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的公公叫康熙 > 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粮(打滚求保底月票)

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粮(打滚求保底月票)

  估摸过了三刻钟,九阿哥屁股都有些凉了。


  候见的官员走了不少。


  九阿哥估摸着就剩下三、四个了,提了食盒又过去。


  他低头看了眼食盒。


  之前忘了这个,估摸都要凉透了。


  他就招呼个眼熟的小太监,道:“送到膳房去热热,爷孝敬汗阿玛的。”


  九阿哥管着内务府,如今又是御前极体面的。


  那小太监躬身应了,双手接了食盒下去。


  少一时,最后一个候见的官员出来,旁边还跟着一个熟人。


  户部尚书兼理藩院尚书兼内务府总管马齐。


  “马大人……”


  九阿哥笑得很亲近。


  马齐不单单是内务府总管,还是八哥的半个老丈人,正经的自己人。


  马齐成为大学士,比其他老头子好。


  九阿哥本来对这些并不敏感,这回却是难得机灵。


  尹桑阿退了,肯定要补个大学士。


  马齐的资历与圣卷都够了。


  马齐躬身道:“九爷!”


  见他手中拿着折子,九阿哥道:“可是内务府那边有什么事要汗阿玛决断?”


  马齐忙道:“是理藩院赐银的单子!”


  进京“轮班”的藩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都有恩赏,这个是理藩院按照现下京城内外馆的人数拟定,请皇帝御批。


  在月底前赏下。


  二月初,天气回暖,这些来朝的蒙古王公就要离京。


  九阿哥点点头,道:“那大人忙去吧。”


  马齐走了。


  九阿哥则站在门口叫人通禀。


  书屋里,康熙正看着一张舆图。


  上面标注了几处,正是河道几处紧要之地。


  听说九阿哥求见,康熙看了眼座钟。


  辰初二刻。


  这么早?


  他轻哼一声,大致能猜到来意。


  肯定是为了修院子之事。


  昨天自己说修五个,这混账脸色都变了。


  没有识人之明,义气不到正经地方。


  “叫他进来吧!”


  康熙吩咐梁九功道。


  梁九功应了一声出去。


  九阿哥看着梁九功小声道:“谙达,汗阿玛心情如何?”


  梁九功闭着嘴,不肯说了。


  总不能时时提醒,那成什么了?


  他是那么多嘴的人么?!


  九阿哥眼珠子转了转,心下有数。


  应该是没事,有事的话梁九功就算嘴上不提点,面上也能带出来。


  他心里就松快几分。


  “汗阿玛,儿子来给您请安来了!”


  九阿哥声音也带了轻快。


  要是心愿得偿的话,那夫妻俩压根就不用分别两个月。


  说不得一个半月就行了。


  到时候还能结伴在江南吃喝玩乐。


  舒舒喜欢美食,到时候就一路吃回来的。


  这样想着,他就有些合不拢嘴。


  康熙见他笑着见牙不见眼的,道:“大早上的,这是美什么呢?”


  说着这话,他想到一个可能,生出几分期待来。


  对于九阿哥最重要的是什么?


  子嗣?!


  小两口整日里黏湖在一起,万一呢?


  随即他想到大福晋,又生出担心来。


  即便老大不计较,可是真要生了,九阿哥夫妇的名声也不用要了。


  关心则乱,康熙患得患失的。


  九阿哥已经痛快道:“这不是儿子想着汗阿玛要南巡,心里舍不得,整日里吃不好、睡不好,辗转反侧的,可是昨晚上想到一个法子!”


  他眼睛发亮。


  康熙听着不对劲,看着九阿哥红光满面的模样,质疑道:“吃不好,睡不着,朕怎么看不出来?”


  如今宫里谁不晓得九阿哥的皇子膳房好吃的多。


  就是御膳房这边的管事,都要隔三差五的打听一声皇子膳房又添了什么新菜。


  九阿哥摸了自己的脸一把:“儿子都瘦了,汗阿玛没瞅出来?”


  康熙轻哼道:“谁这么眼瞎,睁着眼睛说胡话?”


  九阿哥笑道:“昨晚的宗亲长辈们说的,还说让儿子过去吃席,大肉管够!”


  康熙嘴角勾了勾,那是西花园捕鱼的事情传出去了,旁人打趣他呢,这傻子也听不出来。


  到了早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进来,请示是否摆膳。


  康熙点头,看着九阿哥道:“有事说事,不要墨迹!”


  九阿哥带了讨好的:“您吃您的,这有什么着急的……”


  康熙瞥了他一眼:“朕怕看着你,朕吃不下去饭!”


  九阿哥皱眉道:“汗阿玛平日里疼儿子是没的说,天下顶顶好的阿玛,可是这老训儿子的习惯可不好,多叫人伤心呢……”


  康熙没好气道:“那也得有让朕夸的地方才行!”


  九阿哥笑道:“有不好的地方,您多夸夸,那儿子下回不就好了?”


  说话的功夫,膳桌已经抬了上来。


  侍膳太监道:“皇上,九阿哥进苦荞发糕一盘,玉米面窝头一盘……”


  这是请示是否承奉。


  康熙有些意外,点了点头。


  “那又是什么吃食?”


