元气必然损失殆尽。下官打算率军西进,无论如何都要击败此路之敌。至于东路之敌,还请阁老传令高公公稍加阻拦。待下官在西线略有进展,便迅即回师,与高公公合兵一处,必能大破东虏。”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yeguoyuedu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针对清军的动向,卢象升提出了分兵的决议。
是的。
你没看错。
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分兵决议,并且扣在杨嗣昌头上的黑锅,全都是假的。
真正提出分兵的人,其实是卢象升。
听到卢象升的想法,杨嗣昌本能的觉得不靠谱。
“两地分道而驰,不能兼顾,理应慎重才是。”
他不认为单凭卢象升自己,可以击败西路的清军。说不定因为这样的分兵,会导致东、西两路全都失败。
他的担忧,卢象升岂能不知?
“事已至此,只能竭力而为,以报君王。即便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
卢象升已经感觉到了前景的悲观,决心死战沙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