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砍三国之御寇正文卷88、冀州来客霍姒说的死丫头,自然就是她的女儿霍柒了。
此番霍姒前来寿春,原本是要带上她一起的,她们母女二人在下邳待了近年,不同于母亲藏于深闺,霍柒这假小子却是认识了不少文武官员的子弟,大家都知道她是王政的亲侄女,自然是一呼百应,百般讨好。
霍柒如今虽比当初长了几岁,已不算是小女孩了,但毕竟没有成年,并不清楚这等众星拱月的待遇其实与下邳无关,而是出于王政的原因,故而死活不愿前来,霍姒拧不过她,便留下一个婢女继续劝说,自家先和步练师等人先行出发。
如今看来,却是我想错了...
霍姒抬头瞧了眼天色,心中想道:
想到若是这样,不仅自家日后的地位可以稳固,也不再会夜夜独守空闺,霍姒的脸颊愈发红了,火烧一般,恍惚里,一颗芳心突然变得滚烫,待回过神来,曲径深处已有湿意。
这已经并非是头一回了,两人分开的时日说起来不短不长,但霍姒对王政的想念早已快到无法克制的程度了,常常是一句话,一个回忆,就能让她情不自禁。
很多时候,她也会很自责,这太不像是贤惠妇人该有的德行,然而王政与她行那事的时候,那种摇神荡魄的感觉,实在是太让人无法忘怀了。
她不动声色,悄悄地把裙下的双腿并拢一处,以免得被旁边的婢女发现了自家的窘迫,随口找个话题岔开:
经袁术几番修葺加筑,寿春使馆不仅雕梁画柱,富丽堂皇,而且面积甚大,单是东面的厢房都足够她们几个王政的和随行人员居住,另外西面和南面都还空置着,不过这几日管事突然令人打扫起西面的厢房,所以霍姒猜测可能又有人要入住。
听到她的询问,一个婢女连忙回道:
霍姒闻言微微皱眉,她记得当初攻开阳的那伙敌人就是冀州军,难道他们也和阿政化敌为友了?侧目问道:
......
此时的王政也正在宫中接见高晋。
高晋便是先前遣派去冀州的扬州使团成员之一,袁绍既然要派遣使团回访,双方便一同向着扬州驶来,入了九江境内,他就告了个罪,星夜兼程,先提前回到了寿春。
毕竟很多事情,书信里说不清楚,也需要在袁绍使团与王政见面之前,提前私下禀奏明白。
待高晋入得殿内,王政屏退随从,只让郭嘉留下,三人落座对谈。
王政问道。
高晋躬身答道:
听到这话,王政冷哼一声,转目郭嘉淡淡地道:
郭嘉微微一笑,
王政了一声,不置可否,视线重新落到高晋身上,继续问道:「本将听说袁绍麾下有六大谋士,分别是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许攸、逢纪,你此
番可都见了?」
说到这里,高晋顿了顿,欲言又止。
王政问道。
这方面王政倒不意外,毕竟这位未来官渡之战的重要配角的个人品性方面,本来就值得商榷,
王政又问道:
王政来了兴趣,「都聊了什么?「
这些可都是敏感的问题啊,王政眉头不经意的微微皱起,这高晋不会把知道的那些全被套出了吧?
高晋道:
王政闻言笑了笑,并没有因此就沾沾自喜,只是继续问道:
高晋道:
听到这话,王政微微颔首,心想这沮授提的问题确实不少,几乎囊括了他麾下军队所有的方面,若是高晋如实回答了这些问题,自家的虚实几乎要尽被袁绍洞悉了...
一边思忖一边挑眉示意高晋继续往下说,看他当时是如何回答的。
王政点了点头,高晋又不是什么历史名人,王政自然不甚放心,在对方出使前再三交代过这些事情,去了那里什么可以如实回答的,什么不要九真一假打个折扣,如今见高晋表现的中规中矩,不由松了口气,随口便夸奖了两句。
其实这不代表多么认可,但是高晋却是精神一振,以为自家的这番表现州牧十分满意,眼珠一转,突然说道:
招揽沮授?
王政微微一怔,他对沮授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都给袁绍提出了正确的意见,结果每一次袁绍都没有采纳。
比如沮授曾对袁绍提出奉迎天子,反对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却没有被袁绍采纳。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沮授提出缓进战术,不被采纳。在乌巢被烧前夕,沮授又提出外表护粮,再次不被采纳。
最后在袁绍大败后,沮授被俘获,拒绝投降,虽然如此,因为爱惜人才,曹操依旧予以厚待,可惜后来沮授密谋回到河北,事败被杀。
高晋说沮授对袁绍心怀不满,这个王政相信是有可能的,毕竟袁绍这人好谋无断,偏偏帐下谋士不仅多,且阵营林立,恐怕此时的沮授已经历过几次的情况。
智谋超群之人,大抵心高气傲,哪怕的结果不算太差,产生不满的情绪是有可能的。
但是不满未必代表就会改换门庭,反正历史上沮授可是宁死都不愿意降曹操的。
想到这里,王政侧目郭嘉问道:
沉吟了片刻,郭嘉缓缓说道:
郭嘉道:
王政闻言一怔,
郭嘉嘲讽似的笑了笑,
这样啊...
王政思忖了会,便对高晋道:待高晋躬身应诺后,又问道:
高晋闻言连忙说道:
王政闻言一怔,刚要说话,却见一旁的郭嘉闻言一惊:
王政很是纳闷地问道。
郭嘉沉声道:
闻弦歌而知雅意,王政听出了郭嘉的言外之意。
袁方不太可能会是袁绍的从子,身份上的疑点也是非常明显,郭嘉既然看的出来,那么袁绍麾下的谋士们难道看不出来吗?
明明看到却不声张的话,那只有一个理由。
便是所谓的本来就不是别人来骗袁绍的,而是袁绍拿来骗别人的!
王政几乎是立刻便反应过来了,毕竟这种操作他可是在金庸里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