  宫里御膳房有各地贡上来的杂粮,许多压根无人问津。


  倒是九阿哥的皇子膳房那边,之前弄出去不少。


  康熙今年得了那边孝敬的年菜,并没有饽饽类。


  因为乾清宫膳房有专门的饽饽膳房,齐全着,不是皇子膳房可以比肩的。


  九阿哥道:“就是杂粮,我福晋说了,多吃杂粮身体结实……”


  康熙嫌弃的看了九阿哥一眼。


  不学无术的家伙。


  董鄂氏肯定不是这样说的。


  《本草纲目》有记,玉蜀黍,甘平无毒,调中开胃。


  这应该是董鄂氏翻阅本草后选出来的食材,给九阿哥养胃用的。


  九阿哥已经想到旁的,就是舒舒曾好奇玉米推广之事,他之前也不大清楚,正好可以问问:“汗阿玛,听说玉米不挑地,耐寒少雨之地也能种植,直隶不是少雨吗,那不是正好种这个?”


  康熙道:“云南巡抚报上来过,这个玉米确实不怎么挑地,只是毕竟是新粮食,口感寻常,认的人少,朕已经叫在奉天官庄种植,用作牧场养马之用……”


  九阿哥听了,心下一动,道:“那马能吃,猪也能吃啊……儿子之前还想着去哪里倒腾米糠养猪呢,那这样看来用这个也行,回头儿子淘换些种子,正好儿子福晋在百望山也有些林地,不好种正经粮食……”


  康熙皱眉,想起前几日赵昌的折子。


  九阿哥去董鄂氏的庄子巡视鸡圈、猪圈,这都什么?


  他皱眉道:“那是你福晋的陪嫁庄子,你瞎折腾,也不怕传回董鄂家,叫人笑话?”


  九阿哥见他不快,也不好说不是自己折腾的,硬着头皮认下来,道:“儿子不是想着‘民以食为天’么,去年儿子精穷,就想着来钱的法子,正好福晋有陪嫁庄子,就跟她说叫人试着养鸡啊、猪啊的,要是能养成的话,回头直接供到内务府,也是一笔进账……”


  康熙知晓他去年的窘迫,不仅口袋光了,还欠着一屁股外债。


  就是没想到连养猪、养鸡的法子都想到了。


  他也是无语了,不想再苛责,道:“宫里的猪肉,都是各皇庄轮着供应,只有偶有供应不足的地方才在外头采购补充,也是极少的时候,如今你也不差钱了,别老想着乱七八糟的!”


  九阿哥忙不地的点头,道:“嗯,嗯,儿子如今也不指望卖猪换钱了,就是想着好好养一批,到时候年节走礼,就加上这个,实惠不说,自己养的也放心……”


  康熙想到那个情景,旁人送礼,金玉古董,到了九阿哥这里,就是一车肥猪。


  他嫌弃的不行,道:“旁人那里朕不管,朕这里的礼不许送这个!”


  九阿哥讪讪道:“还没影的事呢,您就嫌弃了……”


  康熙不理他,提起了快子,夹了一个玉米窝头。


  看着比较小巧,就是婴儿拳头大。


  跟年前他们折腾出来的糜子面的黄馍馍有些像。


  就是没有馅,而且是中空的。


  康熙咬了一口,十分松软。


  毕竟是新粮食,前些年玉米贡上来的时候,御膳房也试着做过几次。


  有炸的玉米排叉,玉米发糕,也做过玉米窝窝头。


  多是加了大量白面,取个玉米的味道罢了。


  这次却像是纯玉米面,就是里面有牛奶的味道,还甜丝丝的,应该是加了白糖。


  <a id="wzsy" href="http://tongyuwx.com/">无防盗小说网


  看着十分简单,竟然比御膳房精心烹制过的那几样玉米饽饽口感要好。


  他又望向苦荞发糕,颜色是黄绿色的,看着很不起眼。


  这个也是云南的贡品,是那边山里产的荞麦。


  御膳房这里将它用荞面的做法,试做过几次吃食,饸饹与扒糕,味道都不尽人意。


  皇子膳房这边的做法,极为简单,跟玉米窝头差不多,就是形状不同,也是放了奶与糖两样。


  澹澹的甜味与奶味之外,保留着微苦口感的麦香。


  康熙心里略满意,却不忘了嘱咐九阿哥道:“此物多食伤胃,偶尔尝尝就行了。”


  九阿哥点头道:“儿子晓得,算上今天才吃了第二回,就尝了一个,我福晋就让放下了,儿子就是觉得苦苦的,说不得败火降燥,就带给汗阿玛尝尝……”


  康熙心里熨帖,看九阿哥也少了几分嫌弃,道:“你说舍不得朕南巡,那昨晚想到什么应对法子了?”


  九阿哥笑道:“儿子想着到时候送送汗阿玛……”


  康熙蹙眉道:“胡闹!你不是要操办十阿哥大婚事宜,哪里有时间出京?”


  九阿哥掰着手指头算道:“儿子们二月底才除服,十弟的婚期最早也是三月初,这中间时间还富裕着呢!”


  康熙摆手道:“那也不行,朕不想你,既是留京,就好好当差!”


  御舟南下,哪里用得着他送?


  那不是折腾么?


  走到一半他在着急忙慌的往回赶?


  九阿哥带了失望,忙道:“那儿子不耽搁差事,等到张罗完十弟的婚事再迎驾行么?”


  康熙心里算了下返程的时间。


  这次因为要去浙江抚民,计划的时间要比前两次时间长。


  到时候九阿哥想要迎驾,就让他去济南迎驾好了……


  *


  这几天忙着多码字,改虫或者章说回复可能会少些,^_^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