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点看书 > 历史小说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一百四十六章 必也正名乎

第一百四十六章 必也正名乎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一百四十六章必也正名乎听着徐景昌侃侃而谈,朱高炽眼中惊骇与钦佩闪烁不定,这个小表弟真有点东西!
徐景昌安排朱高燧去鼓动南孔进京,他则是利用留在京城的这几天,疯狂翻阅资料,把洪武朝的实录都弄出来,阅读查找,遇到有用的东西,就死记硬背,刻在脑子里。
想跟当朝重臣过招,哪是那么容易的。
人家这些人本身就是学霸,人精,又在朝多年,好些事情都亲身经历过。所以他们可以信手拈来,随随便便就拿出太祖皇帝的话,堵得你哑口无言。
就像郑沂讲的,朱元璋视元朝为父母,承认大元是正统……大元统治中原百年,是天下子民的君父,所有人,包括他朱元璋在内,都要感激君恩。
徐景昌不知道朱重八面对这些说法的时候,是个什么表情。但想来不会痛快的。
他们老朱家死了多少口人?
他朱元璋九死一生,逼到了绝路,才愤然投军。让他感激元朝的大恩大德,那不是认贼作父吗?
所以老朱在立国之后,发动北伐,讲得明明白白,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这一点绝对是老朱的心声。
可接下来事情就偏离轨道了,朱重八成了皇帝,和他憎恶的大元皇帝成了同行……这可怎么办?
国家不能没有来源啊,承认宋朝吗?
可是刘福通那帮人已经弄出了一个宋朝。
而且小明王还稀里糊涂死在了廖永忠手里……没错,就是前不久刚刚被朱棣处死的廖镛的祖父。
这个破事几乎无解了,说宋朝,就躲不开韩宋,提到了韩宋,就躲不开小明王……
某些人揣测韩林儿是被朱元璋弄死的,
这个说法姑且不要说是对是错……换个思路,廖永忠和文官亲近,朱元璋手下的文臣,有多是元朝遗留。
为了断绝朱元璋继承宋朝法统的可能性,收买廖永忠,令他杀死韩林儿。
貌似这么讲也没什么问题吧?
毕竟假如韩林儿活着,朱元璋大可以让他禅位天下,然后再从容登基,那时候刘福通已经死了,韩林儿一个小崽子,又能有什么威胁?
汉献帝还有四百年大汉遗泽,韩林儿还有两宋三百年的洪恩不成?
所以说,韩林儿之死,并不是替老朱除去了登基的障碍,相反,是断了朱元璋的选择。
等他登基之后,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元朝正统。
可很快老朱也感觉到了不对味儿……让咱感激大元朝?
咱感激个锤子!
所以在老朱对外的国书里面,不断强调,自己是驱逐胡虏,建立的大明朝。
徐景昌在这段时间里,就是钻研这些玩意。
你想跟人家辩经,肚子里总要先有经文才行。
不然你肚子空空,人家一张口就引经据典。
哪怕朱棣是他的姑父,也喜欢他的说法,但是朱棣能公然违背老朱不成?
所以这就是徐景昌的厉害之处,不打无准备之仗。
而且寻章摘句,为我所用,只是徐景昌的防守而已……他真正的杀招在后面,从尼山鸿儒会的说法一出,讨论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谁说了算!
伱是孔孟门徒,还是大明官员?
你服务儒家,还是效忠大明?
徐景昌和群臣的较量,都在这一条线上。
今天他又问出了更致命的一句话,难道连太祖皇帝说了什么,也要听你们的解释吗?
你们解读圣人微言大义,解释纲常,以圣人道理,劝谏天子。
你们还在太祖的话语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解释祖制,又拿太祖皇帝教训天子……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事情说到了这里,有没有尼山鸿儒会已经不打紧儿了。
所以说,想和文官过招,分厘毫丝都不能差。
这种高端局,所有勋贵凑在一起,把大家伙的脑子都挖出来,堆在一起,也只能就着火锅吃了,半点用处都没有。
哪怕是徐辉祖,他也勉强听出来,抬举自己老爹的地位,居然牵连到了谁是正统的根本问题。
不得不说,徐辉祖也是目瞪口呆,心惊肉跳,他开始疑惑,自己这个大侄子到底行不行啊?
此时的郑沂已经察觉,自己陷入了徐景昌的陷阱,再继续纠缠下去,他真的要成逆党了。
所幸郑沂来了一手太极,他反问道:“太祖皇帝的教诲,自然人人皆可用心体会,我所言不过是我的想法而已……倒是定国公,你有什么高论?”
你小子接招吧!
