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扶秦 > 第五十六章 郑国

第五十六章 郑国

栎阳。
这里曾是秦国的首都,为了表明自己收服河西之地的决心,秦献公力排众议,强行将秦国的首都迁到了这个距离河西之后一线之遥的地方。
然而任凭秦献公如何努力,终其一生,他都没能收复河西之地。直到其孙子秦惠文王继位之后,秦国才彻底收复心心念念的河西之地。
而那时候,栎阳早就已经不是秦国的首都了——早在秦孝公时期,他就已经将秦国的首都迁到了商鞅建造的咸阳。
如今距离秦献公将首都迁到栎阳已经过去了百余年,河西之地回归秦国也已经数十年,但是栎阳却并没有因此而沉寂下去,相反,相较于以往,这里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了起来。
之所以会这样,除了秦国本身的国力增强,各地都变得欣欣向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郑国渠修建工程的总部,就定在这栎阳城中。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栎阳位于郑国渠工程的最中央,从这里出发,到各个工地都很近。
……
“侍郎,请……”
主簿赢山一边在前头带路,一边对着跟在身后的王沉做着“请”的手势道:
“这边请,郑师就在前头。”
郑师就是郑国,当今秦国最大工程郑国渠的总工程师。虽然他的身份是一个工匠,但是如今儒家还未占据主流,加上天下纷争数百年,工匠在列国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因此他被秦国人成为郑师一点都不为过。
另一边,在听到赢山的话之后,王沉顺着赢山手指的方向望去,而后便看到了一名身着朴素的老者,正站在工匠们中间,与他们商讨着什么。
“末学后进王沉,拜见郑子!”
虽然没有经过介绍,但是王沉依旧一眼就认出了人群中郑国的身影,而后快步上前,朝着对方行礼道。
“什么!?这……”
听到声音的郑国被吓了一跳,急忙转过身子,朝着身后望去。代看清王沉身上穿的侍郎官服之后,他立马就明白了王沉的身份,而后急忙躲过身去,不敢接受王沉的大礼,同时口中连连说道:
“老朽何德何能,不过一届工匠,如何当得起侍郎如此大礼?”
“郑子提出郑国渠工程,并且身体力行,教导我秦国人修建这条水渠。其渠一旦建成,我秦国可多养活数百万人口,连带着国力也会大增。如此利国利民之人,又如何当不起小子的礼?”
王沉闻言,缓缓起身,嘴上却依旧客气道:
“能在郑子身边,聆听郑子的教导,这本就是小子的福气。郑子却说受不起小子的礼,这如何不令小子感到汗颜?”
这不是王沉假客气,而是他真的觉得郑国值得自己的尊重。
寻常的儒家法家弟子王沉可以不放在眼里,但是像郑国这样的“大工程师”,王沉却是发自心底里的尊重。再加上他还打算将郑国弄进自己将来可能开设的工程学院中当老师呢,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不礼数周到?
“这……”
听到王沉这般解释,郑国在无话可说的同时,心中也是暗暗高兴。
虽说身处大争之世,郑国的身份地位不像后世的工匠那般低贱,但是要说有多高,那也是没有的。如今秦国大将军王齕的孙子,当今秦王的侍郎王沉对自己如此礼遇,郑国心中说不高兴那是假的。因此在经过这一轮接触之后,郑国对王沉的好感度也是直线上升,随即快步走到王沉的身边,拉起王沉的手道:
“侍郎过奖了,侍郎过奖了。老朽只是奉命行事罢了,当不得侍郎如此夸赞……”
“郑子叫小子奉公就好,不必称呼小子侍郎……”
王沉一边摆手,一边正色说道:
“小子曾听人说过,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圣人。郑子的所作所为,已经够得上圣人二字了。至于郑子是自己主动跑过来修渠的,还是奉命行事,这重要吗?”
“是……是……不重要,确实不重要……”
听到这话,郑国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确定对方是真心钦佩自己,同时不会因为自己是被韩.国指派过来的而对自己发难之后,一脸欣慰地说道:
“老朽能得侍郎……哦不,奉公如此高看,实乃老朽之幸……来来来,奉公请来,老朽替你讲解这条渠的具体修建过程。”
说着,郑国便拉着王沉走到正在修建的郑国渠工程旁,对其进行了指点。
“这条渠采取的是多个路段同时施工的方式,从渭水开始,直到洛水为止,我们在整个规划范围内开辟了数十个施工点位,确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全部人力,不至于将人力浪费……”
就好像战场有宽度一样,施工场地也是有大小限制的。同一块场地,是没有办法在同一时间内容纳无数的工人的。而秦国又是出了名的喜欢用人力砸工程,因此多段施工确实比较适合秦国当前的国情。
“为了修建这条渠,我们秦国已经陆续投入将近20万的人力了……”
许是被秦国那无保留的信任给感动了的缘故,郑国在不经意间也用上了“我们秦国”的字眼,丝毫没有将自己当成韩.国人来看:
“按照目前的进度,只要再过十五年,我们秦国就能修成这条大渠了!”
郑国的声音很平静,但是言语中的自豪却是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住的。毕竟如此重大的工程一旦建造完成,身为总工程师,他是一定会随着这条渠而名垂千古的。这个时代的人普遍寿命较短,因此对死后的名声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加看重。一个能够名垂千古的机会,对于郑国来说,确实比直接的功名利禄更加吸引人。
“十五年么?”
另一边,在听完郑国的话之后,王沉暗暗摇了摇头:
“如果按照原定计划,秦国确实是需要再过十五年才能修完这条渠。但是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场即将到来的旱灾,大幅度提升这条渠的施工速度,以至于其只需七年,就能全部完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