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的公公叫康熙 >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收信

正文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收信

  有额驸府的人跟着,这买粮食的速度就快了,连带着马车跟护卫也都给调派了。


  前后就用了大半个时辰的功夫。


  天色还蒙蒙亮呢,马车已经装好了粮食。


  除了粮店这里大米、白面、荞面加起来凑了一千五百斤之外,就是额驸府给凑了六百斤大米白面,总共装了六辆马车。


  因晓得九阿哥与九福晋在行宫,额驸府这里还给预备了两车其他吃食,一车羊,一车猪,都是活的。


  这加起来就是八辆马车,队伍的速度快不起来。


  额尔赫心中有数,面上却是不显,拍着那管事的肩膀道:“行,这份人情爷记下了,等你什么时候到京城值年,爷我好好安排!”


  那管事忙道:“小的不好领功,我们额驸在此,肯定要也周全的。”


  “哈哈哈哈……”


  额尔赫笑着,心里却想要骂娘。


  是够周全的,还给安排了五十蒙古披甲跟着。


  跟吧,看谁有耐心。


  “蹬蹬蹬蹬……”


  随着天边放白,一个车队也离开了镇上。


  端静公主嫁到喀喇沁八年,公主府除了京城带来的人口,也有些蒙古杂役。


  所以她这里人出不去,可是也有消息进来。


  她神情冷漠,听着外头的消息。


  台站住着的侍卫、护军们已经出镇子了。


  他们是买米来的,公主有恙,就由额驸府那边安排了。


  端静公主“腾”地站起来,望向台站的方向,带了后悔。


  自己昨天应该想法子送信出去。


  不求别的,将额尔敦一家送走就好。


  瞧着额驸的样子,是不会容了他们一家继续住在公主府……


  端静公主并不是勇敢的人,也晓得满蒙联姻是国策,自己这个公主在蒙古代表是朝廷的体面。


  她也是打小读书,晓得什么是礼义廉耻。


  可人心最是难以琢磨。


  她只是太寂寞了,想起了京城,想起了曾经在宁寿宫当值的那个圆脸侍卫,才留那个少年在身边说说话……


  *


  喀拉河屯行宫。


  九阿哥站在行宫门口,眺望着北面。


  没有动静。


  今天已经二十了。


  额尔赫还没有打发人回来。


  不是应该粮车慢行,人先回来送信吗?


  省得的粮食不够,再耽搁去其他处采买。


  “老额怎么回事啊?办事湖涂了?还是前阵子累了,眼下偷懒了?”


  九阿哥带了不满,跟舒舒抱怨道。


  这几日杀猪宰羊的,可粮食还在消耗。


  如今就剩下二百斤,今晚一顿,明天就只有粥了。


  舒舒眼见着九阿哥担心粮食,道:“别担心,驿站的牛伤了,今晚吃牛肉……”


  牛肉顶饱,今晚可以直接做杂粮粥。


  如此一来,二百斤的大米就能挪到明天。


  九阿哥吐了口气,道:“没打发人回来,那就是粮食够了,今晚不到,明天也该到了。”


  曹曰瑛与张廷瓒过来寻九阿哥。


  从十七开始吃羊,他们当时想法各异。


  可是连续四天吃下来,脸都要绿了。


  春林不是从昌平带了两车菜么?


  十四、十五、十六那几天,每顿还荤素搭配,看着不错的样子。


  十七开始,基本都是羊肉、猪肉了,青菜顶多就是烩在肉汤里几根儿。


  两人都在皇子府当差的,晓得的皇子府的伙食不是这样的。


  后知后觉,两人也明白过来,这是缺粮了。


  “九爷,九福晋……”


  两人上前见礼。


  瞧着两人找九阿哥有事儿,舒舒回了个礼,就先回行宫去了。


  “九爷,可叫人先将沿途驿站的粮食挪用一下,回头再补上……”


  张廷瓒道。


  从古北口到这里,中间有一处行宫,五处驿站,每处挪二百斤粮食,就是一千二百斤。


  如今大家在这里,不过是等御前回信。


  等皇上圈了行宫地址,大家就可以返京了。


  九阿哥看着张廷瓒道:“粮食费劲挪过来了,他们亏空了,咱们过几天回去,路上不一样没吃的?”