徐景昌笑道:“我只有些愚见而已,谈不上高论。我只知道承认了大元正统,大元天子有恩百姓……天下丧乱,乃是韩山童、刘福通等人的原因。太祖皇帝是被迫卷入,为了救民,才起兵夺得天下。既然如此,那太祖皇帝起兵北伐的时候,为什么要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没有大元失德,为什么太祖皇帝不把江山还给大元的君父?”
徐景昌淡淡一笑,又看了看其他人,“仆才疏学浅,年纪又小,还请诸位大人,谁来教教我!”
这一番话,不敢说是石破天惊,也是天塌地陷了。
坏了!
徐景昌把殿兴有福的命门给捏爆了!
你说元朝是正统,对百姓有恩,天下大乱,是有居心叵测之徒干的……既然如此,那朱元璋扫平了陈友谅、张士诚,接下来不该北伐,而应该还政大元皇帝啊!
毕竟元顺帝还活着呢!
北伐大都,一统天下,就不是冒犯君父了?
殿兴有福的核心就在于不是君父的错,是野心家的错,天下大乱,我是从各路豪杰当中杀出来的,从乱贼手中取天下,不是从君父手中取天下。
以此来说,我只是天命所归,并非乱臣贼子。
所有的百姓,还要忠心大明,不要跟咱学……
就算你勉强认下了殿兴有福论,这里面的逻辑漏洞还是显而易见的。
大元皇帝没错,你朱元璋就不该取而代之,身为忠臣孝子,你该替大元皇帝扫平天下啊!
可事实上大明朝最后可是发动大军北伐,从君父手里抢夺天下的!
这就是自相矛盾之处,任凭你怎么解释,也不可能圆满。
不过事实又告诉我们,既然解释不清楚,那就干掉提出麻烦的人。
礼部尚书宋礼不得不站出来,疾言厉色道:“定国公,这是太祖皇帝的定论,你怎么敢非议太祖?”
大理寺卿吴中也立刻道:“陛下,此事干系太大,臣以为还是容后再仔细讨论。今日实在是不合适。”
其余重臣,纷纷出来谏言。
可就在这时候,有个人怒吼道:“没什么不合适的?正好圣人后裔也在,人也齐全,就让我们这些武夫也开开眼界,挺好的!”
说话的正是成国公朱能!
随后淇国公丘福也笑道:“没错,太祖皇帝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也想知道。”
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勋贵这边,纷纷开口。
讲理我们不行,但是站脚助威还是可以的。
此时就连周王朱橚也挺身而出。
“陛下,皇考到底是什么意思,关系到大明的根本,臣也很想听一听。”
随后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纷纷站出来。
就连文官当中,也有人窜了出来,左副都御使陈瑛躬身道:“陛下,郑鸿胪所讲和定国公所说,确实大有出入,如何领会太祖深意,容不得半点含糊,不如让他们两位讲清楚吧!”
勋贵、宗室、还有文臣,虽然只是个陈瑛,但也足够了。
朱棣颔首,“殿兴有福之说,朕也略知一二,徐景昌,你先说说你的看法吧,让大家伙都听一听。”
徐景昌笑呵呵点头,“陛下,当年子路问孔夫子,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孔夫子说:必也正名乎!臣以前也不懂,可现在想来,夫子的话,不愧是微言大义,深不可测。”
众人听他破题,都不由得皱眉头。
好你个无耻的徐景昌,这时候又把孔夫子拉过来,你也太不要脸了。
可徐景昌混不在意,继续侃侃而谈,“所谓正名,不是一般的务虚,不干正事,流于清谈。夫子讲的正名,对治国来说,就是讲,这个国家从何而来,如何定位,为政举措,该倾向于何人……就好比今日的金殿,有宗室、有文臣、有勋贵、也有黎民。大家伙身份不同,心思各异,做事的方法也不相同。放在国家上,就是大明和其他朝代一不一样?我们是秦朝那种,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吗?还是汉朝那种,起自布衣,又或者如隋唐一般,起自武人?”
“把这事情讲清楚了,才能说明白,这个国家到底是谁的,为政该倾向于谁……不然的话,我们大明,还要和赵宋、大元一样吗?”
疯了,彻底疯了!
徐景昌憋了这么长时间的大招,今天彻底释放出来了。
讨论正统,核心就是俩字:正名!
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没错,关键是怎么读论语。
显然,你定位自己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你定位自己是世界第三……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
朱棣听着徐景昌的话,心中震动,思忖少许,就追问道:“你快说,大明要如何正名?”
徐景昌笑道:“陛下,大明正名的第一步,就是寻找初心,臣想问陛下,太祖皇帝为什么要投身义军?朱家在元朝又遭遇了什么?大元天子真的恩养百姓了吗?”
徐景昌发出了灵魂三问……
“正名的第一步,就是讲实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