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样的办法,不知道肃王同不同意?
心里想着,张东升就去问赵枢。
张东升跑到肃王府,第一次进去,见到这里雕龙画凤,亭台楼阁,那是又漂亮又威严又壮观,这让张东升对赵枢更加敬畏。
然后他把这想法跟赵枢一说,赵枢一拍大腿,说道:“可以啊,很好嘛,就这么办。而且你是这报社的掌柜,很多事情你就可以自己决定,反正本王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发行报纸,每一次本王要先过目,要把风格确定。
我们的风格是正义的,是向上的,是鼓舞人心的,是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只要把这个风格确定了,其他的事情都好办。”
“是是是,小的明白,小的明白。”
张东升见赵枢这样支持自己,这干活的劲就更足了。
他日以继夜的投入到工作当中,虽然赵枢交代的任务重,张东升以前也没干过,但是老话说得好啊,有钱好办事,什么事情,他就怕砸钱,一砸钱,那就能量变产生质变。
以前没干过,有钱开路,说招人,立马就能招到。
请那些有学问的人讲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开始他们不愿讲,那就砸钱,给他们送礼,请他们吃饭,张东升这一番操作下来,那些学问人拿钱手软,吃人嘴短,也就给张东升讲解了很多的风土人情。
还有一些发明创造,工艺研究,这些版面也都这么办,最后都办下来了,都请到相关的人指点。
至于那活字印刷,那更好办,砸钱,铜好用,那就买铜,然后送到铁匠铺,让铁匠师傅去打造模具,然后交给师傅们一个一个的雕刻,那一些常用的字,全部都给雕刻上去。
这一番操作下来,虽然花钱如流水,还没半个月,就已经花去了两千贯钱,但效果也显现出来了,之前作坊只有二十几个人,现在已经扩充到了一百多个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小孩子们。
到时候这些孩子女人老太太,他们驮个书袋去卖报,报社有销量,他们也能赚外快。
不但这样,作坊的规模也上去了,张东升又租了旁边的一个大的院子,在那里印刷。
同时张东升也和开封府城内上百个店铺建立了合作关系,和他们达成了共识,免费给他们送报纸,卖完再结账。
一番操作下来,那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欠最后赵枢来审阅了。
这天,张东升拿着稿子,交给赵枢过目。
赵枢看了一下,点头说道:“嗯,不错不错。”
这风土人情讲的是山东,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不知道是由哪个人撰稿的,他把山东那一边的风土人情讲的非常透彻。
其中他对山东自古以来不出帝王,专出忠臣良将这一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赵枢虽然看的一头雾水,看不懂,但是感觉写的蛮好。
而对于发明创造那一篇,那就是去到各行各业,去请教师傅,师傅们口述,然后由报社进行记录整编。
这些版面都没有问题,但是唯独时政新闻那个版面,张东升不敢乱写,怕得罪朝廷,得罪权贵,所以还得由赵枢拿主意。
他说道:“殿下,这个版面还得您交代写什么,我们才好写,要不然,小的怕给您找麻烦。”
“不用怕,我说了,我们的内容是要积极向上,要一身正气,只要符合这个精神就可以写,什么都可以写。你不敢写,那行,我现在给你口述一下,你来记,我来说,标题就是论官商勾结的危害性。”
赵枢在这里把郑丸那几个盐商,伙同官府的张介,还有一些官员,他们勾结的事情说了出来。
赵枢说他们如何勾结,如何掌握舆论,如何如何的把持盐路,让外面的盐进不了开封,这样最后造成了盐价的大幅上涨,从二十文斤,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就涨到了九十文一斤。
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面,百姓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朝廷的威信也大幅的下降,老百姓怨声载道,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危害呢?
为什么这些不良盐商会和官员肆无忌惮的勾结呢?
因为他们缺乏监督,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最后赵枢总结道:“为了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那么每一个百姓都应该充当监督者,发现这些不良商贩,不良官员有勾结,就应该及时的站出来检举揭发。
一个人站出来,力量很小,但是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十万个人,一百万个人站出来,那么力量就很大,那时候再大的商贩,再大的官员,也必须要让路,也必须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赵枢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顿时就让张东升激动万分。
“殿下,您真的是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意义非凡,令人震耳发溃,小的相信这些话印发出去,老百姓一定会大受震撼。”
“好,既然你这么想,那别人一定也这么想,那就发这篇。”
一切事情妥当,张东升问道:“殿下,这每一份报纸,他卖多少钱合适?”
他介绍道:“小的与几位账房先生仔细核算过,这报纸如果我们顺利发行,每天印刷一万份,纸张成本、印刷成本、原料成本,还有人工成本全部折算进去,差不多就要达到三文钱一份报纸的成本。
我们还要在各个商铺进行销售,这些商铺也要给他们一文钱一份的利润。如果全部都在商铺销售,那么我们的成本就会达到四文钱一份。
小的和几位账房先生合计,我们只赚取有限的利润,薄利多销,殿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价钱定在五文钱或者六文钱一份,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赵枢摆摆手,说道:“不行,五文钱太贵了,普通老百姓五文钱都够买五个葱油饼了,谁他妈吃饱了没事干,拿一顿饭钱买份报纸看?一份两份还能看个新鲜,天天看,谁也舍不得,所以价钱一定要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