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明世祖 > 第九十章 秦官(中秋快乐,求月票)

正文 第九十章 秦官(中秋快乐,求月票)

  “秦官?”赵承面露惊愕。


  “那可是藩国,你去那干嘛?”


  “都是当官,哪管什么大明和秦。”齐聪无所谓道:“再者说,秦王殿下是当今长子,也是大明。”


  说着,他一屁股坐下,振振有辞道:“咱们这样的秀才,在大明也不过是教书先生,想要做官还得去参加省试。”


  “那可不亚于乡试。”


  “而秦国那边,咱们这样的秀才就等于是举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随便就赐予了官位。”


  “某是北江府嘉林县知县。”


  齐聪颇为得意道:“年禄五百石,还有千亩的食田,平日里还有一些孝敬,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威风的紧。”


  “那你怎么回琼州府了?”赵承艳羡的同时,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藩国的官再威风,也是下等官,官阶天然就比大明低一级。


  “多年不升反返家,故而归来看看,走亲访友嘛!”齐聪毫不犹豫道:


  “你赵承可是秀才,又是社学老师,在乡间名声大的很呢!”


  “哪里!”赵承哈哈一笑。


  二人又聊起了往事,不甚唏嘘。


  齐聪说起了自己的治下:“秦国有二十一府,虽说各府此起朝廷来说小了些,但也是千里大国。”


  “如我在的北江府,比国都以北二百里,有七县,分别是嘉林,超类、细江、善才、东岸、慈山、善誓,由于属于山区,人数倒是不多,只有五十来万。”


  “某治下的嘉林县也有八万余人,你说这与琼州府各县何如?”


  “倒是不相上下!”赵承如实道:“也是个好去处。”


  虽然人数少了些,但到底也是官啊。


  光宗耀祖!


  说着,炖鸡就熟了。


  说是一桌菜,其实只有一个炖鸡,一碟豆腐,一盘鱼,以及咸菜,野菜。


  而那鸡却是齐聪带来的。


  一家人望着一盆鸡,嘴巴里不知积蓄了多少口水,但却有客人在,不得不讲礼节。


  见此,齐聪心中一笑,扯下两个鸡腿给了小孩,然后又夹了几块肉给二老,这才道:


  “我与赵兄是相知好友,无需客气。”


  这下,气氛立马就轻松起来。


  一桌菜吃得干干净净。


  不过鸡却留下来一半,被放到井水中保存,不然的话凭借着琼州府的气候,一个时辰就坏了。


  二人坐在院中乘凉,这时候齐聪也不隐瞒了,认真道:“赵兄,俗话说得好,学得文武艺,卖货帝王家。”


  “这秦国,怎么也是朱家人,咱们去秦国致仕,也不算丢祖宗的颜面,而且朝廷也是鼓励的。”


  “你性格光明磊落,又较为耿直,一旦为官,必然是造福百姓。”


  说着,他站起身,直言道:“以兄的才能,秀才的功名,区区一知县岂不是手到擒来?”


  “秦国二十一府,一百八十九县,何无兄长施展才能之地?”


  “秦王待士甚厚,不吝啬钱财与我们这等乡党,我去了秦国,不到两天就见到了秦王殿下,然后观政三个月就去任知县,殿下怕我水土不服,甚至安排了御医伺候,又赐下三百银圆安家……”


  齐聪眼含热泪:“在河内,也就是秦都,藩廷就已经安排了宅院,奴仆,去了就能住下。”


  “赵兄有何犹豫的?难道要在社学教书一辈子吗?然后寻摸到一个天才学生继承遗志?”


  一番话,让赵承心动又沉默。


  良久,待其走后,赵承心事重重地睡下。


  妻子张二娘见此,只能趴在他胸口,道:“夫君想去秦国?”


  “我舍不得家里和父母。”


  赵承认真道。


  “夫君放心的去,家中有我。”


  张二娘轻声道:“男儿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我那妹妹嫁了个普通的书办,就见天的炫耀。”


  “你若是知县,日后升官了,将咱们一家人都带过去,省得过苦日子。”


  说着,她有些感伤道:“乡试在广州,夫君你屡试不第,非人之过,而是无良师益友,故而争不过那些广东的士子。”


  “与其这般,不如去秦国,占得了偌大的富贵,让大哥儿也能有个依靠,青出于蓝?”


