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二十四章:聊哲学的高翰文

第二十四章:聊哲学的高翰文

  与宋应昌谈话,原本以为是简单的探话,结果最终在酒足饭饱之后变成了学术交流。


  男人就是这样,酒后不是谈论风月就是谈论哲学。


  如今心学已经大兴。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心学名言几乎是个正经举子都能说上来。


  但说到“格物以致良知”,宋应昌总觉得缺点什么。


  就犹如,这次杭州的“改稻为桑”,如果想不出来“以租代买”,那基本是个无解的局面。


  儒家家,“君子不器”,心学讲“本然明觉”


  但在宋应昌看来,如果不是高翰文家族经商,是很难提出来的。


  如果这样讲,那君子不器就只是个变动的目标。君子的本然与明觉,都是受制于这个器的。


  而构成君子器的,或许是器所经历的、所思所想的全部。


  这个,话题讨论到哲学上来,两人对什么历代的圣人言就不那么恭敬了。


  两人在醉倒前达成的共识是《易经》,后世对儒家经典理解过于局限在于不学易。大明朝科举也不考《易》的,所以看事看物越来越静态化。


  高翰文当天迷迷糊糊回到衙门后,就觉得不得了啊。自己好像挖掘了个不得了的土著。他还只是思考没想到明朝人也是有探讨哲学的,而且已经很接近现代了。


  感叹于可能明朝这盛世马上就要凋零导致思维封闭的同时,高翰文也得认真整理下哲学了。要不然下次再遇到大牛,可不能次次都靠着酒劲遮掩自己的思维不连贯。


  没办法,自己现在好歹是小探花出身,适当的逼格还是需要的。


  高翰文还不知道的是,经过这一晚他就多个弟子了。


  大中午收到一封信,就是宋应昌着人送过来的,连带着还有拜师的标准礼物。


  “我这就当老师了”高翰文有点不敢相信,聊个天都能聊出弟子来。


  但看着手里的信笺也不是作假。


  不过还没明白其中厉害的高翰文,第一感觉还是比较得意的。


  什么让人纳头就拜,这就是啊。


  信中,宋应昌约定等明年会试中了进士再来正式拜师,现在做个记名弟子。大有不做进士,不来拜师的意味。


  这是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的性子都好强啊。就跟自己上一世,最开始死活不愿意掏空父母钱包买房一样,等房价涨到彻底够不上,父母的钱包毫无意义的时候,只能安心做宅男了。


  高翰文本来有冲动,让人追上去告诉这个弟子:“举人就挺好的了,以他的学识,就是没有功名也够格来拜师的”


  但高翰文还是忍住了,很多东西是命,要拼过才知道的。


  高翰文这会儿还只是个人伤感,完全不知道,自己治学收徒,对于原本铁板一块的严党,对于严党与清流的对决,对于嘉靖的调理阴阳该是什么样的冲击。


  ---------------------------------------------


  差不多一个半月时间,于老头的歪说三国已经整理好可以正式出书。郑推官的《新编洗冤录》也到了最后校订阶段。


  说是最后校订其实就是高翰文一直拖更导致的,因为郑推官写的是本格派的技术推理逻辑,这一块郑推官勤快得很。


  而社会派的经济动因分析这一块是高翰文答应不上去的。但是却迟迟拖着不交稿。最近被催得勤了才交初稿呢。


  此外,在于宋应昌谈话的启发下,高翰文还补了一个本格派缺乏的审问或者询问技巧。说是补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逻辑三段论嵌入进去,对犯人、证人的回答,要从逻辑性与真实性两方面判断。逻辑性就是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性与必然性,真实性不止是结论真实,还要求判断大前提与小前提的真实性。通过这隔套路,方便案件审问,避免屈打成招。


  应付完了郑推官,就该是迎接下辖县令的救灾汇报了。


  --------------------------------


  多谢多谢咸甜豆腐脑一直以来的推荐票支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