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导演了玄武门事变 > 第二百七十二章 皇帝出游助农,天人感应要不得!

第二百七十二章 皇帝出游助农,天人感应要不得!

  数日后。


  皇帝自朱雀门出,行至长安城门之外。


  没有金色的华盖龙辇,也没有浩浩荡荡的仪仗队。


  这次,李世民出门很低调,不想惊扰百姓。


  但低调归低调,安保工作早已做到位,金吾卫翊卫以及百骑司的暗桩化作便衣,严密的监控着周遭道路,不允许有任何意外状况发生!


  除此之外,这回的随行人员也极多。


  不但带了皇后、妃嫔,诸皇子公主,还有诸大臣。


  除亲信以外,如李靖、李绩等重臣,也都赫然在列,陪同皇帝出行视农。


  骏马之上,徐风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并肩而行,走在最前头。


  而此刻的长安郊外,远远眺去,已然能看到一片片金黄色的麦浪,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一阵阵迷人的香气。


  那是丰收的味道。


  行了有小半个时辰,车队于一小溪前停下。


  前方,是大片大片的金色麦子,民房错落有致,农夫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嘿咻嘿咻的收割麦子。


  而眼前的草地上,则有几颗大树遮蔽。


  小桥流水有农家,属实是郊外游玩的好去处。


  李世民自马车内走下,连带着长孙无垢也是下了车。


  几个孩子看到眼前的景色,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嗷的一声就挣脱婢女的怀抱,朝着草地奔去!


  这景致,比暗红色的宫墙好看无数倍!


  这麦香,比宫中的檀香好闻无数倍!


  “前几年关中都有大灾,不是旱灾就是蝗灾,已有许久没有这样的丰收景象了。”


  长孙无忌望着前方的麦田,抚须笑道,


  “陛下一登基,天下承平,这天道也和善起来了,风调雨顺呐。”


  众人皆是点了点头,道:


  “陛下是有道明君,上天自然不会降下灾祸。”


  李世民刚刚下车就听到这番马屁,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笑容。


  “那要是明年有灾祸呢?是否意味着陛下失德?”


  忽然间,一人冷不丁的道。


  李二脸色一僵:“……”


  众人亦是看了过来,一瞧说话之人,心中顿时了然。


  能说这般煞风景话的,也就是魏征了。


  “魏公,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


  长孙无忌回呛道,


  “天下丰收本就是一件好事,明年的事儿,谁又说得准?”


  “万一明年也是五谷丰登的好年呢?”


  听到这话,魏征却是一板一眼的道:


  “明年的事,谁也不知道。但是将天下丰收还是受灾与君主有德联系到一起,我以为有失偏颇。”


  “荀子有言,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这两件事情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长孙无忌脸色一变,还欲反驳,却听徐风雷道:


  “我赞同玄成的见解。”


  “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唯独对那天人感应学说嗤之以鼻,不愿采用。”


  “为何?”


  “若将天道的运行,与人君的德行联系在一起,若是风调雨顺还好,可若是有灾害,那岂不是君主天天都要下罪己诏?”


  “可天有不测风云,岂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皇帝在上苍看来,并无特殊。”


  “天下丰收,应当是陛下治国有方,给了万民耕种的条件,而非陛下的仁德感动了上苍,让这一年都风调雨顺。”


  “若将来有灾害,陛下也会全力去救灾,力争将灾祸降低到最少,这亦是明君所为,灾害自然也与陛下的品行无关。”


  他的一番话,引得众大臣皆陷入了思索。


  李世民亦是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说得有理。”


  他赞同道,


  “朕从始至终,都是一心,然天有灾祸,非人力所能左右,唯有全心全意的秉政治国,才能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旋即,李二又有些失落的问道;


  “不过听明啊……在天道眼中,朕……难道也只是一个刍狗吗?”


  他自诩为天子,有天命在身。


  结果人家天道根本不拿你当回事。


  这还是挺有几分落差的。


  “陛下身怀天命,所以能平定天下,克承大统。”


  徐风雷应道,


  “治理天下万民,这,是您的使命。”


  “您有您的特殊使命,但这并不代表,您在天道眼里会是个特殊的存在。”


  李世民恍然。


  听到这番解释,他的心情畅快了不少。


  就是说嘛……他怎么可能和别人一样,起码自己是带着特殊使命的。


  纵然是刍狗,也要比别人大点……


  而众人听完徐风雷的话,也都是心悦诚服。


  这位大佬,可是玄学界的泰山北斗,他说是这样,那就一定是这样。


  即便是想跟魏征唱反调的长孙无忌,此刻也是一脸的受教。


  其实,魏征的道理是对的。


  但他那煞风景的劲儿属于有些讨厌,让人忍不住就想怼他一顿。


  “我预料,明后年可能会有一些自然灾害。”


  徐风雷忽的道,


  “陛下应当趁今年丰收,多加收购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李世民神色一凛。


  “朕知道了。”


  他挥手道,


  “走吧,咱们过去看看。”


  说罢,李二便领着诸大臣过了溪上的桥,走到了麦田之上。


  “你们几个小屁孩,都起来,不许玩水了!”


  徐风雷走到桥上,将几个衣衫都已经打湿的孩子拎了起来,斥道,


  “不是叫你们过来玩泥巴!走,和为师一起过去,待会儿你们要学习如何割麦子剥麦子,那是很苦的一件事,别把体力都用完啦!”


  “……是。”几个孩子跟小鸡仔似的被徐风雷拎了出来,恋恋不舍的望了一眼溪流中的小鱼小虾,而后乖乖的跟着一起过了河。


  大片的麦田之下,李世民径自走到一位老农面前,笑问道:


  “老伯,今年收成如何呀?”


  身旁的长孙无垢适时的送上了一个水壶。


  “谢……谢谢。”


  老伯一抬眼看到这一群人,顿时吓了一跳,见为首两人倒也面善,这才放下心来,接过水壶笑道,


  “老天保佑,今年没出什么岔子……算是丰收咯!前两年那真不叫人过的日子,饿了半年肚子!”


  “那今年应该能吃饱了吧?”李二笑道。


  “吃饱?”


  老伯摆了摆手,道,


  “吃饱是不可能吃饱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吃饱的……能每顿有碗粥喝,老头子我呀,就心满意足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