  琼州府的文风,是苏东坡开创的。


  北宋一百多年间,不曾出一个进士,待到其被贬儋州后,热心教学,教出了第一个进士。


  就算如此,也太晚了。


  前明三百年间,只有区区六十四名进士,不说状元了,就连探花也不曾摸到,可以说是甚是寒酸。


  这其中固然有人口稀少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教育资源的稀缺。


  最简单的例子,朝廷新恩进士的时文(殿试文卷),不到半个月,江南就已经刊印了,被读书人争相购买。


  而琼州府呢?


  最快也得到一年后,有的时候甚至要等到某个乡党回家,顺便把时文带回来。


  要知道,那么致仕或者返乡的官员,都是顶级的读书人,他们的教书资源无以伦比。


  由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教育资源差,导致进士少,做官的少,又让琼州教育资源得不到晋升。


  所以如果赵承去了秦国,当了一方大员,等他返乡的时候,带来的教育资源不比那些进士们差。


  再者说了,当了大官就有钱,自然就会请名师教导子孙,出人才的几率大增。


  听到关于子孙的话,赵承的心思立马就动了。


  翌日,赵老头为了孙子的事,要求儿子去当官:


  “秦王是皇帝的大儿子,那一国就是一省,也得听皇帝的话,你去当官不算辱没你。”


  “咱们赵家几辈子都没有出一个官老爷,你小子可得把握住。”


  旋即,赵承这才应下。


  而齐聪也没闲着,在琼州数县转悠,劝说那些名声不错的秀才们去当官。


  不过虽然琼州府一直有蛮夷之地的蔑称,但琼州却自认为化内之地,比秦国那样的藩国强太多。


  秦国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


  所以他忙活了大半个月,也才劝到了三个人。


  一同联系后,匆忙坐船去往秦国。


  抵达河内城时,见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节次鳞比的房屋,几人都呆住了:


  这比琼州府城强太多,仅略次于广州,


  “河内有民三十万。”


  齐聪笑道:“交州府的驻军就有十来万,可谓是镇压四方。”


  “如今经过数年的改风易俗,秦国的样貌与大明一般无二。”


  “我说句诛心的话,在秦国说官话的人,比广东的还要多。”


  众人木然点头。


  待见到齐聪的三进宅院后,那雕楼画栋,假山流水,让他们目不暇接。


  更别提,还有那些恭顺的奴仆了。


  这时候才真切的意识到,在秦国当官真的不错。


  没出三日,秦王果然接见了他们。


  赵承没见过绍武皇帝,而说实在的,整个琼州府见过皇帝的也屈指可数。


  但他打一见秦王面,就觉得皇帝的相貌就应当如此了。


  黄色团龙袍,金丝腰带,翼善冠,威风中又带着和善的脸,让人忍不住的就想下跪。


  作为皇帝的大儿子,秦王与皇帝至少有六七分相似,这般皇帝岂不是能估算出来?


  “平身!”


  秦王抽出时间见这三位秀才,没有一丁点的不耐烦,反而心底里高兴:


  秦国终于能吸引大明的人才了。


  没错,虽然秦国的进士相当于大明的举人,但论及才华,却远远不及。


  用首辅刘观话说,秀才只能算是粗通文墨,而举人不如江南一童生。


  至于进士,只能江南垫底的秀才了,休想吃禄米。


  但是没有办法,秦国的文风不盛,之前的知识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普通的百姓就连姓氏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三年录取三百人,但对于秦国来说也是不堪来用。