  关外的驿站,冬天出行的官员少,驿站贮备都是有数的。


  张廷瓒卡壳,确实没想到这个,望向曹曰瑛。


  九阿哥也望了过去。


  曹曰瑛道:“若是明日额大人还没有回来,那只能先跟蒙古人开口了。”


  峡谷里的蒙古人二十户,百十来号人,往少了算,每家存粮一百斤,借一半,就是五百斤,像眼下这样每顿牛羊为主,就能多坚持三天、


  之前他跟张廷瓒在山谷里勘察的时候,在蒙古人家吃过饭。


  他们虽不种地,可也准备粮食,是从喀喇沁部买的面跟糜子。


  面做着炸果子泡奶茶,糜子都做成炒米补存。


  他们饮食以鱼、肉、奶为主,粮食吃的不多,所以储备有限。


  不过眼下是冬天,再过半月大雪就要封山封路了,所以就有些贮备的粮食。


  九阿哥立时摇头道:“不行,搜刮他们还不如去搜刮驿站或古北口总兵衙门,太寒碜了,叫他们以为大清穷呢……”


  说到这里,他觉得还是要多信任额尔赫一些,道:“没有打发人回来,那就是好消息,粮食应该买足了,他是十七去的喀喇沁,十八到,十九往回返,最迟明天也到了,再等等吧……”


  *


  行宫里,舒舒看着小松道:“出了多少斤肉?”


  行宫的牛腿折了,只能杀了,方才小松去看杀牛去了。


  那是一头成年公牛,前几日的时候曾经往峡谷给护军们送过饭。


  小松道:“六百二十斤的牛,出了三成半的净肉,两百二十斤,不过还有一百来斤的下水,一百多斤的牛骨头……”


  舒舒在心里算了一下。


  牛肉煮熟就只有一半了,那就是一百一十斤的肉,五十来斤的下水,平均下来将近人均一斤。


  真是一顿就没了。


  这行宫总管总算是知趣,没有人吩咐,自己就弄出伤牛来。


  要是一天两顿饭就好了。


  可是京城早就习惯一天三顿饭了,他们这一路上也是一天三顿。


  小松跟核桃都晓得缺粮之事了。


  “分兵么?下午打发张大人跟曹大人先一步回京,左右两人也病着,安排五十护军跟着……”核桃道。


  粮食之所以出了意外,就是因为人多了,那减少人少就是了。


  舒舒叹气道:“跟着出来的,即便打发回京,最少也要预备一日干粮吧……”


  实际上,是连那个都预备不齐了。


  除了不停地吃肉,就是还有剩下的三百斤洞子菜。


  那个之所以前几天停了,就是因为废米饭,另外就是不当用,所以暂时还有不少。


  小松则道:“前头那几日就在热河那边扫荡了,今天下午我们去跟前跑一圈,看看有没有狍子跟獐子……”


  舒舒点头,那样也好,就算粮食不够了,用肉顶着,也是退而居其次的选择。


  等到中午,吃的就是大锅炖牛肉。


  牛肉……


  大家真是香迷湖了。


  人均拳头大的牛肉块,还有一大海碗的牛杂汤,再就是一碗牛肉汤熬的杂粮粥。


  这中午一顿饭吃完,大家就跟打了鸡血似的,除了留守行宫的,其他的护军都被春林、富庆拉出去打猎了。


  出去两个时辰,日暮时分归来,就是一阵雀跃,远远地都呼喊着。


  原来下午运气好,赶上了一个獐子群,大大小小四十多只獐子,让大家给包圆了,剩下的就是二百多只山鸡野兔。


  打猎的队伍分了两队,下午比赛来着。


  说好了赢的等吃,输家动手烤肉。


  在行宫外头的官房营地上,就点起了篝火。


  远远地官道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只是不是从北面来的,而是从西南方向来的。


  是驿卒送了京城的信回来。


  这是御前的回信。


  九阿哥接了信,有些意外。


  原本以为京城那边的信要明天下午才到,结果早了一天。


  看了康熙的回信,九阿哥有些不满意。


  就是一个行宫选址,为什么还要钦天监?


  早知道还要这样,他这回带个钦天监的官员不就好了?


  下头就是催他回京的话,那这差事也算是虎头蛇尾,告一段落。


  九阿哥就叫人请了张廷瓒、曹曰瑛、富庆、春林、曹顺、高斌等人过来,说了御前的回信,商量回京事宜。


  “来的时候用了三天半,回去的时候尽量走两天……”


  九阿哥道。


  他是真怕了。


  怪不得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这后勤补给可太重要了。


  幸好他们守着围场边上,周围还可以射猎,要不然早就乱了。


  至于动身时间,还是要等额尔赫的粮食过来。


  九阿哥道:“今日没打发人回来,那应该就是在路上,要是明天到了,就后天启程回京,要是明天还不到,那就要打发人去看看了。”


  难道是穿围场走近路,大家迷路?


  九阿哥还真有些担心了。


  大家也都不大放心。


  往返六百里路程,今天都第四天了,怎么也该有动静了。


  *


  官道上,大家摸黑赶路。


  额驸府的侍卫头领,看着前头的额尔赫。


  他得了额驸吩咐,留心这个额尔赫会不会路上打发人先行。


  若是那样,就要截人。


  随着他们跟着粮车,以护送名义出来的五十人,后头还坠着一百人。


  结果这人没有分人手送信,不过也看出是心急了,只埋头赶路。


  三百里的路,昨天起早赶晚走了一百五十里,今天又是干了大早。


  还有就剩下三十里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