  秦国效仿大明,以吏员算官品,六百万百姓,官吏合一起约莫三万人。


  但多年来的不断替换,也不过是十分之一都不到,这还加上了军中退伍的军官充数。


  地方上大量的官吏都是前朝官,也就是地方豪族的人,而进士们只能当坐堂官与之抗衡。


  但前面提到了,人才不足,谈何容易。


  像是在大明,出现一件案件,普通人会找家族,如果是命案,只能是朝廷。


  而在秦国呢?一切都有地方豪族,也就是洞主一类的人把持。


  出了县城三十里,朝廷说话都没人听,甚至不敢大声。


  收赋税,则是县衙挨个请洞主们前来,估算一个数字看他能接受不,能接受就交钱粮,不能就造反。


  所以非常考验朝廷威信和县官的智慧。


  聪明人读书才厉害,学什么都快,自然当官也快。


  收回心思,秦王得知几人来自琼州,忍不住感叹道:“昔日我以为天涯海角就在琼州府,如今就藩秦国,才知道这南海大的很呢!”


  言罢,他又安抚了几句,就直接离去。


  虽然时间很短,但却给予他们极大的激励。


  等到离开王宫时,霍然几个太监就在前面堵住他们,笑道:“殿下为几位相公安排了宅子。”


  三进院子,二十来间房,奴仆十来人,假山假水都有,甚至还有一间大书房。


  这让几个穷秀才高兴不已。


  要知道这可是王都,比广州城还要富贵的地方。


  赵承忍不住问道:“这得多少钱?”


  “偌大的河内城,基本上都是朝廷的。”


  齐聪感怀道:“扩建王都,河内城变为内城,许多房屋被拆掉渐渐兴建府宅,就是为了奖赏给功勋之士。”


  “这河内,七成的屋子,都被从王功臣占了,安生的紧,这套房,价值七八百银圆,您别嫌它少,秦国银贵粮贱,真算起来两三千都不止。”


  一时间,众人纷纷感叹不已。


  这一套房子,抵得上他们一辈子的努力了。


  这一趟做官值了。


  这时候,秦王听说首相刘观求见。


  其言语是秦国的赋税。


  秦国传承大明,不限制土地兼并,按土地多少纳税,故而是两税制。


  不过秦国有的地方一年三收,为了安抚百姓,减少剥削,故而依旧是两税而非三税。


  如此,秦国一年的赋税,也高达八百万石,远超以往各年。


  不过由于货币稀缺,银圆只有区区的两百来万块。


  “首相,这粮食应该不止吧!”


  秦王沉声道:“我秦国二十一府,应当有六百万人,一年两熟,而且还无什么灾害,按照大明来看,不亚于江西之地。”


  “这八百万石太少,最起码要有一千万才合适。”


  秦国粮贱,一块银圆能买三石,故而真正算下来只有五百来万块。


  太少,太少。


  大明一年可是一亿啊!


  想到这里,秦王就忍不住羡慕。


  这还是上缴朝廷的,地方还有留存呢,紧急时刻也能调用。


  “首相,你觉得呢?”


  “臣觉得也是如此。”刘观老实道:


  “据臣所知,我秦国水田众多,尤其是红河平原,不亚于太湖平原,可谓是一等一的上田。”


  “也是如此,朝廷仅仅在交州府,就收到了三百万石粮食,土地近百万顷。”


  说到这,他不胜感慨:“若是没有交州府,这秦国也就毁了。”


  一府占赋税的三成,说出去都没人信,但就是事实。


  红河平原被开拓了千年,如今更是有两百来万人生活在此地,是政治和经济的必然中心。


  毕竟日后的湄公河三角洲还没开发呢!


  “朝廷对各县,止卒于三十里,三十里外则是各洞的天下,朝廷除非发百万大军,不惜代价,持续十年时间,才能将北方洞除。”


  “而南方,没有百年难成。”


  统一秦国后,昔日郑氏所统被称作北方,阮氏所在为南方,渐渐成为了习惯。


  听到这,秦王立马偃旗息鼓了:“算了,早点如今还是休养生息吧!”


  这代价,他撑不住。


  刘观认真道:“殿下之前所做的不错,调遣能吏干将去往后县,又驻扎大军,从而让各县局势平稳,从而收税。”


  “长此以往,秦国赋税想必会日渐增添。”


  显然,对于秦王派遣人手去国内勾人,刘观是持认同态度的。


  相较于秦国土著,大明秀才对改土归流和部落酋长更为厌恶。


  秦王只能感叹,这只能是水磨工夫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